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曉聆
摘 ?要:生物是初中一門重要的課程,是自然科學中的重要學科。我們學習生物知識是研究生命的本質,發現自然奧秘,探究生命規律的過程。因此,本文以初中生物為載體,結合教師的親身實踐,對探析初中生物教學中提升學生素養的教學策略的這一論題進行一番詳細的個人觀點說明與探討。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生素養;教學問題;教學策略
初中生物課堂需要不斷創新與發展,優質的生物課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科意識,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過程中的樂趣,培養邏輯思維。因此,教師應該通過設計多媒體教學課堂、設計小組式討論課堂以及設計實驗探究化課堂等形式,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關于當代初中生生物學習出現的問題現狀分析:
生物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對于理科偏弱的學生而言,在學習生物知識的概念時會有一定的畏懼感,學生會對知識喪失興趣。究其原因,這可能是學生在兒童時代接觸科學知識較少的緣故。知識應該是滲透式教學,應該是潛移默化的。如果學生在小學階段對于理科知識了解較少,這樣學生的知識面就會比較狹窄,缺乏一定的邏輯思維。所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是指有一定生物知識積累的學生而言,他們在學習知識時會越學越容易,而對于生物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而言,就會帶來一定的痛苦。所以,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對于生物學科的興趣,提升學生對于生物學習的信心。
二、提升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素養的教學策略
(一)設計多媒體教學課堂,展示相關動植物圖片,擴展學生視野
初中生物的教學是一門注重學生思維邏輯的學科教學。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筆者認為,老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視頻,例如《走進科學》《探索發現》《百科探秘》等節目,同時為學生播放并講解一些關于生命科學的小故事,還可以為學生講解科學家的故事并以此作為課堂導入,引起學生對科技創新的興趣。總之,采用視覺與聽覺等多角度沖擊激發學生對科技創新的興趣,運用多媒體為學生講解疑難知識點,建立完整的系統知識體系。
(二)設計小組式討論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科思維,增強知識理解
合作化的教學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因為學生在小組合作時,每一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大家取長補短,共同將教師留下的任務以更高的效率完成。生物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討論時,應保證每一個人的職責都不同,發揮學生各自的優點。在一個小組內,學生要自主選拔出小組組長、副組長、交流員、資料收集員、記錄員、發言人等不同的職責,每一名學生認真落實好自己的工作。資料收集員會提升整理好自己收集的資料,交流員負責收集大家的意見并提出問題,當出現問題時要及時解決。出現疑難時,首先在小組內進行自己解決,組長負責整體工作的整合,翻記錄員負責認真記錄,發言人代表小組進行發言。這樣,通過學生之間的自主合作學習生物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講解《飼養和觀察蚯蚓》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就開展了小組討論課堂。筆者在安排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實驗的同時,還應該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到戶外去觀察大自然中真實的蚯蚓是什么樣的,是怎樣爬行的,生活習性是什么樣的等,并且由組內的記錄員將觀察的細節記錄下來,所有成員一起進行總結和分析。小組式討論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科思維,激發學習熱情。
(三)設計實驗探究化課堂,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發揚學生主體意識
實驗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實驗才能讓學生真正將知識轉化為現實,通過實驗的操作來明白生物學的各項原理,對大自然產生敬畏之情。具體來講,教師要在生物課實驗課堂完成以下三個步驟,首先是設計教學情境,良好的實驗情境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其中,多選擇學生生活中出現的生物知識;其次要設計實驗內容,明確實驗目的。有步驟的進行實驗;第三,教師要拓展實驗教學,在實驗做完后不忘講解與課本內容相關的延伸性生物常識,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
例如,在講解“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作用”這一最簡單的知識時,筆者就開展了實驗探究的小課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一個實驗情境,教師為學生準備幾塊饅頭,讓學生將饅頭分為幾部分進行分別的對照實驗。與此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拿一塊饅頭咀嚼,更加直觀地感受饅頭在口腔內的變化。這樣取材與生活的趣味小實驗增強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營造了初中生物課堂輕松愉悅的氛圍。
綜上所述,作為初中生物教師,我們應該提升自身的素養,學習多方面的知識,了解與生物學科有關的農林、醫藥、環保多方面的知識,在知識教學中滲透生態環保的德育教學理念,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尊重生命,熱愛生活,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更好地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判斷,提升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趙靜.多元化視角下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8(4):63-63.
[2]頡頏.多元化視角下的生物教學模式改革——評《生物教學改革的多視角探究》[J].新聞戰線,2017(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