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琛
摘 要:幼兒園階段的兒童相對來說生活經驗較少,對于世界的認知較淺。基于此,在教育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多地開展科學探索活動,讓幼兒多實踐,多去探索世界。通過科學探索活動,掌握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培養科學探索精神,以實現幼兒的全方面發展。文章就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的有效教學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幼兒教育;科學探索;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30-01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0.088
目前,幼兒園的教學內容中有許多部分需要幼兒動手完成,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教師的幫助才能完成。此種教學對于幼兒的成長意義不大。開展科學探索活動,不僅能夠使幼兒的知識儲備更加廣泛,還能有效解放天性,培養幼兒靈活的思維方式,增強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具體探究如何更好地開展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
一、構建有效目標體系
為了更好地達成目的,需要制訂具體的目標。在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上,我們結合兩方面內容進行了目標的制訂,一方面是教育部的相關文件,另一方面是幼兒的實際情況。并將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最基本的,主要內容是進行知識儲備,通過幼兒自行探索的過程,初步接觸科學探索,并對科學有一定的認知;第二個層次是最為重要的,在整個過程當中,讓幼兒體會到科學的魅力,發現其中的樂趣;第三個層次是從情感的角度切入,培養幼兒的好奇心以及學習科學的欲望。
二、幼兒活動特征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制訂具體的目標之后,要更加認真地去了解完成目標的對象。
首先,幼兒園教學主要面對的是3到6歲的幼兒,他們的年齡較小,雖然因為家庭的教育會存在某些差距,但是整體來看,沒有太多的生活經驗以及學習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幼兒教學當中應該多考慮幼兒的接受能力,所以應該以生活化教學為主。將科學探索活動融入幼兒的生活教育當中,能夠起到一定的教學效果。
其次,幼兒雖然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但是相對來說抽象思維比較差。如果在教學當中使用假模具,可能會讓幼兒對其認知存在偏差,最重要的是幼兒不能很好地感受并理解教師所表達的內容。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教師應站在幼兒的思維方式角度來考慮,在活動的材料上應盡可能地選取具象的材料,最好是生活當中常見的東西。
再次,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有很強的好奇心,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會去主動接觸。這也是幼兒教學中提倡的教學方式,這對于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應該注意幼兒教學的有效性,給幼兒創造更大的空間,讓幼兒能夠獨立思考與操作。
最后,幼兒對于所處的世界理解還不夠全面,不夠系統,他們的思想往往比較獨特。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他們可能會脫離教師的教學。在這種時候,教師應該注意進行有效的引導,與此同時也要尊重幼兒的想法。
三、有效教學策略
在明確了教學目標,通過研究掌握了幼兒活動的特征之后,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幼兒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加大引導的力度。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教師應該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尤其是對于科學探索活動這樣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實現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引導幼兒主動探索,一是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一)建立良好的互動
幼兒園教育與傳統的教育有所不同,沒有太多的應試性,在課堂上很少會出現教師單方面進行教學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于幼兒園教學課堂中的有效互動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實現有效的互動,教師首先需要對幼兒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夠提出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問題,以引起幼兒的興趣。這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需要教師對幼兒以下幾方面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具體包括幼兒經驗、認知特點和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其次,科學探索是一個過程,要想實現有效的互動,教師應該更加注意追問。教師要在有效提問的基礎之上,進行有效的追問,只有從一個問題到另一個問題,才是真正完成了不斷的探索。另外,從幼兒的接受能力來說,一個大的問題幼兒有時無法回答,也就是說教學上的提問往往不能一步到位,這時追問就變得十分必要而且重要。從小的問題、小的方面追問到大的問題,從而解決最終的教學問題。
(二)精選材料
在幼兒園的教學當中,手工活動開展得較多,這也是進行科學探索的重要教學方式。有關專家指出,幼兒會根據科學活動中的材料進行信息的構建。基于此,材料的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在黃豆與白米的區分探索活動過程當中,教師需要注意漏勺的選擇,對網眼大小的選擇需要滿足兩方面的要求:既能漏下白米,又不能漏下黃米。幼兒各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如果教師沒有提前考慮好教學環節當中的每一個步驟,在具體教學當中就可能會出現難以解決的問題,也就無法實現教學目標了。最為重要的是,幼兒群體相對特殊,需要更加直觀的教學。尤其是科學探索活動,如果探索的過程無法實現,那么這節課也就沒有意義了。
(三)科學記錄
記錄對于一件工作的完成或者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過程當中,記錄可以實現三方面的意義:第一個方面,從幼兒的角度來講,記錄的過程就是一個表達的過程,這也是考驗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第二個方面,從教師的角度來講,一個班級當中有許多個幼兒,教師無法實時地觀察到每一個幼兒的動作,通過記錄可以讓教師更加了解幼兒內心的想法以及對教學內容的實際掌握情況;第三個方面,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記錄,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歸納,引導幼兒更好地進行總結與反思,使幼兒從中學到更多。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利用好記錄,經過總結與反思,使得科學探索活動開展得越來越好,使幼兒的學習能力有所提高。
(四)積極評價
幼兒的年齡較小,很多方面有待學習,幼兒園教學對于幼兒來說,在各個方面都是一種啟蒙。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以鼓勵為主,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在科學探索活動的過程當中,積極的鼓勵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幼兒提高科學探索的積極性。從另一方面來說,任何個體都應該受到尊重,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尊重幼兒的天性,尊重幼兒的想法,即使這個想法很幼稚,這樣才能使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在具體的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多使用積極的字眼,比如說“有這個可能”“試一試”等等。
(五)給幼兒獨立的空間
幼兒是一個不成熟的群體,為了完成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可能需要對幼兒的行為有所干涉,因為這樣的行為不利于幼兒提高學習能力。教育部的相關文件指出:“幼兒園教學應該營造一個更好的氛圍,自由積極。在科學的探索過程當中能夠讓幼兒進行獨立的思考,獨立操作,從而真正地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夠有所進步。”但這并不代表教師的存在是不重要的,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適時地進行引導;二是積極地進行鼓勵;三是仔細觀察幼兒的行為。具體的引導措施可以參考以下幾方面內容: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讓幼兒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不要一味地跟著教師的節奏走,還要關注自身有沒有接受這部分學習內容。所采取的具體方式可以是,通過多種形式記錄在科學探索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包括表格、圖畫、文字等。教師應該正確看待幼兒在學習過程當中記錄的問題,實際上這并不僅僅是幼兒沒有掌握的內容,也是真正引發幼兒思考的內容。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引導幼兒正確看待這些問題,并且鼓勵幼兒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問題,以使問題得到及時的解決。當然,可以由教師進行解答,也可以由其他幼兒進行解答。我們要認識到,由于幼兒的能力有限,在進行科學探索的過程中,出現偏差甚至是錯誤是十分正常的;在討論的過程當中,沒有討論出正確的結果也是十分正常的,這種時候教師應該給他們更多的包容,并進行適當的引導。但是要注意,教師把討論方向往正確的方向引導是對的,但是不能因此中斷討論,應該給予幼兒更多獨立思考的空間。
(六)與家長進行合作
在幼兒教育的過程當中,家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長在幼兒的成長過程當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他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是有些家長會認為將孩子送進學校一切便由教師負責,尤其是一些文化程度不太高的家長,認為自己對于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沒有太大的影響。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學校應該改變家長的這種觀念,讓家長意識到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引導家長采用正確的教育方式。以上內容可以在開家長會的過程中完成,有特殊情況時也可以由教師進行家訪完成。另外,還可以通過多種活動建立起學校與家長之間的合作關系,比如說家長開放活動等。這樣做可以使家長更加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使家長與孩子的關系更加親近。可以在進行科學探索活動時開展家長開放活動,因為科學探索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有些幼兒不能獨立完成,可以由家長配合進行部分操作和引導。另外,家長的出現對于幼兒來說,能夠起到很好的鼓勵作用。總之,家長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的意義重大,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都要重視這一點。
四、結語
幼兒課程相對來說是一門比較特殊的課程,應試性不強。但是我們對其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因為它對很多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包括教學的有趣性和教學的有效性等方面,要求都有所提高。在幼兒園的教學過程當中,科學探索活動是十分重要的內容,面對幼兒這個特殊的群體,教師需要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以完成教學目標,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捷.上海市幼兒園科學集體教學活動設計現狀的文本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
[2]邱如旖.幼兒園大班科學教學活動生活化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
[3]聶儷珊.幼兒園大班科學課程實施的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