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加雄
摘 要:傣族舞蹈是傣族文化的反映,古老而紛繁,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傣族尚保留著十分豐富的民間舞蹈資源。近年來通過有關部門全面廣泛調查,搜集傣族民間舞蹈有20多個舞種。在傣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中,傣族舞蹈以獨特的方式,用肢體語言來表現文化、民俗心理,是人與人之間直接傳承。
關鍵詞:傣族舞蹈;分布情況;舞蹈特點;發展方向
舞蹈是古老的藝術,在初始時期,形式往往很古樸單一,舞蹈本身多對感性事物的模仿再現,宣泄自身情緒,表達某種情感。傣族舞蹈具有它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點。它來源于生活生產的各個方面,如神話、圖騰、習俗、祭祀、建筑、婚嫁、喪葬、節日、生產勞作、耕種,紡織,飲食等。傣族舞蹈在發展和傳承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風格的傣族舞蹈。多年來,傣族民間舞蹈因生存環境、生活習慣和獨特的對大自然的理解,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舞蹈的特點。
1 傣族舞蹈的分布情況概述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部,多聚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還有的散居在云南省內三十余縣、市。傣族多居住在群山環抱的河谷平壩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傣族人民是男耕女織,分工非常明確。傣族,是在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根據傣族人民的意愿,決定統一稱“傣族”,之前有稱“傣泐”、“傣那”、“傣繃”、“傣雅”、“旱傣”、“水傣”。傣族有著豐富的民間故事、詩歌,很多種傣族樂器和具有鮮明特點的民間舞蹈。
傣族在各地區還有許多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間舞蹈,如西雙版納的刀舞、馬鹿舞、指甲舞、婦女舞、臘條舞,以及大型民間集體舞蹈。德宏州瑞麗等地的大鵬舞,還有多種集體舞蹈形式,其中最為古老的是跳柳神,巫師跳神,自娛性舞蹈、道具鳥獸舞,在德宏的芒市和遮放等地的跟鼓調和銀海,耿馬縣的大象舞,金平縣的撈魚舞、扇子舞、笠帽舞等。
2 傣族舞蹈的起源及其特點
傣族舞蹈的種類很多,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舞蹈的動作和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動物的活動,加以人格化,象、魚、獅、豹、蝴蝶、鹿、鶴、孔雀都有舞蹈,還有象腳鼓舞、刀舞和棍舞等。
孔雀舞是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民間舞蹈。主要流行于瑞麗,畹町,潞西等傣族聚集區。傣族人民喜愛孔雀,把孔雀看成美麗、善良和吉祥的象征,他們也以跳孔雀舞來表現自己的民族性格,表達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孔雀舞的形成與孔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孔雀舞有很鮮明的地緣特征。人們常在原始森林中,溝渠或稻田邊常常看到孔雀展翅開屏,翩翩起舞,人們見了這誘人的情景,情不自禁地模仿孔雀優美的動作,伸臂蹬腿地舞蹈起來,孔雀舞就這樣產生了。孔雀舞是傣族地區常見的民間舞蹈之一,最受群眾歡迎,表演形式主要為單人舞,也有兩人表演的雌雄雙人孔雀舞,或三人表演有情節的舞蹈。傣族的孔雀舞歷史悠久,經過很多舞蹈前輩的加工修改、創新,從而形成今天各種不同的孔雀舞。
大鵬鳥舞,所穿道具類似孔雀舞。據說大鵬鳥舞是表現大鵬鳥與雨神對斗得情景,其舞蹈風格矯健粗獷,舞姿造型挺拔,腳步與手臂動作大而有力,多用掌形和爪式手形。小鳥舞的動作,舞步與孔雀舞相似,因其模仿小鳥,故舞蹈動作輕靈,幅度小。魚舞,流行于瑞麗,其道具別具一格,長丈余,用竹篾編成骨架,外用紙糊,再用顏料彩繪,魚背中央開一圓口,內系兩條背帶,舞者身著道具,背帶交叉于雙肩上,露出上身和雙腳,類似于漢族舞蹈“跑旱船”。魚舞由男子單人表演,舞步輕快,動作舒緩連貫,膝部屈伸幅度及手的動作較少,多種獨特的魚式手形,表現魚在水中嬉戲的各種姿態。大象舞,馬鹿舞是傣族大型道具獸舞,道具用竹篾,紙及棉花等材料制作成大象,馬鹿的形狀。由于道具龐大,舞者只在道具內負重行走,所以獸舞的動作不多,有舞者操作可活動的象鼻子,上下左右擺動,或卷或縮,擺動頭部。
自娛性舞蹈,眾人集合而舞,隊形簡單,動作單一,有較大隨意性的民間舞蹈。現存的傣族民間舞蹈“嘎光”就是傣族最古老的傳統舞蹈之一。舞蹈保留著常見的古樸而簡單的隊形,即眾人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進行,舞者人數不受限制,男女老少均有,少則幾十人,多到幾百人,不分時間和地點,隨時隨地可跳。“嘎光”又叫“嘎光伍杰”,舞時有镲,象腳鼓,铓帶頭,眾舞者成一路縱隊跟進。此外,近似這類舞蹈的還有“嘎洞”、“嘎養”。“嘎洞”漢語稱“花環舞”,是傣族青年男女的集體舞,因舞者手持一條2米左右的花環作道具而得其名。“嘎洞”的特色在于花環的舞動和造型,舞者雙手掀起竹篾做成的花環的兩端,成環狀,配合舞步在身體前后,兩側翻轉變化,擺出不同舞姿造型。“嘎養”也是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的集體民間舞蹈,該舞歷史悠久,相傳此舞源于古代曾在德宏生活過的“養族”,傣族先民向他們學習了這種舞蹈,故稱“嘎養”。“嘎養”節奏較慢,有獨特的舞步,膝部屈伸律動快慢有別,對比明顯,舞姿舒展,造型優美,是很有特殊風格的傣族民間集體舞之一。
3 傣族舞蹈的發展
傣族舞蹈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結晶,是我們整個民族文化寶庫中璀璨耀眼的一部分,是民族歷史發展的見證,是民族歷史、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和地理環境等一個側面的反應,也是當地民族的心理素質,民族性格,價值觀念,審美意識等方面的一種體現。
從傣族舞蹈產生后,就以多種不同的方式保存著、發展著。傣族舞蹈的種類可以分為:自娛性舞蹈、鳥獸舞蹈和祭祀性舞蹈。在對傣族傳統民間舞蹈進行加工、整理或舞臺創作中,必須高度重視傳統民間舞蹈的挖掘、保護、傳承與提高,高度重視能夠充分體現傣族傳統民間舞蹈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決不能趕時髦、追風、追逐個人名利和部門功利,不顧民族大義,不顧藝術質量而敗壞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美譽。
搬上舞臺的民間藝術確實已經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間藝術了。現在人們所喜聞樂見的輕盈柔美的孔雀舞,曾經是男子的舞蹈,是傣族人民在盛大的節日時表演的道具舞蹈。現在大膽地去掉了沉重的面具和道具,使孔雀舞產生了新的飛躍,后來也有女子表演。傣族孔雀舞由最初的男子表演發展為女子表演,經過傳播,傣族民間舞蹈在人們的印象中已頗具女性特色。怎樣發掘創造一些舞蹈作品使人們更多的了解傣族民間舞蹈之美,這也是傣族舞蹈在發展中需考慮的問題。
民間舞蹈不能憑空地編造,作為專業文化工作者、藝術家,必須在深刻認識、理解民間舞蹈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對民族舞蹈進行研究、整理、發展和再創造,使之獲得該民族群眾和民間藝人的認同。民間舞蹈的世界化,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是縱向的時間方向的融合,而民主性與世界性則是橫向的空間方向的融合。一種藝術越是保持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就越能為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接受。傣族舞蹈經過適度的夸張、變異和豐富,可使其更具時代性,但是,這些創新必須是建立在尊重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的,即萬變不離其“宗”。
4 結語
舞蹈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勤勞、聰明的傣族人民通過肢體語言表現了生產勞動、鳥獸、活動、愛情等,并得予很好的傳承下來,傣族人民與動物融洽相處,善于模仿動物。傣族舞蹈為一種陰柔之美的風格特征,其基調為婀娜多姿,舞之韻律輕盈靈秀。憑著智慧和靈活的肢體語言,創造出了具有傣族民族特色的舞蹈,并得予傳承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公瑾.傣族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2]劉金吾.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舞蹈文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