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嬋 陳玉香
[摘要] 協同教育理念下的青少年德育對話滿足了新時代對于高質量、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求,是提高德育教學工作質量的有效途徑。以協同教育理念為指導的青少年德育對話,倡導課堂內外相結合,其特征表現為對話主體的嬗變、對話內容生活性、對話姿態平等性。與青少年進行德育對話,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促進道德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道德認知水平,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和情感價值。
[關鍵詞] 協同教育;青少年;德育;對話
青少年德育貫穿整個教育歷程的始終。“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踏踏實實修好品德,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對學生的德育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青少年時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個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青少年具備良好的思想品質,于個人而言,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體現自身價值;于國家而言,是國家興旺發達和民族偉業復興的希望。
一、協同教育理念下的青少年德育對話特征
知、情、意、行是進行德育工作的四大要素,知即道德認知,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為。通過這四大要素,能有效地實施對學生的德育工作,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德育工作要有成效,既要深入學生內心,也要聯合多方的教育力量,協同打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德育工作在不斷發展改進過程中,德育對話儼然成為一種主流而有效的途徑。
1.對話主體的嬗變
德國著名哲學家布伯在其代表作《我與你》中就介紹了人與外部世界的兩種截然不同的關系,一種是“我—他”的關系,一種是“我—你”的關系。在傳統的德育教學中,更偏向于顯現“我—他”的二元對立關系。而在協同教育理念下的德育對話中,對話主體實現了由“我—他”到“我—你”之間的嬗變,拉近了雙方之間的距離,讓師生之間的對話不是一種質問形式,也不是為了應付教學而實施的生硬的問與答,而是師生之間情感的體驗與交流,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文關懷。
2.對話內容生活性
高中的德育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力求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的專業性課程。根據德育課程性質,我們可以得知,在與學生進行德育對話時,需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不與學生談脫離實際、空洞的德育內容。根據高中的德育內容教學要點即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馬克思主義常識和社會主義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勞動和社會實踐教育、民主觀念和遵紀守法教育以及心理教育這幾大方面,德育對話內容要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出發點,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引起情感的共鳴,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學會遵紀守法,領悟與同伴和長輩不同的交往規則,掌握學校、社會乃至國家層面的處事原則,拓寬生活經驗。
3.對話姿態平等性
德育對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情感交流,對話姿態倡導平等性。從地位來看,教育者往往有著絕對權威性,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德育對話的平等呢?簡而言之,在交流之中,教育者能夠以包容的心態尊重受教育者的見解和觀點,不是凌駕于道德的制高點,以咄咄逼人的姿態實施道德綁架,制約受教育者的發言權。在角色扮演中,支持受教育者充當發言者、辯論者、權威的質疑者,敢于放手讓受教育者發言。與受教育者進行探討時,教育者能夠以商量的口吻和謙和的態度聆聽受教育者的發言,讓受教育者感受到在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是處于平等地位的,允許思維的火花濺射,也能夠拿捏得當,對受教育者進行正確引導,使其享受良好德育環境的熏陶,實現道德精神的升華。
二、傳統教學中青少年德育對話的不足
沒有正確運用德育對話會造成教育誤區,形成德育獨語局面。獨語德育指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侃侃而談,片面灌輸德育知識和技能,與受教育者之間零交流或很少交流。受制于傳統的德育教學影響,德育對話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德育目標泛化、德育內容淺層、德育方式生硬三個方面。
1.德育目標泛化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德育的出發點。青少年德育應著眼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養成,教導其待人處世的道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養成積極向上的品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質,體現人文關懷的特點。但目前的學校德育教學,過分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情感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德育知識的灌輸者往往沒能把學生培養成為良好品性的踐行者。再者,學生是鮮活的個體,有其存在的本體價值,目前大多學校開展的德育教學僅僅追求表面上的平穩,迷失了最基本的人文關懷。
2.德育內容淺層
從狹義上來講,德育指道德教育。德育內容需通過特定的德育活動向學生傳授具體道德價值與道德規范,德育內容的有效性能夠促進德育目標的達成。跟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德育的根本在于教會學生做人。如果過分地關注學生的分數,按照《德育課程綱要》進行生硬的德育教學,僅僅將德育教學指向知識世界,生硬地要求受教育者按照道德標準和道德行為進行活動,沒有將學生的已有體驗發揮在德育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很難真正了解學生,對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懷不深入,這樣的德育教學效果只會停留在淺顯的層面,教育者并沒有真正地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和良好品性。當他們一旦脫離了學校這一層面的束縛,不良的品性就會暴露出來。
3.德育方式生硬
德育過程是根據特定的道德情境進行雙向互動的交往過程,通過“刺激—反應”聯結模式,促使受教育者領悟深刻的道理。受制于眾多因素的影響,傳統的德育教學方式導致對話意義的喪失。其一,教育者的德育理論不夠扎實。豐富的理論基礎對對話教學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持,科學的理論指導能夠引起受教育者情感的共鳴。在德育過程中,部分教師以急功近利的教學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說服性的規訓,雖抑制了表面的騷動,但難以改變受教育者的道德認知。其二,德育教學途徑單一。德育教育影響于無形,對教育者所產生的影響是終身、長遠的。部分教師認為德育應當由行政管理人員、班主任老師、思政課的教師來施行,當教育者出現道德偏差,道德行為與道德認知脫節時,則以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對待。其實不然,德育教學應當貫徹于整個教學始終,貫穿于每一堂課,體現在教師的一言一行、校園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墻之中,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來滲透優秀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精神。這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樂觀、積極向上、富有愛心和道德理想的新時代接班人。
三、協同教育理念下的青少年德育對話策略
教育者的道德認知主要受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方面教育的影響,其中學校德育教學是受教育者形成德育認知的主要力量來源。對話教育是現如今青少年學生接受德育的重要手段,灌輸教育為對話教育界定了可行范圍,而對話教育則彌補了灌輸教育死板、機械的缺陷。德育過程中,凸顯學校教學的優勢,改變固有的德育弊端,充分發揮對話教育的主要作用,彌補灌輸教育的短板,要求做到以下幾點:
1.課堂交流,改變對話機制
課堂是對話交流的主要場所,面向的對象是全體青少年學生。課堂的每分每秒都是寶貴的,要求教師課堂上每一句話都要有效,每一次的交流都有其對話目標。最后通過循序漸進的對話過程,達到德育目的。
第一,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是成功的開端。如果從一開始課堂氛圍是散漫、緊張或壓抑的,說明學生還沒有做好對話的準備或者還沒有形成對話的意愿。當教師向學生拋出交流的橄欖枝時,大部分學生將不為所動,教師將很難達成預期的對話目標。
第二,善于引導其他受教育者進行聆聽,起到示范作用。當教師拋出一個具有指向性的話題時,學生既是發言者也是聆聽者。當有學生在發言時,部分學生會因此松懈,把自己置之度外,不去了解發言者的觀點。當對話進行到下一層次時,學生出現了對話理解層次的缺失,這樣的對話效果顯然是不好的。
第三,關注低參與度者。對話是一個多向互動的過程,在對話過程中,有些學生會因自身羞怯的性格而處于發言者弱勢的一方。這就需要教師對這類學生多加以關注,給予低參與度者足夠的話語權和充分的表達時間,培養他們大膽、自信、開朗的性格。
2.日常交談,提升對話技巧
道德教育不僅體現于課堂當中,也存在于課堂之外的日常交談。課堂之外的日常交談更能夠把握學生的內心世界,更能體現出真情實感。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受教育者進行對話,對其自身的文化素養、道德教育經驗和技巧及對話機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次有效的德育對話,源于教師主動抓住對話機遇。大多時候,學生見到教師是敬畏的,教師主動與學生進行對話交談,是打開德育成功之門的第一步。在德育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有一個預定的對話目標,即進行這場對話要達到的效果。漫無目的的交談,很難對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產生較深刻的影響。除此之外,道德對話的內容是學生能夠樂于接受,愿意參與其中的。當學生不發表言論,對德育對話的內容并沒有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時,說明學生對德育對話的內容是不感興趣,這時教師應當適時停止或者轉移話題。教師在整個德育對話的過程中,應充當著引領者的身份,以科學的德育理論指導和豐富的德育經驗,教會學生判斷是非、明白事理,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與學生達成德育共識。
3.尊重個性,提高對話效率
協同教育理念下的道德對話同樣彰顯了尊重學生獨立人格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得到更深刻的發展。根據社會對高質量和創新型人才的發展需求,我們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有了更高的愿景。德育對話在于幫助學生而不是打壓學生,以包容的態度發揮其情感價值和教育價值。根據學生的性格類型和道德認知水平進行德育對話,培養學生獨立闡述觀點和表達意愿的能力,加深道德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養成獨立、富有創造性與團結、協作等優良品質,兼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系嶺南師范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區域教學模式本土化的變革實踐”(項目編號:LSJGZB1810)]
[參考文獻]
[1]張命華. 論哲學解釋學視角下德育主體間的平等對話[J]. 教育探索,2014(10):119-120.
[2]王向華.對話教育論綱[M].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3]吳壁葵,張少蘭.主體性視閾下交往范式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J].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