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
摘要:公司在社會發展中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作為現代社會中重要的獨立體之一,其利益的保護問題往往與股東利益混為了一談。實踐中多發公司利益受到公司內外影響受損失的案件,但公司法對于公司利益的內涵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界定,這也使得實務中對與此相關的案件的處理并沒有一個較為確定的裁判。標準的不完善也間接導致了公司股東維權之路上的障礙,司法裁判究竟是采用公司判斷標準還是司法判斷標準來判斷公司利益是否受損,也是一個難題。此外,公司利益與社會利益也并非截然對立的,相反,兼顧社會利益可以為公司利益帶來長遠的有力影響。鑒于以上種種,對于公司利益的保護機制迫在眉睫。本文對公司利益的內涵理清與公司利益與公司財產的區分,公司的社會責任以及公司內部機制與外部機制的保護方案研究入手,期冀對公司利益的保護略盡微力。
關鍵詞:公司利益;股東利益;社會責任;公司財產
中圖分類號:D9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9-0074-06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of corporate intere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ent corporate law
Zhang Yi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
Abstract:A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ependent bodies in modern society,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is often mixed with the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In practice, there are many cases in which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are affected b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luence of the company and suffer losses. However, the company law does not give a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which makes there is no certain judg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relevant cases in practice.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standard also indirectly leads to the obstacles on the way of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of the company's shareholders. It is also a difficult problem whether the judicial judgment should use the company's judgment standard or the judicial judgment standard to judge whether the company's interests are damaged. In addition,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society are not diametrically opposed to each other. On the contrary, the consideration of social interests can bring a powerful long-term impact on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In view of all these, it is urgent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mpany's interest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company's interests and the company's property, the company'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ompany's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chanisms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mpany's interests.
Key words:Corporate interests; Shareholders' interests;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property
一、問題的提出
(一)基本案情簡介
自盟固利公司設立之日起至2010年5月期間其魯擔任盟固利公司副董事長兼任法定代表人。2004年1月,授權其魯代行董事長職務,權限為公司章程規定的應由董事長行使的全部權利。漠楠持股65%,為力盟公司的大股東,與其魯系父子關系。在有公司副總以及其魯的簽字的情況下,盟固利公司多次將自有設備運至力盟公司處,后雙方又簽訂了《設備暫存證明》。其魯安排盟固利公司委托力盟公司進行產品加工,后又安排之前一直與盟固利公司存在業務往來的客戶動力公司與力盟公司簽訂合同進行交易。盟固利公司對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法院就案涉糾紛所做的判決不服,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訴請,請求撤銷一審民事判決,改判支持其訴訟請求,請求法院認定其魯確屬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謀取本應屬于公司的商業機會的行為,侵害了盟固利公司的利益。
(二)法院審判情況
一審法院判決認為,其魯既是盟固利公司的股東,同時任盟固利公司法定代表人,系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但盟固利公司提交的用于證明其魯為其子所設立的公司謀取利益的設備暫存證明中并沒有其魯簽字,也無證據表明該行為系由其魯作出;同時,其魯與力盟公司大股東漠楠雖系父子,可能存在關聯關系,然而公司法上禁止的并非公司股東或高管與其他公司之間的關聯關系。基于利用了這種關系,而于現實中實施了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的這一理論,駁回了盟固利公司的訴求。
二審中,當事人并未提交新證據,經審理認為,漠楠雖然將力盟公司股權轉讓給他人,但對力盟公司仍享有經營、控制權。故而認定力盟公司與其魯之間確有關聯關系。在盟固利公司并未提出證據予以證明其存在損失的情況下,無法認定其魯、力盟公司的行為構成篡奪盟固利公司商業機會。綜上,對盟固利公司的訴求不予支持,對于原判決予以維持。
二、公司利益所涉司法裁判分析
(一)公司利益內涵之探析
公司作為現代經濟社會中獨立的組織體,具有獨立的法人人格利益,理應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但實務中關于公司利益糾紛的案件卻屢見不鮮,究其根源在于對公司利益的內涵的界定,即模糊不清,且欠缺了正確的保護機制。這直接導致了司法實踐中法官不可避免的對公司利益內涵的區分認定。公司法語境中對利益的界定涵括公司利益、股東利益以及相關者,諸如債權人之利益。由公司法第一條,可見,公司利益并非完全指公司作為獨立法人主體享有的利益,其僅僅是眾多利益的合集“利益束”中的一極。而且,從本條規定可以看出,公司利益與股東利益并非一個概念,而是并存的利益體。不宜將公司利益等同于股東利益,也不可為過分的追求公司利益或股東利益,而去實施損害另一方的行為。雖然如此,縱觀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仍沒有對公司利益的內涵實質有明確的解答。
據現行有效的法律,譬如“不得侵占公司財產”“禁止抽逃出資”等,又可見之于相關的具體的司法判例,從中不難看出,無論是理論界抑或實務界都均將公司利益簡單等同于公司財產,換言之,即把公司利益有形化了。這樣的不成文的規則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公司無形利益的認定與保護,也使得實踐中發生的譬如利用關聯交易篡奪了公司的訂立合同的機會等使公司遭受的無形損失難以被認定與維權。因此,對公司利益的內涵界定無論是對于理論界抑或是實務界都是至關重要的。
究其屬性而論,公司究竟為財產利益體還是獨立的實體,觀點各異,未有統一定論。諸如法經濟學一派認為公司是股東財產集合組成的“合同束(nexus of contract)”。受此類觀點的影響,多數情形下,公司利益被誤認為是僅指股東利益或者是基本等同于公司利益了,而很多時候似乎限于大股東,這樣的觀點顯然還是有失偏頗的,畢竟公司中不僅包括大股東,還有眾多的中小股東,他們的利益又該如何界定。而公司的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愈演愈烈,正日益演變為制約公司治理的突出矛盾。此外,公司的存續往往伴隨著公司業務往來交易活動,因而公司利益有時候也不可避免的會涉及到債權人等相關人的利益,這些利益很多情況下并不僅僅通過財產等有形方式呈現,也可能是一種商業機會等類似無形利益,如果忽視了對這些方面的保護,輕則喪失商業信譽、公司名譽,重則使公司消弭。因此,對公司利益內涵的界定,對于理清實踐中存在的誤區,更好的兼顧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具有不可比擬的重要意義。本案中,雙方爭議的焦點其實質也是圍繞著其魯是否侵害了盟固利公司的利益而展開的,法院最終的判決認為雖然其魯與其子漠楠控制的力盟公司之間存在關聯關系,但并沒有確切證據表明盟固利公司因此遭受了損失,由此可見,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此所持的態度還是以財產利益的損失與否作為衡量公司利益受損的標準,即有形說。
(二)公司利益的判定標準
公司利益的判定標準,究竟應該采用司法判定標準還是公司判定標準,實踐中對此認定不一。本案中,從二審中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依據,即“認定力盟公司與其魯之間卻有關聯關系。在盟固利公司并未提出證據予以證明其存在損失的情況下,無法認定其魯、力盟公司的行為構成篡奪盟固利公司商業機會”來看,本次判決并非以公司的標準來認定的,而是以法院的司法判斷為準,即實質審查標準。認定行為構成侵害公司利益的,不能籠統而論,前提還必須符合侵權行為的要件。本案被認為,沒有證據證明公司利益受損,不滿足侵害結果,因而不認定構成侵害公司利益。但是這樣的裁判依據是否是合理的,還是有待商榷。
另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實踐中確實存有這樣的情形,即公司的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利用自己所處的優勢地位,實施了損及公司的利益的行為,符合司法上予以追究責任的情形,但是公司并不對此行為進行追究的話,司法也無權介入。因而,司法權的行使與公司的自治是存在一個需要理清的地方,并非所有的侵害了公司利益的案件,都需要司法追究。同樣,如果在公司利益受到了侵害,但是如果法院堅持以司法判定標準認定,最終可能不對這種行為予以追責,這樣也是不妥當的。因此,司法權力對于公司治理過程中如何發揮更好的作用這一方面,還是不容忽視的,應該做好規定的。但不能疏忽大意的是,司法權的介入,應該是有條件的,如果是在合乎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的,公司的自治可以解決的問題,首先應該由公司內部解決,不能解決的,方可輪到司法權利登場。總而言之,公司利益的司法判定與公司判斷標準,其根本區別點,還是對公司利益內涵的界定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司法實務對涉此相關的案件便有具體的依據可以操作了,一切便都迎刃而解了。
(三)損害公司利益之案由研究
實務中,對公司利益損害的表現形式具體而言依主體不同可以概括為兩大類,其一,公司股東濫用股東權利,實施了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其二,公司里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主體,實施了違反公司法以及公司章程應盡的勤勉忠誠職責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公司的利益的損害(《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公司章程,對公司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利用職權收受賄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財產”)。有觀點認為公司與董事之間屬于委托關系,公司將公司財產等交給董事予以管理,權利基礎源于此。但是我國對于勤勉義務的內涵與實質的問題,并沒有做進一步的規定。接下來主要就從實務中案件的裁判來歸納探析損害公司利益的案由。
在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2017)閩民再44號判決書中,可以看到這樣的內容,即呂某在擔任廈門某公司法定代表人,行使對外簽訂《工程增加確認書》時,并沒有盡到應有的審慎注意義務,使得公司的交易成本大量增加,損害了公司的利益,因而據此判定其對公司擔責。可見,如果沒有盡到審慎的審查注意義務,即使是合法有效授權范圍內履行本職工作,也不可成為免責的事由。還有一類是超越法律或公司章程合法有效授權的范圍而以公司名義實施的行為,致使公司遭受了損失,也是損害公司利益的案由之一。比如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的一個案件中,被上訴人費魯喬并無實據證明在有公司的授權委托下,代為簽署人才合同,因此也要擔責。除此之外,寧德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閩09民再2號案中,原審被告作為A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擅自變更企業主體業務并停產,這屬于不正當的行使公司的經營管理權限的范疇,也是導致了公司的損失,亦要對此擔責。因為,公司的停產停業屬于公司的重大事務,在付諸實踐之前必須有公司章程的預先規定,且在滿足了章程規定的實施條件時方可進行,又或者雖無公司章程的明確規定,但是屬于經過股東大會的有效決議通過了,則屬于公司意志下的行為,為有效。近年來,國有企業中不乏公司高管篡奪公司商業機會等行為,不僅違背了忠實勤勉義務,同時也損害了公司的利益。至于判定標準,則因刑法與公司法而有異,刑法更側重于從行為的違法性上進行規制,而公司法則更衡量的是是否對公司財產造成了損害。還有一種情形是,公司股東或者董事、監事以及高級管理人員等,擅自披露公司未公開的,具有商業價值的商業秘密的行為,這種情況視情節嚴重程度判定,如果情節輕微,則可以用公司法或者公司內部章程來予以規制處罰,但如果情節嚴重的,可能會觸犯刑律。
綜上,損害公司利益在實踐中的案由紛繁復雜,大抵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類,其一,屬于職權范圍內的工作或者是得到了公司的合法有效授權,卻因為能力有限或者是疏忽大意未盡到合理的審慎注意義務,致使公司利益受到嚴重損失的;其二,不屬于本職工作,超越職權范圍,致使公司利益受損的,這項案由的法理依據在于,董監高必須在權限范圍之內行使職權;其三,雖然有職權,但是卻擅自將公司的機密信息外泄,使公司蒙受損失,如前述的公司秘密的非法外露等行為;其四,利用自己與第三人或者其他公司之間存在的關聯關系,在未經過公司的情況下,將本應屬于公司的交易機會擅自轉出去,使自己或者第三者獲利,而使公司受損的行為。結合本案來看,本案中涉案案由糾紛正是第四種情形,盟固利認為其股東兼法定代表人其魯,與其子所在的公司實施了關聯交易,損害了盟固利的公司利益,但法院對此不以為然,認為損害公司利益不僅需要存在關聯關系,還需要確實對公司造成了實際損失,這里更傾向的是物質損失,有形損失。
(四)損害公司利益的責任主體
對本部分的論述,與盟固利案件并無關聯,只是本人自己的一點思考。由前述案件以及其他的判決可知,侵害公司利益在實踐中的具體涉案主體大概可以涵括股東、董監以及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因為這些群體往往掌握著公司的控制權或者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又因職務之便,可以了解到公司的各種機密信息,為實施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創造了有力的條件。有學者認為公司董監高與公司之間屬于一種委托關系,委托人為公司一方,被委托人為董監高。但我國對此并沒有作出明確規定。我國對董事違反忠實義務的規定并不多,具體可以概括為兩種情形,即侵奪公司交易機會,進行同類業務的經營。因此董事成為了實務中損害公司利益糾紛中常見的責任主體之一。此外,股東有時會鋌而走險,實施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來追逐自己利益的實現。因本案案涉的公司均為有限責任公司,因而以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主體責任為例來分析,現實情況是很多時候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同時又是公司的董事、監事以及高級管理人員,那么在出現公司利益遭受損害的情況時,如何對責任主體進行界定,適用的法律依據又是什么。這里存在三種情況,一種是公司的股東,一種是公司的董監高,還有一種是兩者兼具。對于責任主體股東而言,又可以做進一步區分,可以是大股東,又可以是中小股東,即我們常說的控股股東與非控股股東;還有全部股東利益與部分股東利益之分,這些情形都不能混為一談,要具體區分。
(五)公司利益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聯
時至今日,衡量一個公司的指標不再局限于公司的業績高低,公司的社會責任擔當的重要性也日益水漲船高。企業的社會責任并非近些年才橫空出世,而是很早就被域外學者所提及,亞當·斯密(Adam Smith)于18世紀中后期最早提出這一概念,隨著社會的飛速變遷,環境污染的加重、不守規則,肆意擾亂市場秩序以及大量的機械化的普及,致使很多失業現象滋生。所有的這些都激起了現代人對企業的使命與對社會的責任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公司發展的初期甚至直至今日,仍然有占比很大的人認為,公司利益與社會責任是不可兼得的,公司的設立與發展,就是為了謀求更高的利益,秉持所謂的“無商不奸”的思想,因此,涌現了大批的社會問題。隨著社會責任的理念被國際社會廣泛采納以來,消費者權益保護、員工福利、綠色環保等理念開始逐步豐富發展起來。也許有觀點認為讓企業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會損害公司的利益,不利于公司的發展,實則不然,短期來看,可能會使得公司在社會責任方面會投入一定的成本,總成本增加,使得公司的短期利益減少,但從長遠來看,對于公司利益的增加是不可估量的。因為公司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無形的更有力的力量,會使得企業的名譽大大提升,而公司的名譽實則屬于一種巨大的商業價值,它如春風細雨般輕撫人心。2014年的小米在臺灣自導自演的饑餓營銷手機中,就曾采用了虛報成交數量來欺騙消費者購買,受到了相當數額的罰款。
具體而言,如何能使得公司的利益與社會責任兩者任何一者都被權衡到,不失偏頗呢?首先,還是應該從公司對于社會責任的理念認識入手,理清社會責任對于企業的利處。理念上一定要理清,要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即重視社會責任不僅是造福社會的善舉,同時也有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其次,公司履行社會責任并非空話,還是應該制定具體的規范,國家也可以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對履行了社會責任的企業予以表彰,違反的予以懲處,正所謂,知法守法。最后,還是要靠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對侵害了社會責任的公司進行道德上的譴責以及消費上的理性規制。
三、對公司利益與股東利益的糾葛作出理清
更多的情形下,公司利益被簡單的歸類于股東利益。這樣的觀點大抵基于公司是由股東出資設立的,公司自然是為出資人謀利,所以才曲解了公司利益的內涵,誤解為僅指股東利益。由現行公司法可以看出,公司利益與股東利益并不是一個概念,公司并不依附于股東而享有利益,而是具有對侵害公司利益的行為享有獨立的訴求。也有學者認為,公司利益與股東利益之間的重要性程度,并不是等同的,認為股東利益次于公司利益。本人并不贊同此種觀點,通過分析法條不難看出,法律對公司利益與股東利益是持平等待之的態度。
股東利益看似簡單,實則涵蓋面廣泛,不僅涉及控股股東利益也包括非控股股東即中小股東的利益,包括全體股東的利益也有部分股東的利益,都是需要分清的,否則很容易陷入困境。實踐中多發控股股東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操縱公司,滿足自身需要,卻往往因此損及其他非控股股東利益,間接影響了公司的利益。此種情況下,如果公司不對前述股東的行為進行追責,或者未在有效期限內實行,則其他股東可以在符合公司法規定的前提下,自己行使本應由公司行使的權利,來維護公司合法權益,進而保護自身權益。這一權利得以行使的前提是公司自我管理失衡,因此介入司法權力。多數學者以派生訴訟稱呼這一權利。這一規定,表面上看是為了維護公司的利益,但實際上卻是為了維護公司中小股東的利益,觀乎實踐,有條件操縱損害公司利益的更多的是大股東,為了更好地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法律特賦予其該項權利,維護公司利益也是維護股東自身利益。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股東利益的內涵豐富之處。值得注意的是,國外對于股東代表訴訟也有相應規定,諸如,英美等國主張從形式上審查其訴訟事宜。美國專設委員會,綜合各項意見考核后,如果認定不起訴才有益于公司的整體利益,則股東的該項訴求則不被支持。總而言之,股東代表訴訟,是賦予股東一種權利,不僅是對于公司自我治理存在缺憾之處的一種彌補,而且給予了股東在公司利益受損時,可以主動出擊,是一種維權,也是一種監督,監督公司內部人員的行為,監督外部因素對公司的損害,畢竟人都會犯錯,只有監督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更好的促進公司利益的保護。無論關于股東代表訴訟的各國規定是否有異,歸根結底都是對于公司利益的判斷問題。
簡言之,公司利益不同于股東利益,對公司利益的損害未必一定會損害到股東的利益,因為有時候往往是大股東損害公司利益謀求自身利益,因此,公司利益與股東利益一定要理清。
四、公司利益的實質是否簡單等同于公司財產的增減
公司利益在很多時候被誤解為僅為公司的財產,進而認為判定公司利益是否受損的標準就是公司財產是否減少。比如本案中,二審中,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據以判定盟固利公司敗訴的理由便是其魯的行為并未使得盟固利公司遭受到實際的損失。這樣的判決理由不是鮮例,不光是實務界,理論界也有人認為公司利益就等于公司財產,概因受到刑法對此界定的影響。但公司法項下的公司財產又不同于刑法中的范圍。殊不知,公司財產不僅包括財產的增加與否等有形財產,還包括更重要的無形財產。對于無形財產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諸如商業機會,就屬于無形財產,雖然并未使公司遭受到現實的損失,但從長遠來看,輕則僅喪失了本次交易機會,重則可能就此失去了這個交易伙伴。但現行公司法對于公司利益的保護,諸如不得侵占公司財產、同類業務經營限制等等,從字里行間都能看出實為對公司有形財產的規制,即使是對于商業機會這種無形的公司利益也被用財產的實際損失作為判定標準,本案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溯及本質,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對公司利益的內涵界定不清,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過分強調公司的有形財產,甚至往往以此作為司法裁判唯一認定標準。關于此,最典型的一個案件屬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多年前的一項判決,法院的裁判依據為當事人并未將公司權益歸個人所有,而是分配給了公司股東,即不存在損害公司利益的后果。可見,當時的判案法官,也是秉持了公司利益即為公司財產的簡單增減。諸如此類的情形并不鮮見,實際上給了意圖侵害公司利益的人一個“定心丸”,即只要操作得當,不被法院認定為公司財產的實際減少即可逃脫法律的追究。有學者認為,公司究其本質,為股東所用。
筆者認為,公司利益并不簡單以公司實際財產的增減為判定標準,應視乎不同的情形做不同的認定。諸如本案中,股東篡奪了本應屬于其所屬的公司的交易的一個機會,雖然從表面上比如公司的賬戶上看,財產并未減少,但其實還是會使得公司的無形利益受損,這種無形利益可以是就此永久喪失了與該公司進行商業合作的機會,這是一筆可期待利益,但也確實是因為股東的不當行為導致的。究其本質,關聯交易的產生實則背后是利益的沖突與不一致相關。同類情形還有同類業務的限制經營規定。鯉城區法院在2013年就曾經審判過這樣一個案件,被告陳某在擔任原告公司董事期間,為公司及公司員工之外的第三人實施經營業務,該業務被證實與其所任的公司的業務是相同的,雖然其所在公司并未遭受實際損失,或者說公司賬戶并沒有顯示有損失,財產并未減少,但是這種損害是無形的,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具體的損失多少,最終被判定將收入歸入公司所有,同時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五、公司利益保護路徑研究
前述用了大量的篇幅對與公司利益、股東利益等進行了分析論述,目的還是在于更好的保護公司利益。一切的法律關系歸根結底都會涉及到行為,正如刑法所云,無行為即無犯罪,同理,無行為,無所謂損害公司利益。涉及到公司的行為無外乎是公司的各項決策流程等。其中,又可以細分為公司的內部行為,公司的外部行為。詳細來看,與之相對應的便是公司的利益內部保護、外部保護機制。公司的利益內部保護側重于從公司內部的章程的制定、各項會議的決策以及人員的規范與管制等方面入手;而公司的利益的外部保護則是從公司的外部因素進行考量的,諸如對于侵害公司利益的相關人員的追責,當公司的利益受到了損害時,公司可以具有對侵害公司利益的行為享有獨立的訴求。另外,當公司的權利行使不到位時,股東可以主動出擊,是對公司自我治理存在缺憾之外的一種彌補,也是一種監督,監督內部人員的行為,才能更好的促進公司利益的保護。
(一)公司利益內部保護
對于公司的內部行為,包括公司章程的制定、各項信息的公開以及對于股東會的決策等。從具體操作來看,譬如對于公司信息的披露制定嚴密的規范,同時要求公司所有相關人員,如股東、董監高等其他一切有條件接觸到該項機密的人,簽署相應的保密協議等,也可以于公司法范圍內,制定較為嚴格的違反懲處機制。另外,可以從股東會或者董事會決議的審查監督入手,比如可以賦予相關人員一定的監督權限,對公司股東會或者董事會所做的重大決議等可以行使調查的權力,必要時,可以對決議經手人進行詢問了解,如果有可疑之處,應當立即予以核查,盡可能將侵害公司利益的源頭遏制住。對于股東等的權利應做規范性約束,也是刻不容緩的。實踐中,有控制權的股東往往利用自己的股權優勢,為了個人利益,至公司利益于不顧,擅自以企業名義為第三人提供擔保等情況,由此導致訴訟糾紛的案件并不少見。此處,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此類情形,僅規定了收益歸入公司,卻并沒有對擔保合同的效力進行認定,是否適用民法上的規定,目前對此尚未有定論。對于此種情形,還是應當對擔保權人盡到合理的審查義務,可以制定相應的公司章程來約束公司對外擔保行為,比如詳細規定擔保數額的上限、擔保表決出席人數及表決人數的規定等。
如前述,公司利益的司法判定標準中提及的,股東代表訴訟是對公司自我治理缺陷的一種彌補,涉及到公司自我治理,還是應該著重從公司章程的制定方面作出具體的規定。公司章程是公司全體股東的共同意志,在法律的范圍內制定的,調整公司經營管理等方面有約束力的文件。其實,在約束公司董事、監事以及高級管理人員等方面并非束手無策,相反還有很多可以作為的地方。譬如在制定公司章程中可以詳細規定系列行為約束的方面,可以直接把侵犯公司商業機會的行為列為公司章程明確禁止的行為,如有違反,直接據此懲處或者提起訴訟,使得管理更加明確具體,利于實務操作追責。如果本案中的盟固利公司能夠在其公司章程中對此作出具體的規定,那么在出現具體的其魯與其子公司關聯交易行為時,就無須判斷其是否存在現實的損失,只要其行為觸犯了公司章程的規定,公司就可以訴請其承擔責任,如果公司沒有對此實施,則由股東代為行使追責之權。
(二)公司利益外部保護
對公司利益的內部控制,即使規定的完善,但若得不到遵守,仍然是不足的。因此,對于外部保護還是需要予以重視的。外部保護往往會涉及到關聯交易方、債權人等等。現行的規定,往往無法追究關聯交易的第三人責任,僅以不當得利的理論基礎,來追認涉案股東或者董監高的責任,追責形式無外乎是將不當得利收益所得,歸入公司所有,并視具體情況,對當事人追究損害賠償責任等。這其實間接上縱容了第三人,建議把第三人也納入到賠償主體范圍內,可以要求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除此之外,國家公權力的介入也是公司利益保護的有效外部機制。因為公司治理涉及到多方的利益,有時候多方利益沖突達到不可調和的程度,重則可能會使得公司陷入癱瘓的境地。此時,就需要一個中立人、權威人介入,幫助公司從整體上進行調節。這就是所謂的自我監管與國家管理相結合的現代市場經濟的模式。
值得提及的是,股東雖然屬于公司內部人員,但是在涉及到公司利益保護的場合下,往往會具有涉外行為。比如,在公司利益遭受侵害時,公司不提起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滿足現行公司法規定的條件的股東可以訴請維權,但往往公司中眾多的中小股東因持股比例太少或者維權意識淡薄而無法有效的維權。因此,建議擴大維權主體范圍。筆者在思考,對于維權主體范圍過度設置各種條條框框,究竟是有利于公司利益的保護還是相反,理論界目前并沒有確切的回答。筆者以為,只要是基于正當的目的來行使權力,都是值得支持鼓勵的,為正當的目的之上,為權利的行使設置諸多條條框框,真的就是合乎憲法的精神嗎,恐怕不然。
其實,無論是內部機制還是外部機制,歸其本質,都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公司利益。前述所列的方法范圍還是局限的,沒有涵括所有,只要本質上是合乎法律法規的規定、在不違反法律法規范圍內制定的公司章程等的規定,為維護公司利益的,都值得借鑒。但現實存在的問題是,法律在具體的案件中,對于公司的利益的判斷,是從司法的角度作出的,還是從公司的判定入手的,這些其實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導致現實中關于公司利益糾紛的案件,因欠缺統一的標準,裁判結果各異。
六、結語
在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今天,公司作為經濟社會中重要的一極,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但也滋生出很多問題,包括公司內部的問題以及公司外部的問題。究其本質都是涉及公司利益,公司內部主要表現為對于公司利益與股東利益混為一談,以至于實踐中對于公司利益糾紛案件的判決依據往往是看股東利益是否受損。這樣的做法,實則是對公司利益的實質內涵探究不到位所致,背離了公司法的基本精神,即公司法項下,公司利益與股東利益分屬不同的類別,并不等同。另外,簡單的將公司利益等同于公司的有形財產,這一點從現行公司法的規定中也可以看出立法者對于公司的利益似乎更多的也是傾向于此。實則不然,公司利益不止包括公司有形財產,還包括無形財產,這些財產雖然不宜用數額來衡量,但對于公司利益而言也是十足重要的,如果忽視了,必然會影響公司利益的長遠保護。恰如本案中,二審法院的判決依據也是認為其魯并未致使公司的財產受到損失,這樣的理解還是有失偏頗的,公司的無形財產,諸如公司的信譽、名譽等,都是能給企業帶來巨大價值的無形財產,不可小覷。此外,也可以對中小股東的維權等方面進行革新,以便更好的保護公司;還有關聯交易的第三人也應被追究責任,如此方合乎公平公正的市場經濟秩序理念。另外,以本案的視角來看,認定公司利益的司法判定與公司判斷標準,其根本區別點,還是對公司利益內涵的界定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司法與理論便可以很好的結合了,是公司自我治理與司法合理規范的結合,某種程度上也利于案件的同案同判,促進公司利益的保護。當然,公司也不能一味的追究公司利益,而忽視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兩者并不相悖,而是可以兼得。具體的可以從保護消費者權益、環境友好等方面考量,此外對于員工的福利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如上所述,才是更好的保護公司利益的合理舉措。
參考文獻:
[1] 甘培忠,周 游.公司利益保護的裁判現實與理性反思[J].法學雜志,2014(3).
[2] 萬國華,張崇勝.公司利益類型界定與保護法律問題研究.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
[3] 鄧 峰.代議制的公司-中國公司治理中的權利和責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 李詩鴻.公司契約理論新發展及其缺陷的反思[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4(5).
[5] 徐 寧,張 陽,徐向藝.“能者居之”能夠保護子公司中小股東利益嗎——母子公司“雙向治理”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9(11).
[6] 蔡立東,周龍杰.董事對公司的義務論要[J].長白論叢,1996(2).
[7] 王彥明,王紅云.國有企業高管篡奪公司機會的法律規制——企業法與刑法銜接視域下的國企腐敗防控[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11).
[8] 馬太廣.董事責任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9] 鄭云容.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損害公司利益的認定[J].金融經濟,2019(8).
[10]王 磊.悖論視域下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邏輯慎思[J].中國集體經濟,2019(35).
[11] 肖紅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發展中的“六大悖論”[J].國家電網,2012(4).
[12] 許正良,李哲非,郭雯君.企業社會責任擔當動態平衡問題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7).
[13] 林少偉.論公司利益:一種普通法的解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14] 高宏進一.控股股東控制權、現金流權分離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研究——基于產權所有制和股權制衡視角[J].浙江金融,2019(11).
[15] 張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6] 趙旭東.公司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 毛文清.均衡視角下的股東代表訴訟研究[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2(3).
[18] 王玉玨.刑法中的財產性質及財產控制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19] 常 健.回歸與修正:對公司本質的重新解讀—兼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相關規定[J].法商研究,2007(1).
[20] 高 玥.關聯交易的正當性分析及法律規制[J].研究生法學,2016(4).
[21] 林文奇.公司越權對外擔保的效力判斷——以實證分析為視角[J].宜賓學院學報,2019(1).
[22] 劉桂清.公司治理的司法保障——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法理分析[J].現代法學,2005(27).
[責任編輯:蘭欣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