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婉
【摘要】現階段,因社會對于人才綜合素質要求愈發嚴格,使得越來越多的家長、教師及學校開始重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而改變教學中落后的教學模式,推進音樂教學改革對于提高中學藝術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豎笛輔助功能能讓教師擺脫樂器的束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豎笛在中學音樂教學應用當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亟待解決,即:教師對豎笛應用認知不正確、應用形式單一以及教師師資力量有待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則需要針對這一系列問題給予相應的解決措施,首先,需要正視教師對豎笛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應用重要性的認知,其次還需要豐富豎笛在音樂教學中應用的形式合理化。除此之外,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豎笛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應用的師資力量,這對于推動豎笛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應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這對于各類樂器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伴奏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豎笛輔助教學;歌曲伴奏能力;有效策略
一、前言
豎笛輔助教學法本身就是樂器教育體系的一種形式。樂器在教育過程中重點強調將音樂與舞蹈、人們的行為動作、語言交流有機結合起來,而被音樂教育的學生將主動地參與到音樂之中,享受大自然的原本狀態,舒緩內心的孤僻,成為音樂教育活動中的表演者,將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愿意通過語言與他人溝通交流,進而讓學生可以在音樂的海洋中找到其他與外界交流的方式。而傳統的中學音樂教育方式比較單一,在過去音樂教學中,僅對音樂進行教學知識進行簡單的唱歌,所涉及到的樂器學習和技巧則相對較小。對于中學生來說,在教師進行教學過程中只能被動地學習這些知識,失去學習主動性。因該種情況的存在,在音樂教學方面是非常枯燥的,無法引起更多學生對音樂知識學習興趣。
二、豎笛輔助教學提升學生歌曲伴奏能力期間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豎笛在學生歌曲伴奏能力培養中應用的認知不正確
多數中學音樂教師并不能夠了解到學生歌曲伴奏能力中豎笛的作用。因此,其多數情況下認為樂器對于整個音樂課程的開展是沒有任何的影響,對此,直接導致中學音樂課程中豎笛應用頻率不高,開展的效果也未能達到預期計劃。
(二)豎笛在學生歌曲伴奏能力中應用的形式單一
豎笛在音樂課程中應用的形式比較單一,不少音樂教師有此觀念,他們認為,豎笛一般情況下是與歌曲進行搭配而融入到課程當中。除此之外,對于豎笛理論性知識的講解也比較多,但是部分學生因其之前并未接觸過豎笛,因此,對于豎笛的操作及應用了解比較少,再加上歌曲伴奏能力中豎笛應用的形式單一化,使得整個音樂課程的開展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三)學生對課堂豎笛教學的興趣不高
興趣始終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中學音樂課堂豎笛教學而言,擁有了濃厚的興趣,就能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無形的橋梁,將教師的教授和學生的接受有機地銜接起來,進而使教學在不知不覺間得到有序有效的進行。但是,大多數學生對課堂豎笛教學的熱情度也不高,大部分學生對豎笛教學不感興趣,但有趣的是多數學生又認為學習課堂樂器對音樂課的學習是有幫助的。有些樂器基礎較好的學生認為,學校選擇的豎笛樂器與他們在校外學的樂器相比演奏起來太簡單了,沒有挑戰性。有意思的是一些比較“懶”的學生認為,學習樂器太麻煩了,上課要隨身攜帶,演奏技術也不好掌握,遠沒有學習唱歌簡便。而且唱歌的練習也比樂器的練習更靈活,由此看來,興趣的獲得和提升是中學音樂課堂豎笛教學有效進行的前提,不容忽視。
三、提高豎笛輔助教學對學生伴奏感掌握能力的相關措施
(一)通過日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音樂伴奏感
日常生活中,伴奏感無處不在,并且音符也在各個地方。例如,各種動物的叫聲,汽車的鳴笛聲等,都屬于我們日常中所能夠聽到的音樂伴奏。而學校教師可借助豎笛與部分生活化的音樂伴奏進行融合,來引導學生去自主發現這些伴奏,并且進行模仿,來逐漸掌握伴奏感的規律。與此同時,還要根據不同場景下,所發出的音符的強度與重度也會存在明顯差異,不同的伴奏感所組成的聲音進而會引發出不同的情感效果。音樂教師在開展豎笛輔助教學時,完全可以將生活化的音符與伴奏感案例融入其中,再借助情景模擬、不同情緒下音樂伴奏感的模仿等,使學生能夠自主去學習,并且發現伴奏感,提高其音樂素養。
(二)樹立中學管理層人員正確的音樂伴奏感培養意識
傳統的音樂教學方式,都是由中學教師獨立負責完成的,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發展,其對于中學音樂素養的需求不斷提升,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大力采用豎笛輔助教學方式當作噱頭來證明自身藝術類教學水平的提升。但現在仍在存在著豎笛輔助教學方法過于形式化、過程化,無法落實,并且在進行音樂伴奏培訓活動時,學校管理層人員也同樣存在著對音樂伴奏感培養理念認知不足的問題,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興趣與音樂水平,更無法達到全面性地發展。而學校管理層人員必須要樹立自身正確的音樂伴奏感培養意識,讓學生獲得良好的音樂教育。
(三)提升中學音樂教師對豎笛輔助教學法中歌曲伴奏培養的理解程度
豎笛輔助教學方法并非擁有固定模式,無法變通的教學模式,而是也不僅僅是直接套用于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模板。豎笛輔助教學方法最為優異的內容在于,其是根據中學群體的感受為教學理念的出發點,不斷地對教學活動進行優化與創新,使其能夠不斷地滿足學生的需求,與此同時,教學理念能夠與預期教學內容達到統一,共同實現音樂教學水平提升,學生伴奏感培養效果良好這一目的。并且豎笛輔助教學方法還要求音樂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為教學主體這一理念,并且通過已有教學素材對學生未來音樂能力的發展構建一個完善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能夠熟練掌握伴奏感,并且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
(四)為家長提供豎笛輔助課程,形成家園合作教學
豎笛輔助教學的最終目的便是向學生提供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教學準備,而并非將其思維以及所學知識禁錮到一個生硬的模式當中。因此,社會中的各個群體都具備著不同的教學作用,通過充分發揮整個社會資源的教學力量,便可獲得豎笛輔助教學中節奏感培養的巨大效果。豎笛輔助教學課程,不應該固定于每周一節,課后便不再進行任何的接觸。而是應當與家長資源進行直接地聯系,形成家園合作,共同將豎笛輔助教學方法中重要的理念傳遞給家長,使這一教學方式能夠深深種植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最大限度內達到豎笛輔助教學中學生伴奏感的培養,進而提高其音樂綜合素質。
(五)加強對中學音樂教師豎笛輔助教學方法的培訓
豎笛輔助教學方式的合理應用,不僅能夠實現使音樂教學過程化繁就簡,提高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理解與接受能力,同時也能夠使教學效果達到預期目標。而在這一過程中最應當注意的便是中學教師對豎笛輔助教學方式的應用水平。學校可以通過將相關奧爾夫專業學者“請回來”開展名師課例、講座及互聯網上下載的名師視頻等資料整合成我園的“名師課堂”,供教師學習,同時拋出問題,發出記錄表格、組織研討,讓教師們通過觀、思、言、寫,對實踐行為進行反思,不斷磨礪自己的豎笛輔助教學教育細節,從而使其專業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樂器教育更加傾向于自由性、靈活性的學習方式。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性與即時性,在教學中強調節奏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歌曲伴奏能力,并且使其參與到教學中,以自己親身經歷來體驗音樂的優異性。學生隨著音樂的節奏進行舞動與演唱,在跟隨節奏的過程中,便培養了學生的反應能力與身體協調能力,避免了傳統中學音樂教學方式的單一性,為學生歌曲伴奏能力的培養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此為背景,本文依據樂器教學方法對學生歌曲伴奏能力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為中學音樂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瑞東.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與豎笛[J].北方音樂,2011(3).
[2]劉泉泉.對豎笛進入中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思考[J].教研探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