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
摘要:隨著全國高校擴招,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國家幫扶下,順利進入大學。校內懸殊的經濟差距,給貧困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基于“扶志”為宗旨的高校貧困生自信自強團體輔導訓練,幫助貧困生學會樹立信心,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貧困生;自信;自強;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D4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266-01
一、活動目標
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體現在自信心不足,投射到心理功能上即反映出情緒、認知和行為的問題。本活動運用積極心理治療和認知行為療法的心理輔導技術,幫助貧困生培養積極行為認知。
二、活動過程
(一)團體暖身階段——相識接龍
1.活動規則
全體成員圍成一向心圈,每位成員用一句話介紹自己。介紹內容包括:姓名、最能代表自己的動物、自己優點。
2.活動體驗
教師:通過這次特殊的自我介紹,同學們對自己的認識有什么新的變化?
學生:老師要求我們用一種動物來代表自己,形式新穎有趣;引導我們反思自己的性格特征,發現自身優點。
(二)團體轉換階段
1.觀看視頻
尼克·胡哲天生患有“短肢畸胎癥”,幼年時受到一位殘疾人士的鼓舞,從17歲起,尼克進行了數千場的演講,用自己的故事激勵人們勇于戰勝困境。
教師:通過尼克的故事,你有什么啟發?
學生:相比較于尼克,我們擁有健全的身體。在遇到困境時,沒有理由輕言放棄,應該學會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困難。
2.我的成長之樹。
老師:每一位同學手中的紙上有一棵樹,從底部的樹枝到頂部的樹冠代表著我們的成長經歷。請同學們在樹的左半部分,列出美好的經歷。右半部分,列出不愉快的經歷及當時的感受。(學生創作)
老師:請同學們彼此交換手中的成長之樹,運用剛才學到的積極認知的方法,為同伴不愉快經歷添加“正念枝葉”,將消極的感受轉化為積極的認知態度。(學生創作)
老師:每位同學收到同伴增加“能量”之后的成長之樹后,有什么感受?
學生:運用積極的認知態度,再次回憶曾經困境,我覺得并沒有這么難過了。
3.設計意圖
通過勵志視頻,傳遞自信自強的生活態度。成長之樹的繪制和轉化的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用積極的認知方式看待困境。
(三)團體工作階段
1.我的壓力圈。
老師:習作紙上有許多不同的圓圈,代表大小不等的壓力。分析你目前面對的壓力,填在相應的圈內,并思考面對壓力時,自己的感受如何?
學生:學習適應不良、人際交往等問題帶來的成長過程的壓力,會使我煩惱,感到迷茫。
2.頭腦風暴。
老師:剛才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壓力以及面對壓力時的感受,接下來請同學開動腦筋,想出盡可能多的緩解壓力的方法。
學生:學會用運動、聽音樂、寫作、傾訴等方式緩解壓力;提高自我肯定,增強成就感和自信心;建立情感支持關系,如父母、朋友、老師等。
3.設計意圖
通過分析壓力、幫助同學們學會正視自己的壓力。頭腦風暴使學生迅速地掌握并找到緩解壓力的方法,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
(四)團體結束階段
老師:每人一張彩色信紙,信紙正反兩面的開頭寫上自己的昵稱—一“致現在的xx”、致未來的xx”。 (學生創作)
老師:同學們在給自己寫信的過程中,有什么感受呢?
學生:通過前期的活動,學會勇敢面對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對于未來有了新的目標和方向,充滿了信心。
老師:在彼此的鼓勵下,同學們勇敢的正視自己,邁出自信自強的第一步。希望大家帶著自信和調節心理壓力的方法,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實現自己的理想!
三、活動反思
高校貧困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個別輔導的普及面窄,傳統的思想教育深度不夠,難以觸及學生的內心。活動采用團體輔導的方式,幫助學生發掘自身閃光點,建立自信心,學會運用積極的態度和行為方式解決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以向陽之心,擁抱青春。
參考文獻:
[1]成孟麗等.地方高校大學生自卑心理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培訓,2016 (12).
[2]丁靜林等.認知行為療法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運用的思考[J].高教學刊,201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