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春
摘? 要:閱讀教學一直以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統編版語文教材以人文和語文素養作為編排的兩大主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的有效載體。基于此背景,對基于統編教材特點優化語文閱讀教學的三大策略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夠為廣大語文教師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統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1-0028-01
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突出特點在于務實性,以人文和語文素養作為編排的兩大主題,易于教師組織教學,其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突出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既貼近小學生的生活,也能夠展現當前時代的典型特征。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基于統編教材特點進行閱讀教學的優化十分重要。
1.注重語言積累,奠定閱讀基礎
在我國傳統語文教育中,語言文字的積累是關注的重點所在,其突出強調的就是多讀多記,豐富積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正是這一理論的充分驗證。傳統教育模式下,語文課堂教學非常簡單,其中所設計的提問枯燥乏味,或者更偏向于針對繁瑣內容的逐字解析,表面上看非常熱鬧,但是明顯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以及深入性,不利于思維的發展。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以此奠定高效閱讀的基礎。
例如,課后板塊的“讀一讀,記一記”,可以替換文中原有的詞語,先帶領學生理解文本,再以此為基礎展開反復誦讀,以實現積累的目的;又如,“識字加油站”其中所陳列的詞語相對較多,可以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或者選擇自己喜愛的識記方式;完成識記之后,還可以在班級中交流分享各自不同的識記方法。除此之外,在課后也會呈現一部分文本中的重點句,可以帶領學生說一說、練一練,以表達促進語句積累。以統編版二年級下冊《寓言二則》中的課后習題為例,在教學這一例題的過程中,我先要求學生讀一讀我所出示的第2個句子,然后設計提問:“你怎樣給這個句子‘減肥?”學生回答之后再出示第1個句子,此時再要求他們讀一讀,說一說:經過“減肥”之后的句子好不好?哪里不好?我所創設的“減肥情境”充滿了趣味性,而學生也能夠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體會到文字表達的精準。
2.介入活動操作,促進閱讀理解
根據心理學的相關觀點,小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大都以動作形象作為優先認知手段,所以,教學時必須立足于學生的認知規律,才能收獲更顯著的教學實效,教師必須要選擇更多元、更豐富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這樣才能掌握更有效的閱讀策略。
例如,《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是青蛙和小鳥針對“天究竟有多大”而展開的爭論,通過這個故事目的是為了使學生了解眼界開闊的重要性,當然也不可以學習青蛙的自以為是。教學時,教師都會普遍組織分角色朗讀的方式;而教學寓意也會以文字的形式直接呈現于大屏幕上,要求學生記憶。這種教學模式很顯然充滿了枯燥和乏味,既不易于學生理解,也難以提升其閱讀能力。所以,有必要對具體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首先,要求學生多讀,而且在讀的過程中應當注重不同角色的表達語氣;其次,針對文本的細讀,一邊閱讀還要一邊展開思考:為什么它倆的想法會不同?為什么它倆都笑了?當學生具備自己的理解之后,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來到藍天下,親自感知不同角色的心理狀態。這樣,學生通過對人物角色以及心理活動的親歷之后,就能夠形成更深層面的理解,最后,組織學生展開探討:這篇課文中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究竟是什么?然后想一想自己身邊是否也存在和青蛙一樣的人?他們的行為表現如何?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由淺入深的促使學生觸及并體會文本寓意,能夠收獲更為顯著的教學實效。
3.基于板塊教學,深入文本品讀
所謂板塊式教學,其所呈現的教學模式并非是單純的傳授與接受之間的關系,而是架構與師生雙方之間的具有互動性的辯證關系,對于教師而言,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授予,而是為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的積極性。
例如,《明天要遠足》是一首兒童詩,在教學中不僅要把握其典型特征,還需要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實際特點,因此可以對教學活動進行以下劃分,成為三大不同的板塊:讀中識字、讀中體會、書寫指導,并以此為引領要求學生自主完成文本閱讀,嘗試體會主人公的心情變化;之后再帶領學生關注文本中的生字“睡、海、明……”并組織學習,根據插圖體會其含義。在一邊閱讀一邊學習生字的過程中也可以設計提問:“主人公為何而興奮呢?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情況呢?你是因為什么事而激動都睡不著呢?”在完成這些問題的回答之后,再次回歸文本,要求學生充滿感情的完成文本朗讀。最后就是寫字任務。這種層次分明的板塊教學模式,能夠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顯著提升。
對于低段的閱讀教學而言,結合板塊式的教學模式,可以帶領學生多次進出文本,真正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而且可以通過自主朗讀進行呈現,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授予學生相應的知識,還有助于發展其語文素養。
總之,統編版語文教材所帶來的不僅是對教學理念的改革,也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一定的挑戰,當然也會帶來相應的啟示,作為一線教師,不僅要繼承優良的教學傳統,還應當尊重時代發展和現實需求,這樣才能夠更充分的利用新教材的典型優勢,才能夠真正實現守正和創新,才能夠真正展現“語文味”。
參考文獻
[1]溫儒敏.培養讀書興趣是語文教學的“牛鼻子”—從“呂叔湘之問”說起[J].課程·教材·教法,2016(06)
[2]錢夢龍.教師的價值[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