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克鵬 高秀蓮
【摘 要】目的:對血清與抗凝血漿標本在臨床檢驗分析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比較。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期間98例健康體檢者的血清與肝素抗凝血漿標本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兩組標本在臨床檢驗分析中的應用效果。結果:血清標本Ca2+、TP、ALT、AST結果明顯高于肝素抗凝血漿標本;Glu、TBili結果明顯低于肝素抗凝血漿標本,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標本在TBIL、LDL-C、HDL-C這3項指標經比較無顯著差異性(P>0.05)。結論:在常見的9項臨床檢驗中,血清與抗凝血漿標本存在較大差異,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標本類型。
【關鍵詞】血清;抗凝血漿;臨床檢驗;比較
【中圖分類號】R726【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057-01
常規臨床檢驗分析中多采用血清作為檢驗標本,但血清標本存在分離時間長、纖維蛋白易在采樣針內凝聚等問題,對檢驗效率造成了一定影響[1]。與血清檢驗相比,肝素抗凝血漿標本分離時間更短,檢驗效率更高。因此,本次研究中選取我院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期間98例健康體檢者的血清與肝素抗凝血漿標本作為研究對象,對血清與抗凝血漿標本在臨床檢驗分析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與比較,現將研究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將2019年5月至2019年10月期間在我院體檢的98例健康體檢者的血清與肝素抗凝血漿標本作為研究對象,排除慢性疾病及精神障礙者。其中女43例,男55例;年齡在20-45歲之間,平均年齡(33.54±1.43)歲。年齡、性別對于本次研究不具有差異性(P>0.05)。
1.2方法
(1)按照采血標準于清晨對98例健康體檢者進行空腹靜脈采血,血清標本使用黃頭真空采血管,肝素抗凝血漿標本使用綠頭真空采血管(管內含有肝素鈉抗凝劑),每管各采集血液2mL。(2)將收集到的血清標本載室溫條件下靜置25min后,以3000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離心時間為10min,收集上清液。(3)肝素抗凝血漿標本無需靜置,與肝素鈉充分混合后直接以3000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離心時間為10min,收集上清液。(4)采用日立76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Ca2+、TP、ALT、AST、Glu、TBili、TBIL、LDL-C、HDL-C9項指標進行分析與檢驗,對比血清與肝素抗凝血漿標本的臨床檢驗結果。(5)所有標本需重復檢測3次,并于采集后2h內檢驗完畢,檢驗結果取3次平均值。
1.3統計學分析
選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檢驗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計數資料實施t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實施χ2檢驗,以(n%)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血液標本Ca2+、TP、ALT、AST檢驗結果對比
血清標本Ca2+(2.85±0.19mmol/L)、TP(72.65±11.39g/L)、ALT(29.84±3.96U/L)、AST(28.37±1.52U/L)結果,均明顯高于肝素抗凝血漿標本Ca2+(2.34±0.05mmol/L)、TP(61.65±8.47g/L)、ALT(22.81±2.26U/L)、AST(23.45±1.29U/L),數據差異顯著(X21=25.6974、X22=7.8810、X23=15.2633、X24=24.4307;P1-4=0.0000)。
2.2兩組血液標本Glu、TBili檢驗結果對比
血清標本Glu(4.85±0.21mmol/L)、TBili(13.25±4.33mmol/L)結果,均明顯低于肝素抗凝血漿標本Glu(6.21±0.47mmol/L)、TBili(15.75±3.83mmol/L),數據差異顯著(X21=26.1534、X22=4.2811;P1-2=0.0000)。
2.3兩組血液標本TBIL、LDL-C、HDL-C檢驗結果對比
血清標本TBIL(14.85±2.37mmol/L)、LDL-C(2.25±0.11mmol/L)、HDL-C(1.27±0.07mmol/L)結果,與肝素抗凝血漿標本TBIL(14.79±2.45mmol/L)、LDL-C(2.29±0.14mmol/L)、HDL-C(1.29±0.12mmol/L)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
3 討論
血清和血漿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含有纖維蛋白原。采集血樣添加肝素等抗凝劑進行全血經抗凝處理后,即時進行離心沉淀,所獲得的不含細胞成分的液體稱之為肝素抗凝血漿;而采集后不添加抗凝劑,且需要靜置一段時間進行血液凝固,血凝塊周圍析出的淡黃色透明液體稱之為血清。在靜置過程中,血液中的纖維蛋白原具有凝血作用,逐漸轉化成為了纖維蛋白塊,因此血清樣本中不含有纖維蛋白原,血漿樣本中仍含有纖維蛋白原[2]。研究結果顯示:血清標本Ca2+、TP、ALT、AST結果明顯高于肝素抗凝血漿標本;Glu、TBili結果明顯低于肝素抗凝血漿標本(P<0.05)。但調查顯示,這可能與抗凝血漿標本中添加了肝素鈉有關[3]。雖然肝素是一種對臨床檢驗影響較小的抗凝劑,但肝素仍會抑制血液內TP、ALT、AST等酶的活性,并且肝素對于Ca2+的親和力大于Na+,可與Ca2+產生反應引起Ca沉淀,從而使上述指標的檢驗結果低于血清標本。同時,在Glu、TBili的檢驗過程中,肝素鈉會增加標本整體的渾濁度,從而使終點法測定出的Glu、TBili指標偏高。
綜上所述,血清與抗凝血漿標本在臨床檢驗中差異較大,在臨床應用中應靈活進行選擇。
參考文獻
[1] 盧佩佩,宋金萍,王昌敏.不同檢測系統急診生化項目血漿和血清標本檢測結果比較[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8,39(21):2695-2698.
[2] 張素梅.血清與血漿標本在常規生化項目檢測中的比較[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7,24(06):101-102.
[3] 李懷軍.比較血清樣本、不同抗凝血漿在常規生化項目檢測中的結果差異[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9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