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
摘 要:“互聯網+”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建設,就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網絡平臺,讓互聯網與群眾文化工作進行深度融合,展現新的群眾文化建設形態。這是一種新型文化建設形態,其充分運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術,并發揮新技術的優化集成功用,從而推進互聯網在不同域界的廣泛應用與融合發展,增強和提升群眾文化建設的創新輻射能力,凝塑一條新型文化聯結紐帶,為群眾文化建設開辟新通道,拓展新形式,注入新活力。本文就“互聯網+”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建設相關內容進行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群眾文化建設
一、開展“互聯網+”群眾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
1.開展“互聯網+”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建設,是新時代的新舉措,是對群眾文化建設新格局的有益探索。面對社會流動性增加,不同層級人群對文化的差異性需求,彌補傳統群眾文化活動存在的組織、傳播缺陷,使群眾文化建設借助現代技術的觸角深入基層,更接地氣,更具歸屬感;
2.引入“互聯網+”是推動群眾文化建設改革創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群眾文化組織自身改革創新的現實動力。“互聯網+”群眾文化建設基于現代傳媒平臺,打造文化信息共享、文化活動協同的綜合性線上平臺和活動空間,實現活動時空虛擬化,可減少文化活動服務成本,豐富群眾文化體驗;
3.引入“互聯網+”是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工作轉變觀念,拓展文化傳播渠道的重要舉措。進入新時代,開展“互聯網+”群眾文化建設,目的在于打破舊的既有模式,轉變文化理念,尊崇創新改革,拓展傳播渠道,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強文化傳播過程中的滲透力、影響力和感染力。
二、互聯網對群眾文化的影響
1.互聯網的普及催生了一大批網絡語言
網絡通信具有即時性和廣度性的特點。不同種族、地區、年齡、性別和群體的陌生人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網絡語言,其中一些是新的同音詞,一些是常用詞的新含義。隨著網絡語言的迅速傳播,它在大眾文化中廣泛流行,甚至已經成為一些年輕人的口語。
2.互聯網豐富了人們的社交形式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目前,互聯網已經滲透進了各個年齡階段,并且已經成為了年輕人社交的主要平臺,各種軟件等相繼出臺。不論是交友網站還是其他相關軟件都處于熱潮。不管他們是感興趣的還是愛好,只要有相同點的人可以在互聯網上形成一個圈。在家里探索一個共同的話題,不僅可以增加知識,還可以交到朋友,很多QQ群,微信群就是以此目的建立的。
3.豐富的網絡資源滿足了人們的興趣愛好
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的提高,數字電視已經無法跟上科學技術的時代步伐,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軟件等達到數字電視的目的,并且還能夠實現隨時隨地的理想。網絡雜志等不僅為人們節約了紙質上的成本,還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提升人們的閱讀興趣,開闊了人們的視野。
4.網絡文藝創作和繼續教育成為新的知識增長點。
近年來,網絡作家、網絡藝術家不斷涌現,網絡小說、速寫、微型電影等令人眼花繚亂。與此同時,網絡教育也在隨之漸漸興起,網絡遠程教育正在不斷走進人們的生活。經過教育部審批,我國目前已經有60多所高校相繼與互聯網進行合作,將學校教育與網絡遠程教育相結合,共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5.網絡不良思想的影響
網絡既能夠帶給日常生活以便捷,但同時也能帶給人們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和影響。就拿一些簡單的來說,網絡攻擊、腐朽的小說和視頻、崇洋媚外等,這些都是無形的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半信息虛假信息,從而誤導人們,等。也有人在網絡上隨意篡改和惡搞傳統文化等,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其對大眾文化的影響遠不止上述幾種,無論是好是壞,都是科技進步和文化演進的必然階段,群眾主流文化只能在此背景下加強自身的宣傳和改革,才能更好的適應時代發展。
三、“互聯網+”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建設途徑
1.建立網上群眾文化館
群眾文化中心(站)是組織和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單位。在互聯網時代,各種文化中心必須利用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建立在線大眾文化中心,開辟新的窗口,新業務和文化廳服務的新形象。所謂的在線文化中心也已成為數字文化中心。它是文化中心的門戶。它是一個綜合的文化服務平臺,包括一個能夠反映文化中心功能的綜合全面的服務體系。它不僅促進和傳播文化信息,還傳播文化。分銷平臺;文學和藝術作品,表演和在線文學藝術咨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推廣,以及群眾對文化中心各項活動的反饋。在線文化博物館可以為群眾提供更多便利。這種更加全面的文化服務也可以及時獲得群眾的反饋,意見和建議,進而促進大眾文化館工作的順利開展。
2.借助互聯網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大眾文化是大眾化、大眾化、多元化的。所以說,文化活動是兼具多樣性的。常見的文化活動主要由廣場舞、科普講座、時尚攝影、藝術展覽等構成。它的形式更具創新性和趣味性,進而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如在大規模歌唱比賽中,一些歌唱軟件可以用來比較選手通過聲線脈沖的聲音。成績客觀公正,既節約了經濟成本,又避免了矛盾,保證了比賽成績的公平。
3.利用互聯網傳播和宣傳文化信息
僅僅從通信的角度來看,互聯網自身兼具速度快、傳播面積廣的優點,特別是在當今科技技術手段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之下,互聯網已經遍及了全國各地,并且還帶有高速特點。如文化博物館可以把組織起來的大眾文化活動的視頻上傳到視頻網站上,讓更多的人看到,這樣不僅可以起到大眾文化活動的宣傳效果,還可以根據相關評論改進活動內容。目前很多群眾已經習慣在微信瀏覽信息,群眾文化相關內容也可以和微信聯系起來,打造公眾號,傳播文化信息。
結語
新時代對做好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群眾文化應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傳播和宣傳各種文化信息和文化活動。但是在利用互聯網的過程中應該保持文化的穩定,盡可能規范地使用互聯網,讓文化傳播更好,更有效。
參考文獻
[1]陳紅芙.與時俱進,利用新媒體開展群眾文化工作[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8,000(008).
[2]馬蘭.探討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J].青春歲月,2019,0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