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曹靜靜


【摘 要】 目的:分析臨床專業人體解剖教學過程中應用新媒體教學模式教學效果。方法:將我院107名臨床專業人體解剖學教學學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53名采用傳統授課法教學,觀察組54名應用新媒體教學,對比教學后對解剖結構的理解程度及掌握程度、學習效率、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結果:教學后,觀察組標本辨認速度、準確率、學習效率、學習積極性、對解剖結構的掌握程度及理解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新媒體教學能夠有效提升臨床專業人體解剖教學學員對解剖結構理解掌握程度,調節學員學習積極性及學習效率,學習效果提升明顯。
【關鍵詞】新媒體;人體解剖學;學習效率;學習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R47-4 【文獻標識碼】B ?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001-01
人體解剖學是臨床專業學員的基礎理論之一,其內知識點繁雜,傳統書本式教學方式不能夠提升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低下[1]。近年來隨著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取得較佳的成績。新媒體是一種相較于電視、廣播、戶外、報刊四大傳統意義媒體外的第五媒體,是一種在新技術支撐下展現的媒體形態,常見的有網絡、數字電影、數字雜志、移動電視、手機短信、觸摸媒體等,其能夠通過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經無線通信網、互聯網、衛星渠道、寬帶局域網等形式,通過數字電視機、手機、電腦等終端設備為用戶提供服務、信息等傳播形態[2]。由于其形勢較為新穎,應用于教學過程中更易引起學員興趣,激發學員好奇心,更利于教學進行[3]。該研究旨在觀察新媒體教學模式應用臨床專業人體解剖教學學員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級我校臨床專業學員107名學員進行研究,納入標準:入選學員均為臨床專業,預接受人體解剖學教學,納入學員認知功能正常,能夠熟練操作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學員自愿參與研究,該研究經我校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既往精神病史學員,中途脫落學員,以往通過其他途徑接受過人體解剖學知識灌輸學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學員53名,男33名,女20名;年齡17-19(17.99±1.03)歲。觀察組學員54名,男35名,女19名;年齡17-19(18.02±1.05)歲。兩組學員性別、年齡基線資料對比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予傳統授課法教學,由教師依據教學提綱,結合掛圖、人體模型等方式對學員進行課本式授課,課堂上適時提問活躍課堂氣氛,課后留置作業并于下次開課后檢查;觀察組應用新媒體教學法進行教學,建設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平臺包含二維碼標本平臺、解剖標本平臺及微信公眾號平臺,(1)二維碼標本平臺:選取實物標本,將實物進行多角度拍照,應用圖像處理軟件為結構標注序號并進行分組搭配,標注名稱進行說明,由網絡技術人員設計二維碼與文件對應標注,實現標本-二維碼-網址相互對應;(2)解剖標本平臺:建立解剖平臺,內設標本目錄,通過結構名稱標注等鏈接點擊進入觀察實物標本,增加模糊搜索界面,更利于初學者搜索到需要的實物標本;(3)微信公眾號平臺:建立微信公眾號平臺,將教學進度、教學資料、章節重點難點、近期解剖前沿資料課程考核及評價發布于平臺上,同時在微信平臺內創建二維碼鏈接,使學員在微信平臺內即可直接進入到二維碼標本平臺觀察實物。均進行為期一學期教學,學期末對比教學效果。
1.3觀察指標
(1)學習效率:采用學習效率自測評分量表評價,其內包含一節課內注意力是否只能集中20-25min、是否經常拖延時間、是否存在表里不一行為等10項內容,每項采用1-10分進行評價,總分100分,分數越高學習效率越高;(2)學習積極性:采用學習意愿量表評分評價,其內包含喜歡學習新事物、喜歡夠相融合不同創意、通過額外途徑了解新事物等6項內容,每項采用1-5分評價,總分30分,分數越高學習積極性越高;(3)解剖結構理解程度及掌握程度:采用我校自制的調查問卷由學員自行評價,其中解剖結構理解程度及解剖結構掌握程度均為10分制,總分20分,分數越高對解剖結構理解、掌握程度越高;(4)學習效果:于期末考試時,選取神經系統、顱骨兩部分由學員進行標本辨別,依據標本的辨認速度及準確率判定,每項各10分,總分20分,分數越高學習效果越好。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x±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n(%)]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教學前后學習效率及學習積極性變化
與教學前相比,教學后學習積極性評分及學習效率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解剖結構理解程度及掌握程度
教學后,觀察組學員對解剖結構的掌握程度及理解程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學員(P<0.05),見表2。
2.3比較兩組學員學習效果
觀察組學員的標本辨認速度評分及辨認準確率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學員(P<0.05),詳情見表3。
3 討論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但是其內知識點較多,學員在學習過程中掌握較慢,加之傳統教學模式較為枯燥,不能夠提起學員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不夠理想[4]。新媒體又稱為數字化新媒體,是一種以數字信息技術作為基礎的創新形態媒體,其主要特點為互動傳播,其對所有人均能夠進行傳播,因此適用于各行各業,新媒體的即時性及交互性較強,同時具有共享性及海量性特性,既能夠個性化應用又能夠社群化應用,應用范圍較為廣泛[5]。
該研究內,將新媒體模式應用于臨床專業人體解剖教學學員中顯示,觀察組學員學習效率評分及學習積極性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學員,表明新媒體模式教學法能夠更為有效的提升臨床專業人體解剖教學學員學習積極性及學習效率。同時,通過將最新的關于解剖知識視頻、圖片、文章等知識傳輸于平臺上,既能夠使學員接觸到當前最新的知識及技術,同時又避免了學員通過其他途徑接觸一些未經證實的虛假信息,新媒體的應用通過改變信息流動結構,經平臺、公眾號等新興載體,應用聚合功能結合數據挖掘及智能推送,構建雙向即時信息通道,更為有效地促進學員與教師的溝通,學員能夠即時獲取知識,接受精準推送,進而提升學習效率。
本次研究表明,教學后,觀察組學員對標本辨認速度評分及辨認準確率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學員,表明新媒體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員對解剖知識的掌握情況,提高學習效果。分析認為,學員通過新媒體教學方式接觸解剖結構,能夠通過各個視角觀察解剖結構,且附帶詳細的說明,而以往的實物標本在多次教學及觸摸中其解剖特征多以不太明顯,辨認性不強,圖片虛擬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員對于解剖結構的辨認準確度及辨認速度;傳統教學中,學員對于解剖知識的學習主要依附課堂為主,其學習時間較為短,課后雖然能夠自行學習,但由于不具備實物標本、掛圖等模型器物,學習效果并不理想,而新媒體教學的應用能夠使學員實時接觸解剖結構,在任何地點均能夠自行學習,有效拓展學員的學習時間及空間,更利于學員對于解剖結構的掌握程度及理解程度[6]。
綜上,新媒體教學應用于人體解剖教學學員中教學效果顯著,有效提升學員學習積極性及學習效率,提升學員對于解剖結構的理解掌握程度,提高學習
效果。
參考文獻
[1] 歐陽惠嫻,黃明福,李春艷,等.新媒體輔助教學模式在手術室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16):120-121.
[2] 邵水金,張黎聲,于波,等.人體解剖學核心價值觀的培養與踐行[J].解剖學雜志,2019,42(6):607-609.
[3] 黃銳,龔鑫,趙健.提升醫學院校解剖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的思考[J].醫學新知雜志,2019,29(2):225-226.
[4] 宋慧芳,張忠,張衛國,等.新媒體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解剖學雜志,2019,42(6):627-628.
[5] 王旭,董君楓,黃松,等.基于新媒體技術的醫學院校PBL教學模式與教室建設探究[J].
中國醫學裝備,2019,16(5):113-116.
[6] 劉成龍,韋芳,殷唯杰.新媒體輔助教學在診斷學心電圖見習教學中的效果評價[J].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9,8(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