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峰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小學生學習數學進而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的重要方式,其教學有效性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與效率具有及其重要的影響,小學的高年級學生仍有年齡較小、認知水平、仔細程度及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問題,使小學數學高年級學生們在解題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相應的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改善他們的認知水平、仔細程度以及學習能力。本次探究中分析了小學數學高年級常見的問題分類、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深度分析并且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以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解決問題;教學方法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一,如何進一步學好數學,使小學生輕松踏入數學的大門,成為小學數學老師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小學數學高年級常見的問題分類
(一)常規題做錯
在小學階段,學生經常會出現常規題即基礎的計算題出錯的現象,在他們的計算過程中加減乘除、簡單的混合運算出錯現象比比皆是。在日常作業的批改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看似非常簡單的小問題往往是最容易出現計算錯誤的問題。
(二)應用題讀不懂
應用題都不懂這類問題在小學三年級之后最為常見。學生經常會抱怨“每一個字都認識,就是加在一起就讀不懂題目,我不知道題目的要求”,這也是小學數學高年級常見的一個問題,學生應用題讀不懂就是說他們不會分析問題,找不到做題的條件,不知道考的是什么問題。
二、問題產生的深度分析
(一)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
當學生的基礎題做錯的時,我們經常會把這一個問題歸因于他們的基礎知識沒有掌握好,可是為什么會出現這一問題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學生的學習方法出現錯誤。學生在學習知識尤其是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并且要學會知識的遷移。
第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受思維定勢影響。小學生在做題時,認知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產生思維定勢。比如在進行加法考試的時候出現乘法,在進行減法的時候出現除法,這些問題對他們來說都是很不容易發現的。但是作為教師我們要教會學生,數學并不是只學會運算就可以的,而是要通過學習數學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缺少訓練
要檢驗出學生是否學會,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做題,應該加強學生日常訓練,多做題才能在做中學,從而積累經驗,不斷練習才能不斷探索,避免錯誤再次產生。
(三)缺少學習興趣
大多數小學生對于數學的印象是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甚至有厭惡與恐懼心理等一些負面消極的狀況,在他們的眼里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考試,認為學好數學并沒有什么用,這是很多孩子學不好數學的重大原因。
三、小學數學高年級解決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要教會學生正確認識問題
長期系統的訓練有利于形成審題能力,第一是要建立有意識的審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著重強調引導學生學會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這樣才可以強化訓練。審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步:首先閱讀題目,認真閱讀題目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在腦中形成最基本的印象對題目,弄清楚題目的要求。其次是標注自己所研究的題目,將文中的關鍵詞圈畫出來,判斷題目的要求以及解答方法。最后通過思考,整合題目中的所有信息,把握住題目的重點,甄別并剔除干擾信息,做到真正理解題目,完成審題環節。
(二)要教會學生正確選擇解題方案
歸根到底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選擇正確的解題方案,思考解決問題的答案過程中,我們運行的數學知識點和概念基本是相同的,但是方法卻是多變的,我們就需要做到活學活用,合理利用數學知。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要學會系統歸納知識點,找到各個知識點的內在聯系,看到知識的連續性,解決數學問題時要把數學知識點串聯起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三)要教會學生規范解題過程
數學之所以又這么大的魅力,第一是因為他的趣味性,能夠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其次數學又是一門嚴肅冷酷的學科,他的魅力在于可以依據自己的嚴密的推理分析得出正確的答案,但前提是過程中能夠保證規范,步驟和格式都按照要求進行,這樣不僅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同時他們的耐心和學習態度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端正。
學習數學從來不是一個速成的過程,遇到挫折不應該氣餒,需要教師工作者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和老師一起努力。小學數學作為打基礎的階段,需要教師積極引導,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而且注重引導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培養他們正確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社會培養棟梁。
參考文獻:
[1]羅春華. 培養審題習慣與審題思維,提高審題能力[J]. 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1(2).
[2]何松興. 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 考試周刊,20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