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昕淼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開始向學生傾斜,意識到了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性,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中轉變了教學方向,開始圍繞學生的綜合培養展開教學,其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了各科教師教學的重點,引發了教師的深思。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
在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是使學生逐步形成屬于自身的語文能力、審美情操、情懷品格的必備素養,也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高效學習的重要保證,對于高中階段學生來講十分重要。而教師基于核心素養對學生來展開教學,便需要結合核心素養的內在含義以及學生的學習心理來制定教學策略,從而使學生能夠善于并樂于接受,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形成和發育。下文,筆者便就教學策略的開展來進行一番探究。
一、角色扮演教學,熟悉理解內容
角色扮演法,即讓學生扮演文言文中的關鍵人物,通過對話和肢體表達等方式去還原當時的歷史,可以大大提升課堂趣味性,達到讓學生專心投入到文章中去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利用了學生喜歡主動參與,腦洞大等優點,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進入情景,再現當時的歷史,從而設身處地地去體驗理解所學內容。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促使學生有效地掌握教學內容。
例如,在教學《鴻門宴》內容時,筆者讓學生選擇各自喜歡的人物,然后進行分組表演。在演到“項羽”質問“劉邦”時,學生的語速加快,氣氛十分緊張。而當演到“項莊”刺“劉邦”時,兩位學生的過度表演讓全班捧腹大笑。又比如,在教授《廉頗藺相如列傳》時,完璧歸趙里“廉頗”的據理力爭和不卑不亢的演繹,贏得全班學生的好評;負荊請罪中“廉頗”的直爽與率真也獲得了全班學生的認可,這看似一場場簡單的表演,實則要花費學生許多時間與精力。因為要達到這一目的,學生不僅要記住自己的臺詞,還要對文章脈絡有全面的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便完成了對文章的熟讀與理解。
二、借助探究教學,理解字詞含義
探究式教學,指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對學習內容進行思考和合作探究,從而獲取知識技能和情感體驗。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的分析字詞的特點,對文言文中的常用詞進行分類、歸納,掌握文言文詞語的特點。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的文言文基本功變得扎實,提升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
例如,在高中教材中人物傳記類的文章有很多,我們可以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對字詞進行深刻整理和分類,總結一類字詞的特點。我們在教學時要格外注意這些詞語的運用,引導學生做到“舉一反三”。此外,文言文還存在一些字詞具有多重含義和不同的用法。如《赤壁賦》一文中,“如”是一個重點詞匯,筆者在教學這一課時,針對這一個詞的學習,筆者就列出了以下四個句式:1.縱一葦之所如;2.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3.熟視之,自以為不如;4.如期完成。筆者讓學生對以上語句中的“如”進行分析,解釋這個詞的不同含義。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以后,得出了結論:第一句中的“如”是“往”的意思;第二句中的“如”是“好像”的意思;第三句中的“如”是“比得上”的意思;第四句中的“如”是“按照”的意思。如此,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就能引導學生對“不同字同類”或者“同字不同意”的字詞進行歸納、整理和分類,進而加深學生對字詞的記憶,提高學生對文言文句式的理解。
三、注重課堂滲透,奠定文化底蘊
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當中的滲透,必然要通過教師在教學課堂中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來展開。只有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提升上去之后,才能夠在高中語文課堂傳承更多的傳統文化精髓,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教師可以通過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來扎實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基礎,奠定學生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促進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蘭亭集序》內容時,筆者便利用多媒體將行書貼《蘭亭集序》放映出來,圍繞《蘭亭集序》為何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以及蘭亭集序的流傳經歷進行講解,使學生從側面了解到這篇行書帖在千古以來的地位和魅力。然后再讓學生逐字逐句的將《蘭亭集序》行書帖和課文相對照,讓學生能夠對行書帖繁體字有所認知。在這節課堂教學中,筆者并沒有就《蘭亭集序》行書的藝術性對學生進行講解,因為高中生還不具備對這篇行書貼的鑒賞能力,而是讓學生從側面了解《蘭亭集序》的文學地位,達到提升學生對《蘭亭集序》認知的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進行教學時,應依據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來制定教學策略,從而使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有效提升,推動學生良好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為學生長遠的學習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素質教育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朱明旭.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9(24):99.
[2]方和芳.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9(A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