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楊睿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越來越注重于培養全面型、復合型及創新型人才。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加以培養,從多個方面鍛煉學生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幫助學生奠定扎實的語文基礎,從而推動學生個人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
隨著時代和教育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對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激發。新課改的實施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要的一點就是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但學生與學生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有接收知識能力強的學生,就會有接收知識能力弱的學生。因此,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是不足以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的。教師必須在教學中貫徹有效性教學的理念,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而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從而使所有的學生都能走上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本文筆者就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從豐富教學形式,引發學生興趣;熟練背誦全文,理清文章脈絡;開展課外活動,提升文化滲透三個方面,探究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有效教學策略。
一、豐富教學形式,引發學生興趣
高效的課堂不應是死板、老套的,而應是活躍、豐富、有趣的。對于學生而言,只有能夠充分釋放其天性的課堂,才能夠使其感受到自身的學習主體地位,進而努力地投入到課堂中去學習。而一個高效的課堂則需要教師以豐富有趣的教學策略來展開。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學方式的單一、老套早已使學生產生了厭倦心理,而教師需要以豐富有趣的教學策略來為語文課堂增添多彩元素,使課堂圍繞學生展開,彰顯學生課堂學習主體的地位。
例如,在教學《荊軻刺秦王》內容時,筆者便從文中挑選出“易水送別”和“秦王繞柱”這兩個片段來讓學生表演。這樣學生便能夠以一種表演的形式來將課文內容場景再現,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得學生能夠通過表演來對文中人物形象產生更深刻的了解,并推動學生對于文章中心思想的了解。對于學生而言,相比于傳統、死板的課堂授課模式,其當然更喜歡這種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課堂教學。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隨著積極性的提升而得以提升。
二、熟練背誦全文,理清文章脈絡
熟練背誦法,即我們平常所理解的背誦,很普通但有時頗為有效的辦法。很多學生不喜歡背誦,因為這是一個枯燥無味的過程。當然,作為教師的我們提倡的是學生在理解的情況下進行背誦,而不是死記硬背。高中語文的文言文中,有些文章是不利于背誦的,像《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等文章;但有些文章則不同,因為其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教育意義我們必須背誦,像《離騷》《赤壁賦》《勸學》等。對于這些需要學生背誦的文章,我們要從中找到竅門和刺激點,讓學生主動去背誦,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例如,在教學《赤壁賦》內容時,筆者個人會背誦其中一段:“于是飲酒樂甚泣孤舟之嫠婦?!币驗檫@一段容易上口,所以背誦時語速極快,語速快起來之后背誦也顯得更有氣勢和韻味,于是在還沒有要求時便有學生開始自覺地嘗試背誦。又如,在教學《勸學》這一課時,因文章中名言甚多,筆者首先將這些名言集中整理出來讓學生進行背誦。在背誦文章中的名言時學生會潛移默化地被感染,背誦完時這篇文章的篇幅也已過大半了。這些背誦在開始時會有些困難,但是當有學生成功之后,便會激發起更多學生的好勝心。而在熟練地背誦完后,小小的成就感在心中已經萌芽,他們便會自覺地將整篇文章進行背誦。
三、開展課外活動,提升文化滲透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過分地局限于課堂之中,沒有組織豐富的課外活動,一方面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也不能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更豐富的理解。語文的學習絕不僅僅是在課堂之中,也絕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教師要勇于擔當,努力探索,開發語文課外學習的方式與途徑,為學生提供傳統文化學習的機會,使學生接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也真正地能夠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產生興趣。
例如,筆者經常會給學生組織一些古典詩文的朗誦比賽,如朗讀《弟子規》《論語》《詩經》《史記》《離騷》等作品,不僅讓發展了學生的鑒賞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文化修養。傳統節日也是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傳統節日有獨特的歷史淵源、文化情趣和道德風尚,寄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憧憬。教師可以在特定的節日組織相應的活動,比如在重陽節組織學生一起探訪老人,為他們送去關懷。此外,筆者還會組織學生去博物館和紀念館參觀和學習,同時也會組織學生投身于社會實踐。比如讓學生探訪家鄉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讓學生親近鄉土文化,增進對自己家鄉文化的了解。
總而言之,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注重開拓學生的思維,針對教學中啟發性較為薄弱的環節,要及時的做出判斷與提升,并讓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進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俊.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52):41.
[2]康永和.培育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路徑探究[J].新課程(中學),2019(1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