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烽
摘要:互聯網思維視角下,傳統的大學生思政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時代發展需求,高校思政教師在工作中必須要樹立正確觀念意識,遵循科學化、現代化的思政教育工作原則,積極培養大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素養與人生觀價值觀,采用網絡信息技術、微信平臺、新媒體平臺等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思政課堂,而是在先進網絡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創新改革思政教育方式、途徑等等,打破傳統工作的局限性,優化整合諸多的思政教育工作內容和模式,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高效化實施提供幫助。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視角;大學生;思政教育
前言
近年來社會各個行業對大學生的要求逐漸增多,從原來的專業素質、先進技能的要求,轉變成為在擁有過硬功底和先進技能的同時,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責任感與健全人格品質等等,在此情況下,高校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須要重視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采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教育改革工作,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和水平。
一、互聯網思維視角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特點
近年來在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教育領域中的新形勢,尤其是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采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能夠不斷優化教學要素,提升教育工作效率,改變教學工作方式,整合各種優質的教育資源,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提升教育工作效率。
(一)教育資源數字化特點
互聯網思維視角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數據化的特點,教師可以采用大數據分析的方式,整合優秀的教育資源,不再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是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系統化、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內容。
(二)教育資源共享的特點
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采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可以創建專業化的教育平臺,教師不僅可以在平臺中獲取到優秀教育資源,還能針對成功教育經驗、優質化資源、多元文化等共享,積極借鑒成功的教育經驗,不斷彌補自身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不足。
(三)學生學習實效性特點
互聯網思維視角下,高校思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采用網絡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微信溝通渠道、微課視頻學習渠道等等,學生學習思政知識不再受到空間和時間的局限,不僅能夠增強學生思政知識學習的實效性,還可以降低學習成本,確保學生學習的效果。
(四)學生學習的交互性特點
高校思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采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引導學生在互聯網平臺中實時化互動,凸顯學生的主體位置,使得學生按照自身的學習需求、學習特點等相互溝通交流,向教師、其他同學提出問題,相互貢獻優質的學習資源和學習平臺,不再受到傳統學習方式和學習模式的制約性影響,在互動性的學習環境中,更好地學習思政知識,增強思想素養和道德品質。
二、互聯網思維視角的大學生思想特點分析
近年來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網絡中的信息量開始增多,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充斥著多元化信息流,滲透在人們生活和學習中,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大學生群體,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互聯網的使用率較高,思想、心理都很容易受到互聯網多元信息的影響出現問題,甚至會導致三觀的形成受到影響。目前雖然多數大學生都學習到很多文化知識,但是,尚未總結豐富的社會經驗,三觀的形成也不夠牢固,缺乏對互聯網中信息的辨別能力,如果長時間接觸消極的信息,將會導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等受到影響,難以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意識,無法形成良好的思想素養和人格品質。與此同時,高校在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不能確保各方面的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與合理性,尤其在網絡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的思政教育的難度會增加,不利于有效培養大學生的思想素養和道德品質。
三、互聯網思維視角的大學生思政教育重要意義
互聯網思維視角下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在網絡多元文化環境中改善大學生的思想素養,還能夠借助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創新思政教育方法和工作模式,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質量。具體表現為:
(一)有助于改善學生網絡素養
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師開展相關的思政教育工作,可以引導學生準確辨別網絡中的不良信息,不會受到虛假信息、不正確輿論的影響,使得大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中學會辨別信息的真假,思想、價值觀等不會受到網絡信息的影響。在此期間,高校思政教師可以通過傳播網絡正能量的形式、打擊謠言的形式、正向輿論引導的形式等,使得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在互聯網中不會受到虛假信息的影響,自主傳播正能量的信息,提升道德品質與社會責任感,促使大學生道德品質的良好發展[1]。
(二)有助于改善教育模式
傳統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師所采用的教育模式過于單一,不能按照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思政教育的現代化發展需求等積極采用先進的教學方式,缺乏科學化與有效化的教學指導機制,難以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服務。而在互聯網的思維視角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工作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新媒體技術等開展教育工作,采用圖片形式、視頻形式與音樂形式等,轉變枯燥的理論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學模式,借助先進技術方式與教學方式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系統化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2]。
(三)有助于拓寬教育空間
互聯網思維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師可以采用先進網絡信息技術,拓寬相關的教育空間與教育渠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模式,而是利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新媒體技術等,創新思政知識的傳播形式,拓寬思政內容的傳播平臺和渠道,打破傳統思政教育工作的局限性,確保各方面的思政教育工作效果,為學生打造出良好的思政知識學習空間,提升學生的思政學習效果和水平。
由此可見,在互聯網思維視角下積極開展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僅可以改善學生的思想素養,還可以拓寬教育渠道,提升教育工作的創新性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予以重視[3]。
四、互聯網思維視角的大學生思政教育措施
(一)強化網絡道德教育力度
高校思政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形成良好的互聯網思維與觀念意識,制定完善的思政教育工作的網絡道德教育方案與模式,改善大學生的網絡思想素養和道德品質。首先,對于網絡文化而言,自身具有一定的道德準則與限制,因此,高校思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引導大學生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遵循有關的法律制度與規范要求,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觀念意識,在網絡中可以遵守具體的規范標準和法律要求,不再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性影響。其次,高校思政教師在實際教育工作中,還需強化學生的網絡行為教育力度與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意識。如: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強化對學生網絡方面的法律制度、道德規范等教育力度,主要目的就是使得學生可以對網絡法律形成畏懼感,自主規范和約束自身的網絡行為,不可以做出違法、違反道德的行為,使得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思想素質。最后,為了在思政教育的工作中有效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網絡道德素質,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還需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建完善的監督管理、引導機制,嚴格把控網絡內容的源頭,確保可以設置綠色化、健康性的學生學習內容,促使學生良好發展,為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施營造較為良好的環境氛圍[4]。
(二)打造優質的思政教育工作平臺
互聯網思維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師應該積極借助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打造優質性的思政教育工作平臺,完善基礎性的思政教育設施和平臺,提升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和水平,不斷增強整體的工作效果。高校思政教師在使用互聯網技術過程中,應該為學生創建專門的教育網站、知識交流群組等等,然后為學生講解相關的思政知識,利用思政知識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素養,保證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高效化實施,系統化開展各方面的思政教育工作。
如:教師采用互聯網技術構建專業化的思政教育平臺,可以利用相關的平臺為學生傳播法律知識、道德知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國內外熱點話題等等,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工作等等,強化學生在平臺中的互動和交流力度,針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形成全方位的了解,分析和整理各種思政教育數據與信息。在互聯網平臺中,教師還可以對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形成了解,為學生解答疑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提升互聯網平臺中的思政教育工作水平,還能改善當前的教育工作現狀,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空間和平臺[5]。
(三)采用微信技術開展教學工作
大學生處于青春好動的年齡階段,對枯燥的思政理論知識缺乏學習興趣,如果一味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難以增強教育工作效果。因此,在互聯網思維視角下,高校思政教師應該積極采用網絡社交媒體開展相關的思政教育工作,利用學生喜歡的微信平臺教學,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打造現代化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和體系,不斷增強大學生的思政知識學習效果,做好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工作,借助微信技術為學生開展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活動,將思政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信息傳播的各個領域中,形成系統化的思政教育工作機制[6]。
如:高校思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可以利用微信平臺創建公眾號,利用公眾號為學生發布思政知識內容、校園熱點話題、校園活動項目、學術工作信息、招生就業信息等等,在發布大學生感興趣信息的同時,還應該穿插思政教育的相關內容,使得學生在輕松娛樂的環境氛圍中積極學習思政知識,形成良好的思想素養和道德品質。在此期間,高校思政教師在采用微信技術的過程中,還應該按照學生的學習特點、興趣愛好特點等,創建相關的微信教育模式和體系,增加學生對思政知識的關注度,為學生打造具有思政教育作用的微信環境,使得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思想道德素養[7]。
(四)注重教育模式的創新改革
傳統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主要是按照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所設置的實踐操作模式過于單一,很難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因此,在互聯網思維視角下,高校思政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觀念,積極創新改革教育工作模式,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教育體系,為學生營造具有創新性特點的思政教育環境氛圍,形成思政教育的良好機制與教學模式,將互聯網技術與實踐操作活動有機整合,利用科學化、合理化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為學生設置多元化的實踐操作活動,使得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提升道德水平[8]。
如:教師在創新實踐操作教育模式的過程中,可以先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設置“環境污染原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愛國人士的行為”等話題,然后要求學生自主搜集有關話題的信息、資料、社會情況、歷史知識等等,學生通過網絡渠道搜集各種信息,可以受到信息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社會責任感、愛國主義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在學生自主搜集知識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社會公共場所中撿垃圾、宣傳愛護環境的知識,到烈士陵園中參觀,形成愛國主義精神,這樣在實踐性活動與互聯網技術相互整合的情況下,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和道德品質,提升思政教育工作效果[9]。
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思維視角下,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很容易導致網絡多元信息的影響,高校思政教學工作的難度也會增加。在此情況下,高校思政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就應該端正心態,積極開展學生網絡道德、思想素養的教育工作,借助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思政教育環境氛圍,通過新媒體技術、微信技術與網絡技術的支持,調動學生思政知識的學習興趣,不斷增強整體的教育工作效果,促使學生思想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包魯爾.淺析互聯網思維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發展方向[J].才智,2020,33(15):220-234.
[2]姚湘蓮,向琳麗.網絡互動化教學模式在現代思政課程教育改革中的應用——評《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探索》[J].化學試劑,2020,42(4):122-155.
[3]秦嘉悅.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35):118-119.
[4]宋思宇.基于”互聯網+”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引導路徑研究[J].人文之友,2020,13(3):85-99.
[5]孫曉園.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模式初探[J].才智,2020,46(12):222-234.
[6]王思邈.淺析”互聯網+”時代 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進策略[J].決策探索,2020,32(2):46-66.
[7]吳喜蘭.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模式的研究探索[J].青春歲月,2019,14(31):222-233.
[8]舒寅輝,李田放.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建設的探索[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11(2):48-50.
[9]殷清.運用新媒體創新大學生思政教育手段——評《新媒體視角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創新探索》[J].新聞界,2020,22(1):9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