張焱

摘要:自2019年1月1日起,行政事業單位開始執行新的《政府會計制度》,新的政府會計制度采取“雙功能”、“雙基礎”、“雙報告”模式。年度末,行政事業單位2019年度的財務決算就形成了按預算會計核算的“部門決算”和按財務會計核算的“政府財務報告”。在決算編報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疑惑和問題,是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進行探索和改進的,文章中就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同時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探討;行政事業單位決算;問題;建議
2017年10月,財政部印發了《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財會〔2017〕25號,以下簡稱政府會計制度),一直以來行政事業單位執行的《行政單位會計制度》(財庫〔2013〕218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財會〔2012〕22號,以下簡稱原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執行新制度,不再執行原制度。因此,到2019年度末,年度財務決算就正式編制了按預算會計核算的“部門決算”和按財務會計核算的“政府財務報告”雙報告。各單位的2019年度部門決算在2020年7月份得到了財政部的批復,部門決算也進行了決算公開,政府財務決算報告也在2020年7月底正式上報完成,至此2019年度的財務工作總體結束,回顧2019年的財務制度執行和年度決算編制情況,有收獲也有疑問,我將在決算編制過程中的一些收獲、思考與大家一起分享,并同大家一起探討在決算過程中的疑惑。
一、新政府會計制度下財務決算與以往的區別
(一)不同核算原則編制不同形式報表
新的政府會計制度是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在采用“平行記賬”方式的基礎上,同步進行權責發生制的財務會計核算和收付實現制的預算會計核算,構建“雙功能”、“雙基礎”、“雙報告”政府會計核算模式。在此前,行政事業單位全部執行收付實現制的財務會計,年度終反映單位財務狀況的只有一份年度部門決算。2019年以后,財務決算分為兩份,一份是反映政府財政資金收支活動情況并向人大報告的預算會計決算《年度部門決算》,一份是反映國家財政資金和事業單位經營業務資金收支活動方向、執行財經政策情況的年度《政府財務報告》,其區別可以簡明如表1所示。
這一重大變化,主要是適應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與國際一體化的客觀需求,部門決算更側重行政事業單位財政資金收支、其他非同級財政資金與運用、資產與負債情況、機構情況、人員、項目經費等支出方面的基本數據,反映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狀況和預算執行結果,并滿足國家財政財務會計監管、審計監督以及宏觀經濟決策等信息需要。政府財務報告更側重于宏觀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反映宏觀經濟狀況對財政發展趨勢的影響,并對政府財政管理的成果及問題進行分析闡述。這次改革實現了兩大目標,一是滿足政府管理需要;二是充分體現了政府履行受托責任的情況。改革前的重點是實現第一目標,立足于政府管理需要提供相關信息,反映當年預算執行情況,但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擁有資產、負債等財務狀況,尤其是無法反映政府目前承擔未來負債情況,而改革后能全面系統、完整地反映出政府財務受托責任情況。因此,2019年編制的《政府財務報告》與預算會計編制的《部門決算》是相輔相成的。
(二)報表反映的信息更全面
財務決算報表是日常工作的總結和反映,它滲透在日常管理、經營的每一個步驟,這次改革對于全部為財政預算的行政單位變化不大,而對于事業單位,特別是財政資金相對于自有資金占有比例較少的單位,兩種會計制度核算變化較大,主要是會計制度由收付實現制轉至權責發生制,加上事業單位涉稅收入等因素影響,使日常核算中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產生差異。主要是新政府會計制度會計科目設置和原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制度科目設置發生了很大變化,會計科目按權責發生制的要求進行了調整和增加,特別是計提壞賬準備、計提折舊、累計攤銷、長期投資的損益調整、累計盈余等科目的引入,將行政事業單位的核算進一步規范,使其真實反映行政事業單位年度內經營狀況,并通過更細致的核算,使財務核算(權責發生制)更注重于經濟資源價值的改變,除確認涉及現金收支變動的交易事項外,還對那些不涉及現金收支變動,但影響未來經濟資源流入流出的交易事項進行確認(如固定資產折舊、計提壞賬準備、無形資產攤銷、資產重估價值確認等)。因此,按新的制度要求,2019年年末在編制部門決算的基礎上同時在編制政府財務報告,有效的實現了賬表一體化,打通了財務報告、部門決算、資產報告等相關報表的數據孤島。
(三)報表需確認事項增加
為準確反映部門決算和財務報告,按重要性原則,編制決算時需要對有關會計科目進行確認填列,同時,為了準確反映單位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因核算基礎和核算范圍不同所產生的本年盈余數與本年預算結余數之間的差異,須對本年度發生的所有影響收入(預算收入)和費用(預算支出)的業務進行合理歸并和分析,比如:當期確認為收入但沒有確認為預算收入;當期確認為預算支出但沒有確認為費用;當期確認為預算收入但沒有確認為收入,當期確認為費用但沒有確認為預算支出等情況產生的差異。其會計分錄如下。
另外,還有其他差異事項,比如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同時確認支出和費用,但金額不一致,像質保金業務,預算會計與財務會計同時確認為預算收入與收入,但金額不一致;涉及增值稅的經營收入業務,取得的增值稅稅金預算會計全部確認收入,而財務會計作為應繳稅金—銷項稅進行核算;計提的壞賬準備、計提的年終獎等所有計提的相關費用均屬于“當期確認為費用但沒有確認為預算支出”,計提時財務會計記入相關費用科目核算,由于尚未支付,預算會計不作賬務處理,就產生了差異。
(四)內部抵銷事項的處理
2019年政府財務報告第一次反映了系統內部(或各部委間)各單位間的抵銷事項,是對合并單位之間所發生的債權債務和收入費用分別進行確認和沖抵,避免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等相關項目資金簡單疊加,形成虛增,使合并財務報表數據反映的信息更為真實、準確。但這項工作也因為單位間財務信息不對稱、會計科目設置不一致、經濟功能分類劃分不同、會計核算規范程度不一等情況,使抵消事項形成差異,影響合并數據的準確性,如有的應抵銷事項,由于單位之間記賬習慣不同,一方記資產,另一方記費用,或者一方記負債,另一方記收入等,相關項目難以匹配,如何進行抵銷問題,是需要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逐步探索和完善的,這也是2019 年度財務報告編制工作的特點和難點。
(五)財務系統軟件問題
目前,行政事業單位使用的政府會計核算軟件基本是在原會計核算軟件的基礎上改進設置平行記賬,目前,在核算過程中軟件系統還無法與資產數據、政府采購數據、國庫支付平臺等數據進行有效對接,要核實相關數據的真實、準確性,只能依靠人工一一核對,無法避免出現資產賬實不符的問題,難以保證固定資產累計折舊、攤銷與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平臺數據的一致,在編制年度決算報告時,給財務人員帶來大量核對工作和確認難度。
二、今后繼續做好財務決算工作的建議
(一)加強制度準則學習
新的《政府會計制度》已執行一年,但在實際業務操作中,有些事項還沒有徹底明確,還需我們繼續加強對新《政府會計制度》學習和探索,并在實際運用中修改完善本單位各項財務管理制度,更進一步完善決算報告制度,同時,應以貫徹實施新《政府會計制度》、執行政府會計準則為契機,加強會計核算與部門預、決算、項目績效考評、資產管理、政府財務報告編制等工作的協調,進一步提升單位的財務管理水平。
(二)夯實財務核算基礎
加強會計基礎核算,保證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報告的真實性、可靠性,繼續全部清查行政事業單位及所屬單位的資產,未入賬的資產負債要及時確認入賬,已完工使用的在建工程要及時轉固,發現賬實不符的,追溯調整財務賬面信息,厘清權責關系。同時,還要認真清理往來事項,強化單位銀行賬戶管理,做好賬齡分析,及時處置財務掛賬,注重記錄系統內單位的內部往來、收支對象等相關信息并及時組織核對賬務,認真編好“本期預算結余與本期盈余差異調節表”,切實做到“賬實相符、賬證相符、賬賬相符、賬表相符”,為部門決算、政府財務報告提供完整可靠準確的會計信息,同時做好政府財務報告與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報告、部門決算等相關數據共享、銜接。
(三)加強信息化建設
在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建設手段開展工作”。年度部門決算和政府財務報告改革也要與時俱進,要多方面運用互聯網技術,推進大數據與財務的融合度,為編制部門決算和政府財務報告提供技術支撐和基礎保證,并盡快將會計核算系統、會計報表系統、資產管理系統、工資管理系統、合同管理系統、政府采購系統、國庫集中支付、項目績效考評等形成財務大數據,打破平臺之間的壁壘,自動實時對賬,實現大數據的共享,降低單位財務成本,將更多的決策指導、內控監督、納稅反饋信息融入到會計軟件中,幫助單位提高運作效率,減少人為主觀可操作性,提高部門決算和財務報告等相關報告的編報質量和水平。
(四)加強人員培訓
財務決算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而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直接影響著會計信息的準確性,要多途徑,多方面對財務人員進行培訓和答疑,并與財會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和專項業務培訓相結合,通過再教育的方式向財務人員“植入”財政新的政策、理論知識,讓財務人員對新的會計制度、準則有更清晰的認知,為財務核算做好準備工作,也要經常開展與系統內其他相關單位的交流學習,基于相似的業務流程和核算業務等條件,對于普遍存在的重點和難點,積極向其他單位學習并同本單位實際情況結合,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
三、結語
新的決算方式的改變,進一步實現了財務和預算的全面管理,提高了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可比性,編制年度財務決算,也是每個財務人員年度末最緊張、最艱苦的工作,是每個財務人員的年度答卷,會計工作永遠在路上,廣大財務人員仍需認真不懈的堅持和努力。
(作者單位:國資委輕工機關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