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清
【摘 要】目的:針對臨床脾胃病采用中醫辨證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診斷為脾胃病的50例患者有關資料,采取中醫辨證治療方法,分析研究臨床資料效果。結果:經中醫辨證治療后,患者癥狀改善的比較明顯,在治療過程中沒有產生嚴重并發癥,治愈后效果良好。結論:脾胃病在臨床中采取中醫辨證治療方法具有明顯效果,住院時間有效縮短,使臨床效果顯著提高,安全有效,可在臨床中不斷擴大應用范圍。
【關鍵詞】中醫治療;脾胃病;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259【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148-01
1 前言
在臨床中脾胃病是一種常見病,發病患者分布在各年齡段。中醫辨證治療觀點脾胃是發病部位,大部分患者本虛標實,與肝臟之間具有密切關系,同時采取攻補措施,標本同時進行治療。本研究收集診斷為脾胃病的50例患者有關資料,采取回顧性分析方法進行研究,現將有關情況進行總結。
2 資料與方法
2.1 患者資料
收集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間診斷為脾胃病的50例患者有關資料,其中有28例男患者,22例女患者,患者年齡在21—69歲之間,平均年齡(45.3±2.4)歲。其中有4例患者為胃食管反流,5例患者為膽石癥,21例患者為十二指腸潰瘍,7例患者為萎縮性胃炎,5例患者為慢性腹瀉,8例患者為便秘。將同時存在惡性或其它重大疾病患者予以排除,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對收集資料工作進行配合。
2.2 方法
根據脾胃病患者所屬不同類型,分別采取有針對性地治療方法。
2.2.1肝胃郁熱、肝氣犯胃型
可采用川厚樸、焦三仙、雞內金、砂仁、半夏、陳皮等中藥對癥治療肝胃郁熱型患者,在治療中實現泄熱疏肝、止痛和胃的效果。主要采用理氣舒肝和降逆和胃治療方法對癥治療肝氣犯胃型患者,應用丹參、烏藥、枳殼、沉香、萊菔子、木香、小茴香、香櫞、川芎、甘松、元胡、三棱、桃仁、郁金等中藥實現活血及理氣舒肝的治療效果。
2.2.2寒邪客胃、脾胃虛寒型
在治療中利用陳皮、黃芪、柴胡、白術、枳殼、升麻、炙甘草、紫蘇、桔梗、生姜等中藥材的止痛行氣、溫中散寒等功效對寒邪客胃型患者進行調理和對癥治療,利用生姜、麥芽、茯苓、當歸、遠志、浮小麥、五味子、炙黃芪、黨參、桂圓、紅棗、補骨脂、木香、白術、酸棗仁等中藥材的開胃健脾、益腎補肝功效對脾胃虛寒患者進行對癥治療。
2.2.3飲食停滯型
此類型脾胃病患者通常同時存在吞咽酸水、較強的飽脹感、厚膩舌苔、苦水、脈象滑等臨床癥狀表現,利用山楂、茯苓、半夏、萊菔子、枳殼、陳皮等中藥材的消食導滯功效進行治療。
2.2.4淤血阻滯型
利用重樓、丹參、三七、山藥、冰片、丹參等中藥材的止痛行氣、化瘀活血功效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
2.2.5寒熱互結、胃陰虧虛型
利用人參、黃芩、甘草、干姜、半夏、大棗、黃連等中藥材的消痞和胃、苦降辛開功效對寒熱互結型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利用麥冬、玉竹、細生地、沙參等中藥材的養陰益胃功效對胃陰虧虛型患者進行對癥治療。
2.3指標觀察
治療前后患者的體征及癥狀進行詳細記錄,對患者是否產生不良反應進行觀察。
3 結果
經中醫辨證治療后,患者癥狀改善的比較明顯,在治療過程中沒有產生嚴重并發癥和不良反應,治愈后效果良好。
4 討論
4.1脾胃病在臨床中病理機制的主要特點
在臨床中脾胃屬于一種比較常見并具有較高發病率的消化系統疾病,通常患者受到疾病的折磨、十分痛苦。人體中脾胃功能是其升降的重要樞紐,“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已有此記載,胃為陽主受納腐熟,脾為陰主水谷運化,實際上脾與胃之間具有互為表里的重要關系,脾胃功能正常協調,飲食水谷才能消化吸收,胃降則脾升,脾胃共同對水谷的輸布、消化、吸收具有主導作用。中醫觀點是脾胃發病有很多的影響因素,胃實脾虛通常也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而失調的脾胃對其它器官和臟腑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各器官功能之間實際上具有相互影響的作用。
通過對大量中醫文獻的查閱及研究后可知,腹部受涼、不節制的飲食、經常使用生冷食物、不正常的饑飽及不注意寒熱等有關因素自古以來在相關文獻中都有所記載,與脾胃疾病具有重要關系。這些因素可引發患者清氣不升、脾失健運等癥狀表現,影響脾胃正常功能,產生一些疾病癥狀表現。在病理機制上可歸納為先導是滯與濕,基本證候有虛實寒熱的表現。大部分脾胃虛證因中氣不足、虛衰脾陽等造成,在本質上大部分屬于內蘊濕熱、寒濕困脾等原因,若患者突發脾虛不運,將造成不正常的水津敷布,停聚水濕。脾主運化,肝主疏泄,郁滯肝氣造成脾胃發生問題,引發患者產生胃脘痛、脘腹脹等表現。脾與腎之間關系為先天與后天,二者之間具有相互滋養和發揮功效的重要作用。
4.2中醫辨證治療要點及應關注事項
處于中焦部位的脾胃,是升降氣體的重要樞紐。患者在治療中應對胃氣加強保護,以免受損,并避免過度抵制胃氣。針對需服用中藥時間較長的患者,應采用健脾益胃等中藥材治療。如患者產生升降失調的脾胃功能,可對患者進行補益治療。針對不平衡陰陽的患者,可采用補虛攻實、升降,利用溫寒相適方法對患者陰陽平衡進行合理調整。在年齡、性別等方面,脾胃疾病患者不存在任何差異,患者分布在各年齡段,該疾病治療存在一定難度。脾胃病與人性格及飲食習慣具有重要關系,采取辯證治療應在輕重緩急方面進行權衡,綜合考慮升降、攻補、溫清等措施對癥進行精準施治。
5 結語
總之,脾胃病在臨床中采取中醫辨證治療方法具有明顯效果,住院時間有效縮短,使臨床效果顯著提高,安全有效,可在臨床中不斷擴大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 田澤民.中醫辨證治療脾胃病的體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8.7
[2] 程道忠.脾胃病證中醫診斷及治療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8.15
[3] 劉紹能,張秋云.脾胃病寒熱錯雜證辨治體會[J],北京中醫藥,2017.5
[4] 楊萬平,王文蘭.消渴病辨證治療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7.10
[5] 王永勝,高麗娟.探討脾胃病證的中醫辨證診斷及辨證治療效果[J],內蒙古中醫藥,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