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封建生產關系的變化,宋朝政府對商業的態度和政策等,都是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的。宋代以采煤業為代表的采礦業工種的分化證明其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農業手工業中的絲織業獲得了大發展,質量和產量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糧食加工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坊市制度的撤銷和城與郭界限的消失,以及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宋代商業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區域市場和完整的行業結構。城市的規模因此發展起來,人口激增,城市人口的密集度遠超以前。宋代有著完善明確的商稅征收制度,名目繁多,征收苛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商人的利益。
關鍵詞:宋朝;商品經濟;城市經濟;手工業;商稅
中圖分類號:F7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0)15-0099-03
我們若將封建經濟(一般指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視為一個整體進行分析,宋代經濟便是這個整體發展的一個高峰階段。作為封建經濟發展三大高峰中的第二二個,宋代的經濟比之另外兩個高峰(兩漢與明清),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盡管宋代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但商品經濟依然有著蓬勃的發展,甚至有學者認為,宋朝時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個說法的準確性與否,歷史學界有著足夠的討論,這里不再贅述。本文擬探究在宋代的社會背景下,其商品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
宋代的封建生產關系發生變化導致的商品經濟發展,和前朝的土地私有制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唐朝經歷安史之亂后國力衰弱,中央政權的權威遭到挑戰,均田制被破壞,豪門大族所擁有的土地數量急劇增加,其采取的剝削方式是租佃制度,即土地所有者招攬農民勞動,農民繳納一定數量的地租,沒有從屬和蔭庇關系,人身依附關系被削弱,這樣就為商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到了宋代,不僅是土地關系,手工業生產的強制招募也逐漸轉變為雇傭關系,這種新型的社會關系促進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除此之外,宋朝政府對商業的態度和政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都是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的。在這些條件的共同加持下,使得宋代經濟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態勢。
一、宋代手工業生產及其產業關系
宋代手工業的種類繁多,如農業手工業(紡織及糧食加工等)、造船業、建筑業和器具加工一類的特殊手工業,它們不僅在種類上超越前朝,在生產規模和產量上同樣遠超前代。各行各業在工藝技巧等方面的創新如同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這些在宋代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推進作用。
(一)宋代采礦業的發展
宋代采礦業的發展比起前朝,可謂進步神速,分化的工種也越來越多,如采煤業冶鐵業和冶銅制造等。但由于其種類繁多,這里僅以煤炭相關的采煤業進行行舉例說明。
由于地理因素,宋代煤礦開采的重心主要是北方地區,就算將目光放到近現代,我國煤炭資源依然是北方多于南方。“契丹全境之中,有一種黑石,采自山中,如山脈絡,燃燒與薪無異。”叫這段記載說的便是當時的煤炭,而關于它的分布,具體來說,煤炭資源分布較多的地區有河東路與河北路。“(河東)地寒民貧,仰石炭為生”叫,這也說明了在煤炭產量較多的情況下,可能將之轉化為商品,較為典型的也是上述兩地。
在宋代政府對煤炭交易要征收商品稅,這樣對于煤炭交易普遍的地區就有諸多不利。為了給予這些地區便利,促進煤炭開采行業的發展,有官員主張免除煤炭的稅收:“并州民鬻石炭者每馱抽10斤,己西詔除之”日,這表明朝廷對這些提議還是有所采納的。自此之后,煤炭交易的廣度有所提升,不僅供應本地,還有為數不少的煤炭賣與外地,北方地區也得以更加廣泛地使用煤炭。
至于這些煤炭的用處,一般有如下幾種可能:作為生活燃料或應用于其他手工業。在普通民眾的家庭,煤炭.是替代術柴作為燃料使用的,這樣的情況在煤炭產區尤為明顯,除此之外,作為首都的東京汴梁,使用石炭作為燃料的情況也很普遍,這和政府運送煤炭貯藏于京都的措施有很大關系。這種措施在嚴寒天氣缺乏木柴的情況下曾起到過很大作用,據記載,宋哲宗的時候有過極端寒冷的天氣,政府便將儲存的煤炭賣與民眾。
除生活所需,煤炭在在其他手工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鑄造業、冶鐵業等,《宋史》等文獻記載表明,煤炭在這些手工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逐漸有取代木柴木炭使用的趨勢。
(二)宋代農業手工業的形式及發展
在古代中國,農業生產的產物一般為糧食,但為了自給自足,同時滿足衣食住行的需求,紡織亦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環節。筆者就從紡織和糧食生產的效率提高后發展而出的紡織手工業和糧食加工業入手,敘述宋代農業手工業的概況。
在宋朝以前,較為普遍的紡織業原材料以絲和麻為主,,但是到了宋代的時候,棉花的生產與紡織技術得到了進步,其傳播范圍從海南地區逐漸擴大到了兩廣之地,甚至有延伸到江南西路等地區的趨勢。棉紡織業的進步與發展,豐富了宋代紡織手工業的內容。
除了出現新的行業,在之前的基礎上,麻紡織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宋初,麻紡織業的工藝有所發展,出現了如麻脫膠之類的新工藝,使得麻紡織的成品質量得到提升。當時地方官員也采取了一些鼓勵麻紡織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如陳堯叟任廣南西路轉運使的時候,提高了麻紡織品的購買價格,還鼓勵民眾種植原料,“勸民廣殖麻苧,以錢鹽折變收之”用,有力地推動了麻紡織業的生產規模和交易。不僅僅是廣南西路,在四川地區的各州各路,麻紡織業同樣在飛速發展,與廣南西路相似,成都府曾經也有過地方官員在政策上的支持,整體上促進了宋代紡織業的發展。
然而實際上,比起麻紡織業,在宋代紡織業中居重要地位的當數絲織業生產。根據《文獻通考》的記載,在宋朝時期征收賦稅的布帛類之下分有十種,而其中有八成是絲織品,這足以體現絲織業在宋朝的繁榮盛況。
當時絲織業發達的地區,主要有河北、成都、京東兩浙和江東江西等路。這幾個地區不僅絲織業商品化程度較高,產品質量上佳,產量遠超其余地區,還都有著本地區特有的代表性絲織物,在全國各地極受歡迎,而這些地區絲織業方面的稅收,也是全國稅收的大頭之一。
總的來說,宋代生產出來的絲織品數量和前朝相比,是相當可觀的。以唐代的數據為例,唐朝之時調絹的收入在國家稅收中居重要地位,唐玄宗時期的年人達到七百四十多萬匹,這已經是最高的了。而在宋代仁宗年間,帛絹收人便已達到八百七十多萬匹;到了宋哲宗初年(公元1086年左右),紬絹收人達兩千四百多萬匹,是唐朝最高收入的三倍多。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宋代絲織業的發展是如何迅猛。
宋朝絲織業的發展,還體現在質量的提升上。在絲織業產量大戶的地區,大都有著本地區的獨有的產品。像成都府路的蜀錦,自漢朝起就是聞名天下的產品,發展到宋朝,基于大大發展的工藝技術,在品質色澤和產量方面都有所進步,即便是宋代絲織業高度發達,蜀地的絲織物在全國都是排名一流的產品。與蜀錦并列的絲織產品,是京東路所產的“東絹”,其優良的質量品相,都是它流行于富貴官宦之家的原因。
比起紡織業來說,糧食加工業或許不及紡織業那么突出,然而它伴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出現是必然的。簡單來說,將無法食用的作物制作成可以食用的食品,就是糧食加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糧食加工沒能形成一個手工業種類,是因為在豪門貴族的私人莊園里,都擁有加工糧食的例如磨盤一類的器具,普通人家則以人力加工自己收獲的作物,滿足自身所需。然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不直接參與農業生產的人數增多,對糧食加工的需求增大,于是糧食加工業便發展起來,至少到宋朝,糧食加工業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
傳統的糧食加工器具,主要有磨、碓和碾等,它們出現的時間比糧食加工業產生的時間早了許多,但是這些物品被專門制造出來、成為手工業的一種,則是在人身依附關系松弛,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糧食加工業的發達。
糧食加工業的勞動者或組織被稱作磨戶碓戶,這些加工者分布于全國各地,城市的分布密度相對要大。洪邁的《夷堅支志》記載,一個叫許大郎的人,世代以鬻面為生計,但是只能夠自給自足。到他這一代,擅長經營之道,增加了三處磨坊,買了三四十頭驢,往外賣麥子。從這個記載中可以看出,糧食加工業是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脫胎而出的,并且在擴大生產的前提下,甚至產生了雇傭關系,畢竟三處磨坊的規模,僅憑許家是難以兼顧的。
不僅在城鎮,農村也存在著這種生產關系。“罄家所有,買磨、驢七八頭,麥數十斛,每得面,自騎驢人城鬻之,至晚負錢歸,率數日一出。”5這個材料指出,在村落不僅存在磨坊一類的糧食加工業,甚至有提及將糧食加工后運送到城市進行交易。從中可推斷出,一些專門進行買賣糧食的商戶,亦可能進行糧食加工,這種商業方式的存在使得糧食加工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因為碓的使用往往是運用水力,因此碓戶的分布地區主要為南方。碓戶加工的糧食一般是稻子,他們從替人進行稻米加.工中收取費用,經營方式與磨戶大致相同,同樣為糧食加工業的一個環節。
二、宋代商業和城市經濟的發展
(一)商業和城鎮經濟的發展
在宋代,商業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與生產力進步手工業和農業發展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除此之外,商業同樣受到市場的影響。一個較大的市場絕不是單獨的城鎮能夠形成的,而是指由多個城鎮聚集起來的區域市場。按照地域區分,宋代形成的市場有:北方市場(以首都汴梁為中心)、東南市場(以東南六路為主)、川蜀市場(以成都地區為主)和西北市場。這些市場的分布和形成體現了城鎮經濟對商業的重要性,也是城鎮經濟發展的體現。
具體情況可以首先從城市說起。宋代城市中對商業的束縛已經減輕了許多,在宋神宗年間,以往將商業區和其他地區劃分出來的坊市制度已經消失。在宋朝的著作《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街道上開設了許多店鋪,甚至于因為店鋪越開越大,導致占了大道,以至于到宋徽宗時,向這些店鋪征收錢財,名日“侵街房廊錢”。
在坊市制度被打破的同時,城與郭之間的限制也逐漸消失。原本在城外為了交易,存在“草市”這一固定的交易場所,而隨著商業的發展,草市中也開始出現店鋪,宋朝政府對此采取默許的態度,使得一些草市附近的城鎮慢慢發展壯大,成為新的商業城市。在南宋時期,鄂州曾是防守的重要地段,沒有形成較大規模的城市建筑,后因商業的發展,城外開了新的市場,該城的規模隨著時間的推移擴展起來。陸游對此寫過:“市區雄富,列肆繁錯,城外南市亦數里,雖錢塘建康不能過,隱然一大都會也。”城郭限制被打破所造成的影響,體現于城市商業的急速發展之上。不僅是大一些的城市,小到鄉村市鎮同樣存在著這些草市,區別只在于規模的大小。
這兩種限制消失以后,城市的規模發展起來,人口激增,城市人口的密集度遠超以前。以宋代都城為例,北宋的汴梁,人口甚至達到了百萬之數;南宋時期的都城臨安,也因為商業發達,商人云集而達到了百萬人口。首都之外,一些有名的大城市如成都揚州等地,也有著上萬甚至十萬以上的人口。
商業的發展,除了城鎮經濟的擴大外,還有個重要的體現,就是行業的增加。除了傳統的作坊和商業行鋪的增多,較為特殊的服務型行業的發展更令人注意。服務型行業在古代經濟中的地位,是比較獨特的,一般以飲食業為主,除此之外,諸如茶坊、瓦子、浴堂等的數量不在少數。這些服務型的店鋪不光存在于大都市之內,普通的城市中亦有分布。宋代的城市有著完整的行業結構,顯示出商業在城市經濟中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
(二)宋代商稅政策
在宋朝的手工業及農業的不斷進步之下,商品的種類日趨增加,并在全國市場上流通。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商業稅收在國家財政中的比例進一步擴大,宋朝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商稅征收制度從而保證商業的繼續發展,以及不動搖農業在國家經濟的主導地位。
在北宋初年,政府采用了較輕的稅收政策。宋太祖年間,制定了《商稅則例》,以法令的方式昭告天下,在保證了國家對商業的稅收前提下,又維護到了商人們的正當利益,有利于商業的穩定健康發展。《商稅則例》規定,
每一層行政單位,上至州縣下到市鎮,都要設置官員監督征稅,偷稅漏稅不繳納的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商稅則列》是我國賦稅制度的發展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法令,它打破了各地稅收不統一的狀況,促進了各地的商品流通,商品經濟有了飛速的進步,對當時的宋代經濟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宋朝商稅的具體形式有住稅和過稅。住稅是對開店售貨的商人征收的稅,過稅是指對行商所征的稅,此外,戶的手工從業者及農戶私人生產所得、加入市場交易的產品也要征收住稅。這兩種稅收是傳統的商稅形式,兩者的總和為百分之五(住稅占百分之三,過稅占百分之二),這個數據是體現宋朝稅率大小的依據。雖然稅率是已有規定的,然而實際執行起來,過稅征收往往要比住稅更高,因為過稅征收的對象不似住稅那樣固定在一個地區,是要在各地流動的,而不同地區的稅務征收有所區別,每經過一個稅務點就要繳納一次稅,是以累積起來的要繳納的稅務往往不止百分之五,有時可以高達百分之二三十,這也是宋朝商稅征收的情況之一。
除去住稅與過稅,宋朝還存在其他的稅種,例如翻稅、抽稅等,名目繁多的稅種足以體現宋代商稅征收的苛則。在商品經濟持續發展的大趨勢下,這些措施必然會損害商業的發展與進步。但不可否認的是,完善明確的商稅征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商人們的利益,反映出宋朝時期商業的發達,不應該片面地看待。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盡管宋朝的綜合國力在我國歷朝歷代中并不算突出,但其社會經濟發展的繁榮卻是我國封建經濟史上的一個巔峰,這是非常特殊的存在。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宋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城鎮的進步、商品經濟規模的擴大及宋朝政府和領導者對經濟方面采取的措施息息相關。
參考文獻:
[1](意)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記[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9.
[2](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南宋)李心傳.朝野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南宋)洪邁.夷堅乙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1.
[6](宋、元)馬端臨.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作者簡介:黃曄(1996-),女,漢族,江西新余人,單位為重慶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專門史。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