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陽璐
【摘要】下田歌子是日本明治·大正時期有名的女性教育家。下田歌子將傳統的儒家婦道思想,國家主義思想和西方思想結合,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良妻賢母女性教育思想。因此,本文在考察下田歌子及其女子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對下田歌子的早期教育思想實踐中的中國元素進行了分析闡述。
【關鍵詞】下田歌子;女子教育;中國元素
下田歌子作為日本近代女性教育家,一生投身于各種各樣的教育活動中,留下了許多的豐功偉績。其中,桃夭女學校和華族女學校都是下田歌子在出訪歐美視察女子教育前創辦的學校。兩所學校的創辦和建設都深受下田歌子早期教育的影響,具有濃厚的傳統女性教育氣息,因此,本文以桃夭女學校和華族女學校的教育實踐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下田歌子的早期教育思想實踐中的中國元素。
一、研究綜述
關于下田歌子及其女子教育的研究,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關于下田歌子生平的考論。故下田校長傳記編撰所(1943)在《下田歌子先生傳》中介紹了近代女子教育家下田歌子的人物形象,講述了她的成長經歷。實踐女子學園八十年史編纂委員會(1981)的《實踐女子學園八十年史》通過下田歌子與實踐女子學園的關系,敘述了下田歌子的教育生涯。大關啟子(2013)在《實踐躬行:下田歌子的女子教育之路》中,闡述了了下田歌子是如何發展皇女教育的。上述先行研究梳理了下田歌子的一生,論述了她的女子教育思想。
第二類是關于下田歌子思想的研究。關于下田歌子的思想研究傾向主要分為教育思想和社會思想。湯茂雄(2011)在《女性改變社會,改變世界——下田歌子的教育理念》中,根據下田歌子的一生和學校的建立過程,明確了下田歌子的教育理念。王宜梅(2012)在《下田歌子關于女子教育理念的研究》中指出了下田歌子的國家主義賢妻良母女性教育思想。伊藤由希子(2013)在《日本女性的人生形態:下田歌子的思想·序論》中明確了下田歌子分析了古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指向了未來女性的道路。李琦(2012)的《論下田歌子的民族主義思想》從女子教育活動、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三個角度,提出了下田歌子是徹底的民族主義者的論點。
第三類是對下田歌子和中國女子教育交流的研究。韓韡(2014)的《關于清末下田歌子所著《新選家政學》的翻譯出版》對比分析了《新選家政學》的四個中文翻譯版本,考察其對中國女子教育的影響。另外,將焦點放在下田歌子和中國女留學生的關系上的研究也有很多。特別與留學生秋瑾的研究關聯密切。例如,在周萍(2010)的《近代日本女教育家·女子教育研究》中提到了中國女留學生是如何在日本生活的,秋瑾是如何受到下田歌子思想影響的。總之,下田歌子對當時的中國女留學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田歌子對中國女子教育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從以上中日兩國的先行研究來看,對下田歌子及其教育思想實踐有很多研究,但對下田歌子的早期教育思想實踐及其中的中國因素的研究卻很少。但是,研究下田歌子生平可發現,下田歌子幼年時期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影響,中國儒家的婦女道德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下田歌子的女子教育思想。換句話說,在下田歌子的女子教育思想實踐中,不能忽視中國元素。因此,本文以下田歌子早期教育思想實踐的中國因素為視角,研究下田歌子早期教育思想實踐。
二、桃夭女學校——對中國儒家婦德思想的受容
明治15年,下田歌子開辦了一所名為下田學校的私立女子學校。同年六月,改稱桃夭女學校。桃夭是形容年輕女性淑德的表現。桃早女學校里很多女學生多為彼時日本上流社會的,均是慕名下田歌子之名而來。
桃夭女學校的校規表明,本塾的宗旨是啟發女子的智慧,通過才藝的學習,培養性情、品德、身體都優秀的賢妻良母。這就是下田歌子的早期教育思想。
桃夭女學校的課程設置以和漢為中心。教科書有女四書、列女傳、小學、論語等。女學生入校開始學習漢文、國文,后加上裁縫、彈琴。明治十六年,該校設置了新的學科。除了最初的學科以外,還加上了修身、算術、歷史。由此看來,這是以培養智德體三位一體的賢妻良母為目的的課程體系。從課程設置體系可以看出下田歌子教育實踐的中國元素。良妻賢母特別說明了妻子和丈夫的職責范圍,也就是說丈夫以外務為主,妻子以內務為主。這與中國傳統儒教學中正統女性論的特征來關系密切。以儒教的夫妻關系為首,重視規范五種基本人際關系的五倫。對五倫,強調夫妻之別。對家人來說,父權是最重要的,絕對不能顛倒。而且對男女的性道德標準也不同。班昭的《女誡》云,禮有夫再重權之義,婦無二適文。為了調和男女矛盾,丈夫是妻子的天下,夫妻也是一體的。同時從母親責任來看,母親和父親的責任范圍有所區分。只有各擔其責,才能養育出合適的孩子。而母親的責任重如泰山。由此可見妻子和母親的作用也非常重要。特別是對孩子的教育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下田歌子贊揚日本女子具有誠實、仁慈、恭謙、貞淑、義烈、勤儉、堅忍、淡泊、高潔、優雅的美德。據記載,中國的儒教女訓書是19世紀傳到日本的。在中國儒教的女訓中,強調了父系家族制度和嫁入婚姻。家是社會的基礎,夫妻間的關系是基礎的基礎。女子教育重視妻子和母親對孩子的作用。道德分為自我道德和家庭道德。自我道德是勤勞、儉樸、節儉、正直,家庭道德是三從、四德、七去。江戶時代的女性理想是照顧丈夫,遵從公公婆婆的意志的女性。這是下田歌子教育思想受中國儒教女訓觀的影響。儒教的女性觀在下田歌子教育實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華族女學校——對中國儒家婦德思想的變容
明治18年,下田歌子設立了華族女學校。設校理念為入校的女子不僅熟習諸科學術,更要追根溯源,修有各得其位、孝順貞烈慈愛之德,以饗國家教育之本旨。而下田歌子作為教師,闡述了賢母良母教育的理念。
彼時的女子教育理念被稱為“優良的婦女”或“溫良淑”的“賢妻良母”,但在這個時代,“賢妻良母”的“女德”被推進。規定了女性的家庭作用,并在此基礎上規定了女性的本分和女子教育的基調。這和華族女校的校規是完全一致。根據這種賢母教育理念,華族女校制定了通則和課程。不僅有漢文學、文學、修身等,還有科學、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