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與高校思政教育相輔相成,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主要陣地。就如何通過指出藝術教育領域中思政教育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可行性意見,切實提升德育工作育人實效,實現(xiàn)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發(fā)展。
關鍵詞:思政教育;藝術教育;融合
自古以來,禮樂并重就備受推崇,德才兼?zhèn)涞娜耍苁艿饺藗兊淖鸪纭V袊糯寮覍ⅲ喝省⒘x、禮、智、信,劃分為做人起碼的道德準則。培養(yǎng)良好的品行,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明辨是非對于人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為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點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洹⑷姘l(fā)展的人才”。[1]藝術專業(yè)的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文藝工作的接班人和建設者肩負著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重任。但是由于當前藝術教育存在著重“藝”輕“德”的局面。為此如何在藝術教育過程中呈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核,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教育有機融合,對不斷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影響藝術生學習方式及思想狀況的因素
(一)重技藝,輕理論學習模式
藝術生由于在高考中的入取方式較為特殊,在高考中技能分的占比高于文化分,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藝大于理論的刻板想法。在進去高校學習后,仍然秉持著技藝第一,理論第二的思維模式。同時,由于在高中時期文化課學習的周期較短,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藝術生文化知識基礎薄弱,從而進一步忽視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此外,在高中學習時期,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忽視對孩子在行為習慣和思想認識方面的教育,以功利的心態(tài)向孩子灌輸只要考上大學就自由、輕松等言論,在潛意識里誘導孩子認為大學不需要學習或不太看重學習的錯誤思想觀點,這使得部分學生認為考上大學就已經完成了學生生涯中的目標,認為大學時期是學生生涯的徹底放松的時期。這些現(xiàn)象導致了他們的學習動力,尤其是對于文化課的學習,遲到、早退、缺席在文化課的學習中的時有發(fā)生。進一步加劇了藝術生文化底蘊的缺失。
(二)藝術生自身思想意志薄弱,理想信仰迷茫
在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模式的轉變。部分藝術生還沒來的及適應“主動學習”的行為模式,加之對于文化課的漠視。有相當一部分藝術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學習無足輕重,對其理論的學習采取回避、漠視的態(tài)度造成了自身思想意志薄弱,沉溺在學習之外的事情之中。加之當前信息化社會高度發(fā)展,形形色色的信息爆發(fā)式的增長,良莠不齊的各式信息充斥在學生的生活中,加之忽視對思政教育的學習,當面對形形色色信息的沖擊時,部分藝術生往往難以辨別,容易受到多元化社會思潮的影響,造成理想信念的迷茫。
(三)社會高速發(fā)展,就業(yè)壓力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近年來國家對本科專業(yè)的擴展,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邁入大學的門檻。伴隨著本科率的普及,大學生的就業(yè)問題也日漸突出,學生之間的競爭壓力也不斷加大。加之許多用人單位“迷信”名校,忽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工作招錄簡章明確只招收重點大學的學生,這無疑是對于非重的本學校學生的增加就業(yè)焦慮,使得他們對其自身所學習的專業(yè)失去信心。
二、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融合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一)思政教育和藝術教育融合發(fā)展的現(xiàn)狀
現(xiàn)階段高校藝術教育培養(yǎng)過程中都存在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就將藝術專業(yè)教育放在首位。從課程的設置安排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在大學一年級至四年級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原理、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等類似的公共課等課程的只占專業(yè)課程的一小部分,并且大部分的這樣的思政公共課、選修課等課程都集中安排在大學的一年級階段,專業(yè)課教育都集中安排在二至四年級。這樣的課程安排雖然有開設馬克思主義原理、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等思政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但是究其本質,將思政教育和藝術教育在課程時間的設置上割裂開。使得在藝術教育過程中的思政教育流于表面,只是表面化、形式化的教育融合發(fā)展。此外,傳統(tǒng)思政課的教育方式主要理論教育為主,這樣的教育方式,對于剛剛步入大學的藝術生來說無疑是較為枯燥的。所以很多學生并沒有端正對于思政課學習的態(tài)度,認為這樣的課程安排重點在于之后的專業(yè)技能學習,完成思政課只是畢業(yè)學分的需求,進而思政教育很難達到原定的目標效果。因此,在時間上割裂思想教育和藝術教育的銜接,會使得學生亦或是教師忽視對思政課的重視,忽視對思政教師隊伍的重視,忽視對思政課和藝術專業(yè)課結合的重視。
(二)思政教育缺乏重視
現(xiàn)如今在全面推廣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回顧中小學的課程設置,為了迎合考試和升學需求,學校亦或是家長往往會圍繞以“語數(shù)英”為主要科目進行開展教學。雖然大部分學校都設置德育處并且班主任定期以開展班會的形式進行思政教育,但是在重視“分數(shù)”教育的前提下,德育還是難免會被學校或者家庭所輕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這種“分數(shù)”至上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高校雖然開展了“思修”“近代史”等思政教育的公共必修課程,評價學校的排名和就業(yè)單位最先關注的還是學生的成績,以成績來判斷一個學生的好壞。同時由于藝術生的學習特點和專業(yè)課設置的種類多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偏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播,忽略對學生行為品行的塑造,因此即使開設公共必修課也難以得到學生和專業(yè)課教師的重視。過于重視對學生的學識技能培養(yǎng),忽略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建設,使得近年來高校發(fā)生一起又一起如“北大學生弒母案”等駭人聽聞的社會性大事件。一個人格心里不健全的聰明人對社會的危害是不容小覷的,因此重視思政教育的發(fā)展是我國高校建設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問題。
(三)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缺失
當前高校思政教師隊伍主要由思政課教師和各個院系的思政輔導員構成,人員成分較為單一。由于高校學生人數(shù)眾多,工作量大,單憑少數(shù)思政課教師和院系的思政輔導員,難以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外,高校的思政課教師一般會承擔多個院系的思政課教學工作,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和有限的教學時間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工作量無疑是巨大的。在面對藝術類專業(yè)的學生時,由于相當一部分的藝術生自身文化條件有限,對思政課的敏感程度遠低于其他院系的學生,因此,思政課教師擔任藝術類學生的思政教學是一種挑戰(zhàn)。相較于思政課教師對面復雜多樣的學生,以及教學時長等因素的限制,藝術類專業(yè)課教師在面對本專業(yè)的學生具有了解學生特點,教學時間長,相處久的優(yōu)勢。但是藝術類教師往往更加注重學生的技能教學,加之在思政教育方面專業(yè)化程度較低,所以在授課過程中難以將已有的知識技法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忽略思政教育成為家常便飯。因此在這樣割裂狀態(tài)下進行學習的藝術生,難以將兩方面的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導致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分離,無法相輔相成,難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四)在“德”與“藝”融合中缺乏針對性的課程設計
由于思政課教師和藝術類專業(yè)課教師面對的現(xiàn)實狀況不盡相同,在課程的設計上往往難以達到“德”“藝”有機結合的局面。思政課教師難以在有限的課堂中根據藝術教育的特點,將思政課堂的主題融入到藝術教育之中。在課程的設計上往往根據固定的課本知識,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和講解。但思政課教師可以在講解思政課案例時,穿插藝術生所熟知的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利用藝術家本身的魅力達到對藝術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目的。此外,專業(yè)課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在課程的教學設計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創(chuàng)作出具有教育意義,引人深思的文化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接受思想的洗禮,在創(chuàng)作中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不同的教師在課程設計中穿插不同學科的元素,達到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交融,以品教育作為出發(fā)點,在課程設計中體現(xiàn)德育的魅力。
三、新時代背景下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
(一)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互為通融
魯迅先生指出:“美術可以輔翼道德。美術之目的,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2]藝術教育在本質上與思政教育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無論是藝術教育還是思政教育,最終的目的都在促進人全面發(fā)展。藝術教育通過美術、音樂等諸多外在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對于美的感受。通過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能夠了解“美”認知“美”發(fā)現(xiàn)“美”并通過相應的形式,將所認知的“美”又通過其相應形式所表達出來,創(chuàng)造出“美”。思政教育也可以通過發(fā)掘藝術作品內在的“美”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發(fā)掘藝術教育內涵的過程中呈現(xiàn)思想政治的內核,將思政教育融入藝術教育的各個方面,不斷豐富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藝術教育的內在涵養(yǎng),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提高師生的思政教育意識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思政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取向的重要方式。要從根本上推動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相融合首先就要樹立思政教育意識。將思政教育融入師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從思想上讓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第一,加強藝術類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韓愈在《師說》中說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為人師者要做到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惑。傳授道理就是要求教師教授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所以作為教師,要牢牢樹立思政教育意識,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為己任。做到授其“藝”更要授其“德”。第二,在評定學生成績是采取綜合測評的方式,將思政教育納入綜合測評之中,并提高其占比,讓學生注意到自身平時的一言一行,將思政教育真正落實到平時的生活當中。
(三)加強思政隊伍建設
教師在學生思政教育中扮演著引導者的作用,加強思政隊伍的建設對于促進藝術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課教師和院系輔導員的任務,作為專門的任課教師,思政教育與其自身專業(yè)不相關,因此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意識淡薄,重“藝”不重“德”。為此要加強思政隊伍的建設,開展一系列課外培訓,提高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和技能,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此外,通過系統(tǒng)的課外培訓,搭建藝術類教師和思政課教師交流的平,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在日常的教學中不僅授之于“藝更授之以“德”,將思政教育與藝術教育相融合,讓學生得到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的同時,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的綜合素質。
(四)注重課程設計,實現(xiàn)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創(chuàng)新
高校教師在課程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專業(yè)學生之間的差異,有的放矢的根據專業(yè)特色進行創(chuàng)新融合。在進行思政教育時,思政課教師要以教材為藍本,對教材的重難點進行解讀與梳理,做到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變。根據藝術教育的學科特點,從藝術家、藝術作品等實物入手,由簡入深進行專業(yè)化課程設計,通過建立學科交叉,真正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知識信仰體系的轉變,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實現(xiàn)思政教育和藝術教育相融合。同時作為專業(yè)課任職教師,藝術類教師同樣可以利用學科交叉,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科教學,通過擬定類似的與思政相關的主題,讓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讓學生在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中達到對作品背后更層次的理解和感悟,以此來達到藝術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結合的路徑創(chuàng)新。
四、結語
藝術教育和思政教育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思政教育是藝術教育的前提,通過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和對“美”的感知,為其今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指導。在藝術教育中體現(xiàn)思政教育的內涵,在思政教育中體現(xiàn)藝術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創(chuàng)新思想教育的手段和發(fā)展,對于推動實現(xiàn)藝術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
[2]魯迅.魯迅論美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6.
作者簡介:
朱友城(1995.7.25)男,漢,福建福鼎,專業(y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