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背景下,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滲透于創新創業教育教學當中,既是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需要,又可增強創新創業指導的科學性。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訓練良好心理素質。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一、研究背景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態勢下,大學生自主創業成為了一種新的就業形式,十八大之后,黨和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鼓勵創業帶動就業”。這對高校加快開展創業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指:“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大學生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起來,既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和富于創造性的一項戰略選擇。大學生自主創業過程中,暴露出艱苦創業品質匱乏、法律意識淡薄,創業精神、社會責任感、團隊合作意識不夠等問題,影響了大學生創業的質量。因此亟需高質量、系統化的創業教育來解決這些問題,在創業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符合這一理念。在大學生的創業教育中,加強該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體現了我國自主創業的時代要求,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指導的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結合起來,既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實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和富于創造性的一項戰略選擇。
(一)思政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指導,是創新驅動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產業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施行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等國家戰略所必須,是高等學校對接社會需求、體現其社會服務職能之必然,也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并使其成為高素質人才的現實路徑。因此,在思政教育中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指導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發展對于高校的基本要求。
(二)思政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就業形勢變化,近年來政府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給予重點關注,不斷推出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十三五”規劃中也提出要大力推動“以創業促就業”相關政策的逐步落實。這使得高校教育從內容到形式的推陳出新成為必然趨勢,針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以及相繼開展的創業教育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做好高校大學生創業指導工作,不僅能加強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而且利于國家就業政策的有效實施。
(三)思政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是高校發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符合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可以形成良好教育效果。不僅能能増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同時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新創業意識,使大學生不僅成為一個就業者,更能夠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發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創業教育的融合,不僅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更多實踐中的理論指導,也將實踐經驗提升為理論創新,促進創業者的全面發展。
(四)思政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是當代大學生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有利于實現大學生的自身全面發展,實現人生價值。大學生對于社會上的新生事物往往比較好奇,好奇心又會激發學習興趣和主動探求的欲望。然而由于大學生閱歷較淺,缺乏社會實踐經驗和決斷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往往還停留在理論層面,加上對自身能力認識不準確,通常存在自身定位模糊、缺乏具體的努力方向和目標等問題,其心理素質、尤其抗挫折能力普遍較差。創新創業指導是以能力提升和素質養成作為核心,以自主學習、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為教育活動的目標之一,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發揮其優勢,通過搭載創新創業教育這個全新平臺,來増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和法治意識。是實現大學生成長成才,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需要和內在要求,是經濟新常態下培養合格人才和解決嚴峻就業形勢的必循之途徑。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創業指導的實施策略
(一)營造文化氛圍
以校園文化為主陣地,置學生于一個積極健康、創業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中,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感染和熏陶。這種環境如同一只無形的手,指引學生向著創業的方向發展,無論學生愿意與否,只要長期置身于其中,必定會受到影響,不知不覺中將校園文化所倡導的創業精神內化為個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開展創新多元、積極向上的專題教育活動,以及科技、學術、體育、藝 術、娛樂活動等,大力營造創新創業之風;舉辦、參與創新創業比賽,引導大學生發揚堅韌不拔、勤奮友愛的創業精神,提升團隊協作能力和意識,鍛煉其創業競技能力;舉辦創新創業節等活動,鼓勵大學生的創業行為,大力促進創業指導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
(二)培養“雙能型”師資隊伍
針對師資緊缺問題,一是通過舉辦創業交流會、教育實習等活動拓寬師資培訓渠道和方式,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教學能力和水平;二是幫助教師樹立生涯發展目標,使之盡快適應新的形勢;三是組織教師參加志愿者服務等各種社會活動,為“雙能型”教師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四是將部分教師培養為“學者企業家”或“學術企業家”,使其成為創業指導的骨干,逐步實現創業指導的專業化。
(三)思政課程體系植入創業指導模塊
分階段循序漸進將創業指導融入大學生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第一步是有機整合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和專業比賽,舉辦創業大賽和創新創業交流大會,激發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興趣和積極性,著力培養其堅韌不拔的素質和積極的心態,建立積極就業觀和創業觀,激發刻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同時著眼于塑造良好創新創業心理素質,以意志和情感特征為核心,培養其獨立解決問題能力、與周邊環境的適應性,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第二步是在思政教育課程中灌注培養創新創業精神的內容,將創新創業指導納入思政課程教學,通過授課、演講、小組交流等方式,傳授創業知識、專業知識溝通技巧、交際手段等,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培訓環境和條件,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大學生參與商業活動實踐。第三步是將創業指導融入思政教育課程體系中,要求所有大學生必須取得相應學分,以此增強其學習創業知識的積極性。
(四)打造聯動實踐平臺
積極爭取創投基金支持,設立創新創業基金,推進產學研有機結合的協同創新發展,鼓勵多方力量支持,成立創業協會,通過舉辦創業計劃大賽、職業生涯規劃比賽,將掌握的創業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打造社會實踐平臺還可促進大學生關注弱勢群體和社會問題,使其養成富有愛心、同情心、社會責任感的優秀品格;通過各類實踐活動和“產學研”相結合的學研活動,培育不斷研究新問題、探索新思路的開拓創新精神,和充滿激情且清醒、理性的優良創業精神,為其真正實施創業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瑞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體性教學模式之實踐創新--融入創業教育的優勢及路徑[J]. 邢臺學院學報,2019(1).
[2]商光美.創業教育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 思想教育研究,2018(5).
[3]董德福,魏志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芻議--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導向 [J]. 學理論,2013(21).
[4] 陳哲.創新創業教育嵌入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操作模式研究 [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3).
[5] 姜春英.“互聯網 +”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路徑探究[J]. 職教論壇,2015(35).
[6] 郭長華.與專業相結合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效果的有效路徑 [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4).
基金項目:思想政治教育角度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重慶市教育委員會2018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政專項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8SKSZ042)。
作者簡介:席一(1979-),男,山東聊城人,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數學與信息工程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