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
摘要:隨著公司成本管控要求的提高和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信息技術的成熟,企業成本核算逐漸由傳統成本核算向作業成本法轉變,成本管控也逐漸由產品成本管控向作業成本管控轉變。該文以A公司作業成本法的實際應用為基礎,分析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基礎,探討作業成本法下成本管控的途徑及措施,探尋作業成本法下成本管控對企業發展的意義。
關鍵詞:作業成本法;成本管控;成本動因;作業中心;作業
引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促使企業不斷外拓市場、內降成本,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其中成本管控是企業取得成本領先、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保證。管理會計的發展,使得管理者對成本管控有了更高的要求,單純的產品成本分析已然不能滿足成本管控的需求,因此作業成本法應運而生。
一、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基礎
作業成本法,是指以“作業消耗資源、產出消耗作業”為原則,按照資源動因將資源費用分配至各項作業,計算出作業成本;然后再根據作業動因,將作業成本分配至各成本對象,最終完成成本計算的成本管理方法。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對企業自身的要求較高,需要較好的制度、流程、人員、技術支持。以A公司為例,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基礎如下:
組織基礎:自2017年以來,A公司逐步實現企業并購整合,其中一項組織機構調整,將公司由“公司-分公司-車間”三級機構精簡成“公司-作業區”兩級機構,組織上下設多個作業區,財務上設立多個成本中心,為作業成本法的應用提供組織基礎。財務整合使得A公司采用新的財務系統—標準財務系統,新的財務核算方法—作業成本法。
技術支持:隨著標準財務系統和經營管理系統在A公司的成功上線運營,兩個系統無縫對接,較好地實現了生產、銷售、財務數據共享,實現自動拋賬功能和自動監督功能,為作業成本法的應用提供技術支持,也為企業成本管控提供便利條件。
科學管理:隨著信息系統上線,能夠為成本管理、成本分析提供較詳細準確的數據支撐。管理人員管理理念的提升,使得管理者不再僅從外拓收入上增長效益,而是更注重內降成本。A公司更是把降本增效作為每年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通過降本增效勞動競賽的方式激勵員工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形成全員參與的協同降本氛圍。
二、作業成本法下成本管控措施及案例分析
成本管控是企業經營過程中長期關注的問題。企業必須眼睛向內多途徑做好成本管控工作,通過精細預算管理、優化工藝流程、提高作業效率、做好技術創新、節能降耗等手段提升管理效益,實現對成本費用全方位、全過程的管控。
(一)事前預警—加強預算控制,精細作業預算管理
預算控制是成本管控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手段。作業成本法下的預算控制,以“作業”為最小預算單元,將各項成本指標分解至各作業中心,進而分解至各作業,并制定各項作業消耗標準,包括產品消耗作業的標準和作業消耗資源的標準。通過作業預算管理,使成本管控單元更具體化、更細致明確,有助于縮小成本管控對象,促進作業人員從源頭進行成本預算進度控制和對比分析,從而加強工藝技術改造,降低作業浪費率,實現作業成本管控。
(二)事中控制—堅持成本跟蹤,規范成本核算
作業的識別、劃分、合并與認定,成本動因(分為資源動因和作業動因)的選擇,成本動因計量方法的選擇存在較大的主觀性,操作較為復雜,有一定的實施難度。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作業人員、財務人員都具有較好的業務水平和較高的責任意識。作業成本法下的成本管控離不開完善的作業管理系統(作業、作業中心和作業成本庫之間的關系必須清晰明了,不得重疊、混淆或漏項)和高效的管理水平(合理的資源消耗標準及成本分配標準,業務人員對資源、作業成本合理分配,財務人員對作業成本合理歸集)。
作業人員直接參與資源消耗和作業成本的歸集、分配,必須厘清資源、作業、作業中心和作業成本庫之間的關系,合理分配作業成本,并跟蹤監督資源消耗及作業成本的發生情況。在作業過程中對資源實際消耗與預算定額進行對比分析,調整或消除作業活動中的不利因素,及時處理可能發生的浪費和損失,有效降低作業對資源的消耗和產品對作業的消耗,最終實現降低成本的目標。
有效成本管控的前提是成本分析數據源準確,只有成本分配合理才能得出正確的分析結論,財務人員必須合理歸集作業成本。A公司成本主要采用作業成本法核算,根據作業設立對應作業成本中心,按月歸集作業成本費用。具體成本核算方法如下:首先根據資源動因,將與生產或服務有關的資源耗費歸集到對應作業中心。原材料、直接人工成本可以直接獲取的,由相關作業人員直接分解至受益作業,再由財務人員計入對應作業成本中心。間接人工成本、能耗、設備折舊等不能直接分解至作業的費用,先歸集至輔助生產成本,月末按資源動因(收入占比、業務量占比、工時百分比等)一次性再分配至受益作業。然后根據作業動因再把作業中心成本分配到對應成本對象。
(三)事后分析與監督—對標找差,創建最佳作業鏈
公司經營始終以盈利為首要目的,采用作業成本法核算,有利于準確分析各作業中心的盈利情況,通過同比分析、環比分析、因素分析等手段,對標找差,找出盈利較少或虧損的作業中心,進而分析該作業中心虧損的原因,重點分析產生成本差異的原因,并尋找縮小差異的方案。與此同時找出增值作業,減少或摒棄非增值作業,分析作業之間的聯系以形成有序作業鏈,使各作業完成的時間最短,重復次數最少,浪費最小,優化生產作業流程,提高作業效率,創建最佳作業鏈,從而實現以最少資源創造最大企業價值的目標。
(四)成本管控案例分析
企業應關注產品從研發、設計、試制、生產、銷售的全過程,分析評價作業有效性,通過工藝改造降低不合理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下面是A公司的優秀降本案例介紹。
1.項目實施背景
在進行還原鐵粉生產過程中,其中一項作業是要對粉末進行破碎、篩分、磁選。粉末在生產線上的運輸方式有斗式提升、螺旋運輸、料斗轉運,這就導致有部分粉末漏灑到作業平臺和地面上。漏灑的粉末一部分被回收再利用,而一部分因混入了灰塵、塵土等雜物被當成垃圾清理,造成浪費。另外產品的一次合格率不高會導致返工,造成退庫返工費用增加。
2.項目實施過程
(1)不斷對現場設備進行優化改進,改進多個下料口和接料口。在現場振動磨上加裝防塵罩,出料口上加裝軟連接。改進后在減少鐵粉漏灑的同時,有效地改善了振動磨周圍多塵的環境。通過增強現場半成品外露設備(進料螺旋、振動磨防塵罩等)的密封性,減少生產現場揚塵,并在主要抽粉口的磁選風管安裝插板閥,調整風量,有效降低除塵灰的產生量。
(2)及時更換變形的旋振篩片,避免篩分時篩子漏料。還原鐵粉作業區現場共有11臺旋振篩,合理安排設備所用篩網的規格,定期檢查更換篩網,有效減少因篩網破損、下料過快等原因造成的物料流失。同時使用簡易的磁性清掃工具,帶式爐區域、篩分區域堅持每班不間斷清掃,進行粉塵收集。維持現場整潔的同時,將清掃的物料過篩回爐,提高物料的利用率,增加還原鐵粉正品產量。
(3)充分利用現場配備的分樣篩、松比儀等,隨時調整在線產品的松比、粒度分布等,極大地提高了一次合格率。操作人員增加中檢力度,對每日每批產品的相關物理工藝指標進行內控,次日取樣檢驗時,一次合格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3.項目實施效果
經過以上對策的實施,在還原鐵粉作業區形成了全員降本意識,切實降低了還原鐵粉生產線的作業成本。通過整改,現場的粉塵污染有明顯好轉,職工的工作環境明顯改善,同時現場除塵灰比例由10%降至8%以內,2019年增加還原鐵粉正品產量X噸,為A公司實現降本增效Y萬元。
通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粉末漏灑造成的浪費、不合格品退庫返工均屬于非增值作業。基于作業成本法下的成本管控,有利于企業區分增值作業與非增值作業,通過技術創新、工藝改造等管理手段摒棄非增值作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三、作業成本法下的成本管控意義
作業成本法的運用提供了全口徑、多維度的成本信息,真實地揭示資源、作業和成本之間的聯動關系,為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作業、流程、價值鏈的持續優化提供依據,為預算編制、產品定價、盈利能力分析、業績評價提供更精準的數據支撐,從而成為戰略成本管理的核心和基礎。
(一)有利于縮小成本管控對象,從源頭降本
作業成本法下的成本管控,以“作業”為最小成本管控對象,可以提高成本管控的精細度。作業人員是直接參與資源消耗的第一人,最容易發現和消除作業過程中的不利因素,減少資源消耗,提高作業效率,從作業源頭上降本。
(二)有利于消除浪費,持續降低成本
作業成本法下的成本管控,從成本動因上改進成本控制(改進產品設計、生產流程等),可以消除不必要作業或非增值作業,提高增值作業的效率,有助于不斷消除浪費,持續降低運營成本。
(三)有利于企業產品定價決策,提高競爭力
不同成本法將得到不同的成本信息,從而得出不同的產品定價和經營決策。作業成本法下的成本管控,使企業加強對作業成本的管控,使得產品成本盡可能更低、更準確,為企業產品定價決策贏得更大空間,提高企業競爭力。
(四)有利于明確責任劃分,促進績效管理的改進和完善
與傳統成本法相比,作業成本法根據多種動因分配間接費用,大大提高了成本分配結果的準確性,引導企業經營者關注成本動因,克服傳統成本法中間接費用責任不清的不足。作業成本法的運用,有利于企業作好作業中心效益分析,促進作業中心績效管理工作開展。
結語
成本管控是公司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舉措,降本增效是企業永恒追求的目標。基于作業成本法的成本管控,能夠更精準地完成企業的成本分配及歸集工作,全方位、全過程的參與成本控制,創建最佳作業鏈,對企業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可持續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盧薇.基于作業成本法的企業成本管控策略分析[J].財會學習,2019(29):138+140.
[2]李長友.作業成本法在企業成本控制中的應用研究[J].商訊,2019(30):131.
[3]辛紹峰.新形勢下作業成本法在企業成本控制中的應用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9(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