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敏
一、前言
在當前的德育工作中,除了思想道德教育外,心理健康教育被擺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德育工作的實施方式也出現了顯著變化,學科德育的理念應運而生。教育部最新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已經明確提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中小學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融入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可以說,這一文件的出臺標志著德育工作滲透到各個學科已經成為了一項常規的教學工作。
二、問題的提出
雖然已經有了明確的工作指南,但是由于缺少足夠的具體教育實踐,學科德育目前還是主要停留在思想教育、語文等相關的學科中。目前在數學學科中進行德育滲透的少量研究和教學實踐,也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德育目標上,而對于心理健康和人格培養等方面則較少涉及。
因此,結合數學教育本身的特點,開展數學德育滲透的研究和實踐工作,一方面既可以拓寬學科德育教學的理論深度和廣度,更加重要的是,還可以進一步構建全學科基礎上的德育實踐體系,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本研究中,我們將研究聚焦到小學高年級數學學科,并以增強心理韌性為核心的數學學科德育滲透作為主要研究目標,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構想。
三、問題的分析
1.小學高年級數學學習的學科特點以及對應的心理和行為特點
高年級的小學數學學習,與語文和英語學習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抽象和嚴謹的學科特點。相比于低年級,無論對于學生的記憶能力、運算能力還是空間想象能力的要求,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一旦學生疏忽或者應付不當,很容易出現學習成績下降的現象,甚至導致較為明顯和突出的心理、行為問題:挫折和失敗感提升,從而出現自我否定,并導致同伴關系的下降;厭學,學習動機下降,學習態度不端正。
綜合來看,這些心理和行為的特點,都可以歸結為小學學生心理韌性不夠強所致。
2.以提升心理韌性為核心的數學學科德育滲透的理論思考
德育中的一個核心環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韌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個人的成功以及幸福感存在非常密切的正向關系。
小學高年級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于學習難度的突然增加而產生的各種較為突出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都可以通過提升心理韌性而得到解決。因此,以心理韌性的提升作為學科德育的滲透,首先不僅可以聚焦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問題,較好地實現德育中提升心理健康素質的要求。更加重要的是,從提升心理韌性的角度思考,對解決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更有針對性,可以更好地為學生完成數學學習提供重要的幫助。
3.具體教學環節中的德育滲透舉措
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開展德育滲透,首先需要堅持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原則。從學生自身的特點出發,相信學生所擁有的潛力,完全接納和尊重學生存在的問題,以發展和積極變化的角度理解學生,在此基礎上設計具體的舉措。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可以分別通過課堂教學、個人數學輔導、小組和團體輔導等角度開展相應的心理韌性提升的滲透工作。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除了平時教學中的數學解題過程外,我們可以考慮通過典型人物(如數學家),或者通過典型學生(身邊的學生范例)面對數學問題時的心理歷程,著重強調他們在面對困難過程中的態度和應對方式,引起學生思考并模仿;而在個人數學輔導過程中,除了解題思路外,給予學生足夠的心理支持,并著重引導學生思考面對困難數學問題的態度是否正確,應對是否合適等,通過討論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面對困難的態度和方法;最后,可以考慮在非正式課程教學的環節中,如預習課、復習課等環節中,嘗試心理團體輔導的形式,任課老師作為團體輔導主持人,以解題的心理過程為出發點,吸引學生探討和思考應對困難問題的正確方法,并通過團隊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認清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并找到正確的應對方式。
本研究對小學數學高年級教育中,如何開展以增強心理韌性為核心的學科德育滲透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構想。未來的研究可以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思考和實踐,為豐富我國學科德育滲透,實現更快更好地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學生核心素養助力。
責任編輯?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