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清
摘 要:閱讀教學中既要關注“語文內容”,理解“寫什么”,更要兼顧“語文形式”,明白“怎樣寫”,引導學生揣摩詞、句、文的“表達形式”,體會表達效果,進行遷移運用,達到學習閱讀與學習表達的統一,使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水到渠成,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2011版《課標》明確了“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時至今日,語言文字運用(以下簡稱“語用”)已深入語文教師之心,但課堂實效并不高。如何提高“語用”實效呢?葉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這就是說,教學中既關注“語文內容”,又兼顧“語文形式”,才能提高“語用”實效。
本文著重從低、中、高,三個學段的閱讀教學中既關注“語文內容”,又兼顧“語文形式”,引導學生揣摩詞、句、文的“表達形式”,體會表達效果,并從中汲取書面表達的營養,進行遷移運用,使“語用”能力得以提高,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談開去。
一、低段:仿詞造句,學會說話。
低年級學生雖然已經積累了一些口頭語言,但表達隨意,缺乏規范性。教學中,學生接觸到了一些有格式特點的詞語、短語、句子,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加以關注,體會表達效果的同時,發現它們固有的格式特點,加以模仿。這時期的孩子善于模仿,模仿規范了他們口頭表達,進而把口頭語言演化成書面語言,并使書面語言形式豐富多樣。比如《瀑布》一課“還沒看見瀑布,先聽見瀑布的聲音,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中疊詞的使用,以及“好像……又像……”的表述就有鮮明的格式特點。教學中,老師先讓學生體會到疊詞的使用生動再現了瀑布的聲音震耳欲聾,而又接連不斷的表達效果,再讓學生凝神傾聽音頻,感受瀑布聲音的氣勢,接著帶領學生回到語言文字中,明了課文是用比喻的方式使抽象的、遙遠的、難以描述的瀑布的聲音變得具象、可感、似乎近在咫尺。最后,指導學生抓住疊詞、比喻這兩個格式特點進行模仿說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感受到語言表達的效果,而且學會了“文學地”說話,使“語用”的學習得以落實。
二、中段:品析精彩,學會描寫。
進入中段的學生作為“習作”初學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幾句話就把一件事、一個活動、一處美景……講述完畢,語言干癟、內容空洞。要解決這一問題,只有把功夫用在品析“語文內容”上,在“品”的過程中關注各種細節描寫的形式、方法。課文中的細節描寫往往是一篇文章中最打動人心、最精彩之處,學文之時引導學生品析其精妙,研究其表述形式特點,激發表達欲望,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一顯身手,于不知不覺中學會描寫,提高“語用”能力。如:三年級的《炮手》一課以人物的神態描寫貫穿全文,形象地突出了炮手復雜的內心世界,贊頌了他令人欽佩的奉獻精神。學文時,老師直奔要點,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表現炮手神態變化的詞語,體會炮手心情的變化。接著,老師引領著學生抓住“蒼白、煞白、慘白”三個詞,結合文本內容探究炮手神態變化的原因,揣模他的心理活動,感悟炮手的奉獻精神,讓學生在學文的過程中體會到通過外顯的神態描寫,能表現人物內隱的心理活動的效果。最后,順勢讓學生進行“模擬演習”:展開想象,當將軍聽說那是炮手唯一的財產時,他的神態是怎樣的?在與炮手對話的過程中神態還會發生什么變化?如此,“品析“中所學描寫形式經過體會、內化、遷移、實踐成就了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
三、高段:領悟含義,抒寫心聲。
人們常說“言為心聲”,不少文壇大家認為“文章為思想而寫”。到了高段,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更要兼顧運用了怎樣的立意、布局、手法、有個性的表達等“語文形式”來“抒寫心聲”。有所領悟,才會有所觸動,才能抓住“語文形式”的精髓,進行“語用”學習,提升語文素養。如:六年級下冊課文《野草》向讀者展現了種子力量之大,是不可抗拒的。如果對課文的理解僅到這個層面是膚淺的,還應把作品放到寫作背景中去。如此,學生很快明白,課文運用象征的寫法,以物喻人,用種子、野草頑強的生命力象征中華民族抗日的力量。學習完這篇課文后,可以引導學生想想:你從身邊的事物中領悟到了什么,你可以借這樣事物比喻什么人,用它來抒發什么樣的感情?然后,讓學生選擇一種熟悉的事物寫寫,把在閱讀中學到的“語文形式”用到實際的寫作之中去,既有了“言為心聲”的意識,又讓“語用”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不僅要想方設法帶領學生“走進”文本,關注“語文內容”,理解“寫什么”,更要兼顧“語文形式”,明白“怎樣寫”,達到學習閱讀與學習表達的統一,使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水到渠成,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黃國才. 強化隱性讀寫結合,優化顯性讀寫結合. 《語文課——用心做語文的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9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