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婷
[摘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社會關注的增加、教育水平的提高、思想觀念的變化、新高考制度的改革,人們對“職業生涯規劃”也開始重視起來。那么,何為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體現在哪里?如何開展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本文將緊緊圍繞這三個問題,從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嘗試進行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 生涯規劃;學校;家庭;社會
新一輪高考制度的出臺帶來了許多變化,也讓人們的思想觀念受到一定的沖擊。人們除了關注新高考方案的解讀外,也開始關注“職業生涯規劃”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說它熟悉,是因為它和每個人都密切相關:每個人從小到大可能都或多或少想過“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將來要做什么工作”“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等問題;說它陌生,是因為我們很少因為思考自己的將來而比較早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或者接受專業的課程和咨詢。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關注、家長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學校的重視,將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提上日程已顯得十分必要。
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中學生在對自身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雖然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終身的過程,但是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整個職業生涯規劃中的第一個關鍵點,這對其高考時填報相關的專業和將來就業都有很大的影響。一個人做他喜歡、擅長和適合的事情是獲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也是個人價值最大化和社會價值合理化的最佳體現。中學階段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職業生涯規劃能讓學生在尋找理想并為之奮斗的過程中,明確人生的目標和使命,激發自己內在的潛力,不斷地激勵自己、完善自己,給人生創造更多的機會,找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人生道路,也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一、學校教育是生涯規劃活動開展的主陣地
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有計劃的是以影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并最終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達到預定目的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的具體活動受到社會需求影響,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承擔著向社會輸送人才的職能。從這個角度來看,學校教育應該是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開展的主陣地。
第一,幫助學生客觀認識自我,發掘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
認識自我是職業生涯規劃的正確打開方式,也是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而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才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要求學生要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全面客觀地自我認知和評價,能為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探索自身的興趣、能力、性格、價值觀等,這有助于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正確看待自身的獨特性和價值,以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只有在全面自我認識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規劃自己發展的人生道路。
同時,學校也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校每年舉行的科技節、籃球“嘉年華”、攝影節、藝術節、科技節、手工課程、“小小百家講壇”、美食節等活動,既給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的舞臺和空間,又讓他們增加了對自己擅長區域的興趣與能力,更激發了他們對自己優勢領域的學習動機。在這些活動中,學生進一步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向,發掘自己的特長所在,在活動中磨煉自己、鍛煉自己,從而對自己有一個更加客觀的認知和評價。
第二,引進職業生涯教學課程,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專業知識。
隨著新時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普通中學的教育功能和教育課程也迎來了一些挑戰和革新。而《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的出臺,又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變革提供了方向。普通高中作為育人的前沿陣地,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創新實施高中課程基地建設,構建綜合實踐育人體系,使高中成為每個人身心健康、愉悅成長、個性發展、終身發展的場所,使高中學生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學校要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堂為主渠道,教會學生規劃人生的方法;以研究性學習為載體,通過選修課程引領學生規劃人生;通過各種技能類選修課程的開設,努力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以導師個性化指導和學科學習、主題教育和實踐活動為主要途徑,激發學生實現人生規劃的教育體系。
第三,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社會實踐,深入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中學階段的學生在學校狹小的學習環境中,對專業、職業缺乏了解體驗,很難對職業進行科學有效的規劃。受上述客觀因素的限制,中學生只能通過網絡媒體或者別人的主觀認識進行構建,無法通過可靠的途徑和渠道來了解整個社會的變化,從而導致他們對當前社會經濟形勢、就業形勢以及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缺乏了解。
因此,面對這些情況,中學生在面對專業選擇、職業選擇時容易出現不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加深對社會的了解、對職業的正確認識,在實踐中學習、了解社會的新趨勢,為職業生涯設計做好準備。
除了學校開設相關的選修課程外,也可以借助一些外界的力量,讓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知識“走進去”“走出來”。比如,我校高中每學期都會定期舉行“家長課堂”,讓不同職業和崗位的家長講述他們的職業故事,讓學生了解每一種工作的職業意義。我校還會與外面的一些單位和機構聯系,讓學生進一步去參觀、了解、體驗各種不同工作的性質和意義。
通過這些有關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課程和活動的開展,學生更加深入了解了各種各樣不同職業的工作性質和意義,從而更有利于對自己將來的職業生涯方向有一個大致的定位并盡快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二、家庭教育是生涯規劃活動開展的大后方
職業生涯規劃是具體到每個家庭的事情,除了學校、老師、學生的努力,家庭和家長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甚至可以說父母也對孩子的職業生涯規劃起著最直接的影響。
首先,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學習了解相關專業知識。
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其實樹立得越早越好,并非從中學階段才可以考慮。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后,還需學習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獲取相關專業知識的途徑有很多,網絡、書籍、親友、專家、學校、師長等。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及早了解社會、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這不僅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有利于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對規劃進行調整和完善。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在中學及以后的學習階段努力發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長,為將來的職業選擇和就業做好準備,增強學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提升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其次,引導鼓勵孩子發掘特長,并且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
隨著教育資源的增多、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很多家庭都會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興趣班、特長班。只是那個時候大部分家長是出于跟風或者滿足自己的想法和需要,認為什么有用或合適就給孩子報,忽略了孩子的興趣或者幫助孩子尋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也就是說,他們確實在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特長,但不是有意識的。他們認為這些興趣班的學與真正的學習并沒有多大關聯,大部分在初中生涯開始后就全部停止了,因為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和孩子的職業生涯規劃有關系。其實,從產生的影響來看,這些興趣特長恰恰可以成為孩子職業生涯規劃的起點。
同時,家長還應該樹立一個意識,這就是“興趣(職業)平等”的意識。“興趣(職業)”不分高低貴賤,并非只有彈鋼琴才能成為孩子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部分,有的孩子就是喜歡做飯,就是喜歡手工,就是喜歡打游戲并且很擅長。時代在發展,人們的觀念也應該發生變化,只要是孩子真正喜愛并且擅長且正當健康的愛好都應得到鼓勵和支持,并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而不是從家長自身的角度來看是否合適。
最后,指導但不干預孩子的選擇,為孩子“護航”而非“掌舵”。
孩子作為學生、作為未成年人,在面對新高考改革時,在對未來人生的規劃中,難免會比較茫然無措。此時,家長應該主動鼓勵孩子邁出探索的第一步,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讓孩子全面適應中學階段的學習,積極樂觀地面對新高考的改革,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對人才的需求定位。
歸根到底,職業生涯規劃是孩子自身的事情。家長可以指導,但無需干預孩子的選擇;家長可以陪伴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長。家長要做的是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成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針”而非孩子人生方向的“掌舵者”。
三、社會教育是職業生涯規劃活動開展的百花園
從小處來看,職業生涯規劃似乎只是個人、只是家庭的事情,可是從大處來看,應該說我們每一個人的職業生涯都和我們的國家、民族密切相關。從馬克思17歲立志要為“人類的幸福而工作”,再到周恩來的家喻戶曉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可以說,人類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和奮斗。有句話說得好:“沒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蔽覀兇蟛糠值娜硕际瞧椒驳?,可是我們也需要更多正能量的傳播來讓我們在平凡的人生中做好自己應該做好的事情。這樣,還會有人認為職業生涯規劃只是家庭、個人或者私人的事情嗎?社會為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了廣闊的“素材”和天地。
第一,宣傳社會主流文化,提供積極正能量。
媒體是對中學生影響非常大的一種媒介,所以媒體的輿論宣傳、價值導向,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弘揚真善美,貶斥假丑惡,培育知榮辱、講正氣、做貢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是媒體的社會責任,社會要求媒體負擔起正能量的傳遞。如“感動中國人物”“時代楷?!薄案母锵蠕h”等人物的介紹會讓學生對他們的工作崗位和領域有更深刻的了解與認識,也可以激發他們做出更多正能量的選擇。
第二,借助專業機構,接受專業化的測評與服務。
職業生涯規劃是個非常個體化的工作。每個學生的個性、家庭背景、興趣愛好、能力都不盡相同,那么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具體情況也就不能一概而論,所以職業生涯規劃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個體咨詢。因此,如果家長和學生對于職業生涯規劃不夠明確,本身的專業知識獲取又不夠充分,也可以借助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機構,接受專業化的測評與服務,做個深入的個人探索。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社會的關注、教育水平的提高、思想觀念的變化,中學生生涯規劃既是順應新高考改革的需要,也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產物,更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不僅關乎個人的前途和發展,更關乎國家、民族、未來和社會。所以中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不僅要結合自身的興趣、性格、能力和個性等,還要結合時代的特點、社會的發展趨勢和需求,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真正復興,“中國夢”才能真正實現,而我們每一個人也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獲得更多的幸福!
[參考文獻]
[1]曹鈞,欒永祖.高中學生生涯規劃教育實踐與探索[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9.
[2]程雪峰.生涯規劃(高中)[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3]趙世俊,周卓行,夏曉鷗,等.高中生生涯規劃與發展[M].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