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妍 劉佳麗 初金哲 鞏明非
摘要:“工匠精神”提法一出,對于高校來說,意味著時代提出了新的課題、形勢提出了新的任務。作為時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等學府,在當下這個時常被冠以“最難就業年”、“更難就業年”的時代中如何突破就業難瓶頸、轉變被動姿態,成為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所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眾所周知,當下社會面臨的是高校學生就業難與用人單位招工難的雙重矛盾,“想找工作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這成為當下高校畢業生呼聲最高的“心里話”,用人單位則評論為“眼高手低”,急需用人的一線工作求職者不愛做,趨之若鶩的管理崗位卻因求職者缺乏經驗難以勝任。
關鍵詞:工匠精神;大學生;就業
雖然工匠精神是時下的一個熱詞,但我國學者對其已有研究,并取得一些新成果,在概念范疇、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等方面論述頗多,盡管工匠精神屢屢被提及,但人們對其含義缺乏準確而具有共識性的描述。肖群忠、劉永春在《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一文中,把工匠精神定義為“狹義是指凝結在工匠身上、廣義是指凝結在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品質”。有的人則從多角度闡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出版行業的傳承與創新》認為,工匠精神第一個內涵是嚴謹專注,第二個內涵是注重細節,第三個含義是精益求精。盡管缺乏統一而確切的定義,我們不難發現,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極致是其核心內涵。
此外,學者普遍認為造成當代中國缺乏工匠精神的原因是多種的,學者就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的認為應多措并舉推動工匠精神的樹立。例如,李宏偉在《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中認為,要打破就業體制,改革就業觀念。劉志彪在《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中提出,要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物質文化;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行為文化;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體制文化;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價值觀文化。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 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社會各界針對這個嶄新提法認真領會、廣泛討論。作為地方政府智慧庫的高校,一方面承擔著振興發展鉆研學術的主要陣地,另外一方面也肩負著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務。工匠精神不但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意義深遠,對于高校來說也是有利的精神支撐。
根據對應屆畢業生跟蹤及往屆畢業生的回訪,絕大部分畢業生們普遍面臨著就業難、適應難、晉升難的問題,大部分學生在選擇就業單位的過程中傾向于選擇那些門檻低、缺乏技術含量、非一線的就業崗位,在工作后又因缺乏專業性而缺乏穩定性,一遇到困難就退縮、一遇到瓶頸就辭職,但因后續仍有大量的求職者應聘這種要求較低、技術性不高的崗位,因此造成了流動性大、進步困難的不良局面。以物流管理專業的畢業生為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物流體系越來越趨于完善,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被列為緊缺人才專業之一,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畢業后從事物流專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對工作滿意的人數僅為17%、不滿意的占64%、非常不滿意的占10%,根據往屆畢業生反饋,不滿意的原因大部分在于工作環境差、工作內容簡單重復、工作晉升空間有限。再舉一例:筆者曾組織的一次招聘會上,很多求職畢業生因為汽車龍頭企業沃爾沃出席此次招聘會而慕名而來,但得知沃爾沃招聘的是一線車間工人之后,那些慕名而來的畢業生寧可選擇并不知名的小型企業做文員,也不愿去大型的企業從基礎做起。綜上所述,無論是物流專業的就業滿意度不高,還是一線工人招聘現場爆冷,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傾向,那就是缺乏精神引領,寧愿速成、不愿吃苦,選擇清閑、懼怕挑戰。
受當前疫情廣大企業多采取線上招聘,2020年整體經濟形勢下滑,各家企業開啟的校招崗位數量有一定減少。另一方面,高考錄取人數和考研錄取人數逐年增加,這意味著每年的應屆畢業生也越來越多。企業招的人更少,學校畢業的人更多,這種不平衡的供需關系就導致了近兩年校招的嚴峻形勢。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曾經是社會精英的大學畢業生正在遭遇就業難的尷尬局面。隨著時代的發展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結構也已經發生變化,大學畢業生們必須正確認識到這些現實,盡快轉變就業觀念,注重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選擇到基層單位去就業,才能真正擺脫就業難的困境。絕大多數學生明確表示希望從事專業對口的職業,表明絕大多數應屆畢業生對自己的就業方向有比較清晰的選擇,求職意向明確。絕大多數應屆畢業生對當前就業形勢比較關心,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關于求職心態變化方面,只有少數學生認為畢業后可以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大部分學生認為“說不清”或“非常困難”。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學生對就業前景的理想程度存在憂慮,有著一定的危機意識。不過這并不完全代表學生當前的求職心態。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當前的求職心態“比較積極”,只有少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心態“比較消極”,這表明大部分畢業生雖然對求職前景有所迷茫,但還是保有比較樂觀積極的求職心態。
畢業生就業期望過高。學生就業觀念受傳統思維、家庭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對企業性質、薪酬要求過高,同時,對企業發展前景的分析判斷缺乏相應的知識支持,致使有些學生對應聘成功的單位持觀望與等待態度,而錯失就業機會。
今后,高校要充分發揮專業教師、輔導員的作用,搭起學校與企業的橋梁。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在業務上與企業聯系較多,了解企業的性質和需求,又對學生相對比較熟悉,他們向企業推薦學生更有針對性,推動院領導、系主任、班主任一對一幫扶指導,又保證了企業的滿意度。
此外,還應發揮往屆畢業生的作用,與所在單位保持良好關系,做到畢業工作的可持續發展,邀請校友企業積極回校招聘。完善實習就業制度,加強就業、創業基地建設。強化學生的實習力度,為畢業生聯系相關實習基地,爭取通過實習渠道解決部分就業問題。
綜上所述,地方政府大力發展工匠精神教育,帶動全民創業、萬眾創新全速發展,高等學府不斷豐富工匠精神教育載體,通過多形式、寬角度的培育發展,賦予工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地方政府和高校在路徑和目的上的對稱性決定了二者需要合作共進,相信通過工匠精神的培育打磨,社會主流思潮將會朝著凡事圖快不如穩扎穩打,一蹴而就不如徐徐圖之的方向邁進。而一旦確定了精神層面的養成計劃,就需要地方政府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緊密配合,從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培養輿論風氣及思維模式,通過線上與線下聯動、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真正將工匠精神貫徹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就業技能準備的前期鋪墊之中,并且以點帶面形成合力。
作者簡介:
潘妍(1986-),女,黑龍江省安達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課題是2017年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黨建及思政工作理論研究項目——《工匠精神對于提升大學生黨員就業競爭力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XDJ1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