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傳艷
[摘 要] 微課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將其應用在高中生物教學課堂上,推動生物知識的預習、設疑、導課、解疑及拓展延伸的過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筆者就微課在生物教學活動中的應用進行闡述,以此構建高效的學習課堂。
[關鍵詞] 微課;高中生物;教學實踐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微課視頻等豐富了教學形式,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主動性。對微課應用與高中教學工作的實施過程進行探討,深度挖掘這種教學方式的應用價值,對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微課的概念
微課是“微型課程”的簡稱,是提倡應用視頻、動畫等形式創立一種全新的教學課堂。通過微型視頻,學生能在直觀的學習環境下深刻地掌握知識的重難點。微課應用下,學生的學習主題更為明確,學習重點更加突出,學習資源的范圍更廣。微課模式注重“微”,即課程的學習實際引入的是一個知識點的問題,導入視頻和動畫往往是一個片段。這樣的方式更能體現出微課的精與巧,讓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學習更多知識。
二、微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一)引導預習,促進學生掌握更多知識點
高中生物學科有著復雜而瑣碎的特點,如果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學好生物基礎知識,那么高中階段的知識點往往難以掌握。而在微課的學習形式下,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具體的學習目標進行知識分類,并在線發布課程資源,形成微課資源學習庫,這樣學生就能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習基礎、學習水平、學習習慣進行知識的自主選擇,更高效地開展預習。
例如,在教學《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時,學習標準設定較多,包括要求學生能夠列舉出不同細胞器的結構功能和細胞質基質、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功能,學生要能夠獨立完成臨時裝片的制作,并操作高倍顯微鏡對葉綠體、線粒體進行觀察,總結歸納細胞結構功能的統一性。如果這些內容只通過單純的教材文字知識進行學習,學生很難形成邏輯清晰的知識結構網。因此,教師首先要明確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是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就可以提前為學生制作課件,內容以細胞亞顯微結構為主,學生的預習只需要操作鼠標查看課件,在頁面跳轉下就能了解學習內容。另外,學生還要掌握高倍顯微鏡的操作方法,進行葉綠體與線粒體的觀察實驗,教師在知識點導入中可以設置超鏈接,鏈接教材配套光盤的內容并將具體的實驗視頻導入其中。在實驗演示過程中插入實驗原理和步驟,形成一個完整的三分鐘視頻,學生就可以通過觀看視頻掌握整個步驟和要點,判斷結果。教師要鎖定“分泌蛋白分泌吞噬過程”這個知識點,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在設計的PPT中導入兩個微視頻,學生點擊進入就能觀看整個演示過程,而跳轉頁面后就能閱讀文本。這對學生快速梳理知識點,牢固掌握重點和難點內容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巧妙導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導課環節非常重要,這就好比一臺戲的序幕,或一首歌的序曲,往往能快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順利、高效地開展教學奠定基礎。在高中生物教學開始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耳熟能詳的廣告、新聞,或感興趣的各種趣事,將所要學習的生物知識點進行結合,創造一個有趣的學習開端,確保學生能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導課效果。
例如,在教學《細胞中的無機物》時,教師可以在微課中收錄一段有趣的對話,即《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曾經說過:“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教師就此觀點提出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那男人是不是水做的骨肉,人是不是都是水做的骨肉?”這些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能夠很快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對所要學習的生物知識進行主動探究。
(三)答疑解惑,直觀演示生物現象
由于缺乏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很多抽象的生物內容讓學生難以理解,學生構建生物知識框架的過程會出現很多斷層的情況。微課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加綜合性問題的解決途徑。高中生物有很多用文字難以表述的抽象知識,如光合作用、細胞呼吸、興奮傳導、基因表達、基因突變等,這些知識點的呈現非常抽象,都是重難點。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很難細化清楚,抽象知識的呈現只能依靠形象化、直觀化實現。
例如,在教學《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時,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可以引入學生喜歡的游戲方式,在沒有刺激的狀態下,學生觀察到神經不會發生沖動,一旦發生了刺激,神經沖動才會發生,而這時神經纖維的內部和外部會出現局部電流,這可以通過動畫的方式進行演示。如果興奮傳導到了神經末梢,那么對應的突觸小泡就會向突觸前膜移動,這時又會有神經遞質釋放出來,和突觸后膜受體相互結合后,出現興奮傳導。利用微視頻的直觀演示方式,學生只需觀看一次,整個演示流程就會在學生腦海中形成深刻的記憶,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生物的重難點內容。
(四)拓展延伸,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學習基礎水平也不同,如果教師通過單一化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很難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隨著微課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開展教學,學生個體差異化的教學矛盾和問題逐漸被解決。教師將課堂練習設計應用在微課中講解,可以進一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針對生物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為其設計關于基因型概率、表現性概率計算方式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發現規律、理解知識。
(五)總結復習,搭建知識框架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提供大量筆記讓學生摘抄,各種生物知識點和知識框架由教師進行梳理,讓學生死記硬背,忽略了學生知識生成和框架形成的過程。學生學習生物必須有自行總結的過程,形成自我知識框架,并通過復習和整合不斷完善。微課的應用能夠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和地點,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課件資源,經歷中間段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為高三階段學生的復習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高三階段學生需要回顧很多零碎的知識點,而微課的應用能幫助他們整合所學知識的框架,形成系統而全面的知識網和流程圖,復習的效率將大大提高。
綜上所述,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的認可。將微課應用在高中生物教學上,教師需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實際,通過更多的教學實踐,進一步挖掘微課教學的優勢與價值,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便捷性和啟示,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闖.微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創新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17):181.
[2]楊建容.巧用微課 ? ?助力高中生物教學[J].名師在線,2019(24):85-86.
[3]龐翠云.淺析微課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9(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