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秋
【摘 要】 MOOC結合“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是未來教學研究的趨勢所在。學生既在課堂中學習理論知識,又可以充分理解課堂知識,并且提高了學習積極性,保證教學質量。
【關鍵詞】 對分課堂;MOOC;教學模式;基礎護理學
【中圖分類號】 R47-4【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253-01
對分課堂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由普林斯頓心理學博士、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于2014 年提出的,分為三個過程:課上講授(Presentation)、學生課外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學生課上討論(Discussion)三個環節,又可簡稱為PAD 課堂[1]。MOOC(慕課)即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是一門奉行參與、公開和分散的課程,它是在信息泛濫的世界里為學習者量身定做的一門網絡課程[2]。MOOC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在線教育模式,被逐漸引入中國的大學教育中。傳統講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作為課堂上知識與技能的灌輸者,學生作為知識與技能的被動接受者,師生之間沒有良好的思想以及語言的互動。基礎護理學作為護理專業核心課程,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其考取職業資格證書中的主要內容。高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3],因此,一種合理的教學模式亟待需要。本研究設計了基于MOOC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并將其引入高職護理專業基礎護理學中。
1 教學背景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受廣大護生喜歡的主干課程。它所涵蓋的護理學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是學生學習臨床護理課程和日后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基礎,在護理專業教學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根據臨床護理工作過程將課程設置為五大知識模塊:出入院護理,生活護理,治療技術,病情觀察及急救技術,醫療文件處理,總學時156,其中理論講解66學時,實驗90學時。其中理論課程又細化為16項學習任務,32項實訓項目。學院教學環境優越,多媒體教學設備先進,同時具備先進的仿真模型、仿真模擬病房、治療室等,有利于“對分課堂”的開展。
2 基于MOOC的“對分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
2.1MOOC平臺的預備階段
基于中國大學MOOC平臺及智慧課堂APP開展教學活動,教師依據課程進度將制作好的微課、課件、教案、習題等內容推送給學生,使學生在第一時間能夠看到自己的學習任務,了解自身學習情況。智慧課堂是以增強課堂的互動性、參與性為重點貫穿課前、課中、課后的智能教學App。此App在課堂教學中的可以實現一鍵簽到、即時問答、頭腦風暴、隨堂測試、答疑討論、教學評價等,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前1周,教師根據教學計劃,提前將教學視頻、實訓視頻、課件、教案上傳中國大學MOOC 平臺,將課前測試題發布到智慧課堂App,同時向學生發布公告,學生看到公告后自主學習。在線測試習題主要是選擇題,內容主要為課程教學的相關知識點,以基礎性理論居多,用以評估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效果,進而及時找到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線上討論是老師依據學生在微視頻學習中遇到的相關問題而設置的,鼓勵學生在平臺上通過發言和討論,積極與他人開展互動。
2.2課內講授階段
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講授時間比傳統教學少了一半,因此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做引導性的、框架式的講授。教師不僅要傳授“已知”的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探索“未知”的領域,要帶著問題去學習。教師應從總體上把握教材內容體系,講授時才能提綱挈領、發揮自如。
在這一階段,教師其實就是一個策劃人、一個制片人。以“臨終關懷”為例,課前一周學生參加中國大學MOOC的線上學習,觀看本章節的教學視頻、實訓視頻、課件、教案,同時在智慧課堂App上進行課前測試。課上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課上播放臨終音樂Three Little Bird、Amazing grace,集體朗誦現代臨終關懷創始人桑德斯博士的詩歌,觀看記錄片“人間世”第二集告別系列片段,介紹臨終病房,創設臨終情境,引導學生感悟,體會。學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分析案例,提出假設,頭腦風暴,總結反思。這有助于學生更深刻的理解臨終關懷的理念。
2.3課外內化吸收階段
課堂內化包括交流與討論、答疑解惑、歸納總結三個環節。以“臨終關懷”為例,教師在中國大學MOOC上發布討論內容即臨終病人的心理反應和行為特點,同時布置學習任務,編寫“臨終關懷”小劇本,拍攝情景劇上傳到MOOC平臺。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課堂交流與討論,制作PPT分享交流學習內容;小組成員進行角色扮演,共同完成情景劇。我們看到了學生無盡的潛力,課堂上不再是教師單薄的身影,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教室里充滿了輕松、歡快的氣氛。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反饋,答疑解惑,在課堂上講解課程重難點,針對薄弱環節強化輔導。歸納總結由師生協作完成,要求所有小組的學生開展教學后總結其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并各自按教師設計的學習評估標準對其他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價。這些教學環節使他們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得以內化,有助于培養護理專業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角色扮演的方法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
2.4隔堂課內討論階段
隔堂課內討論階段包括小組討論、教師抽查、自由提問以及教師總結四個環節。隔堂討論應以學生自主掌控為主,學生組織討論、結論匯報等均優學生自主組織進行,教師在小組討論階段更多的是聆聽和觀察。由于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語言表達與組織能力各異,分組中盡量使不同性格、性別、學習能力的學生互相搭配,并適時調整分組,提高學生討論的積極性。討論應該聚焦于課前準備的問題,組長要明確討論的方向和內容,防止即興漫談,避免不著邊際。第四,在小組匯報的基礎上,教師及時總結,反饋小組成績評價結果,通過團隊績效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具體實施方法如下。首先,學生5-6人一組,時間5-10分鐘,課堂討論的主題是教師設計的作業,如“臨終病人的心理過程”。討論可以包含多種形式,如對選定內容的復述、改述、強調、評價、對比等。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巡回督促所有學生認真參與,可對個別有問題的小組給予一定的幫助,但要避免過多干涉。其次,教師抽查環節強調隨機性,可抽取2-3個小組,每組隨機抽取1名學生,分享小組討論的精華,代表小組表達觀點,或提出尚未解決的問題,請其他組的學生回答,抽查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對學生的發言要多鼓勵,切勿批評,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隨后,教師邀請全班同學自由提問,個人或小組只要有遺留問題,都可以提出來,讓教師解答,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若問題的共性不強,教師可以不予回答,待課后為該組或個人單獨講解,因為這個環節的目標是發現并透徹解決具有共性的問題。最后,教師就學生遺漏的、需要深化的問題進行言簡意賅地總結,結束整個討論過程。
3 課程評價
在這一階段,考核的要求也與傳統性教學大相徑庭。學生提交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作業答案,在開展對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成績評價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彈性評價機制進行,并重要強調學生日常學習狀態的評價。為了能夠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教師可結合中國大學MOOC的討論、考核及智慧課堂APP的在線測試。采用“微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后,可以實現教學質量的全程跟蹤,學生完成線上的測試后,教師可以及時看到學生的測試結果,增加了線上互動及課堂討論參與的分值。課堂上學習小組展示時,加入學生互評環節,對于優秀學習小組及回答問題積極的學生有1-3分的附加分。成績構成為:20%平時表現(智慧課堂的考勤及課堂互動)+50%交流討論[網絡互動及課堂討論的參與(其中20%為教師評分、10% 為學生互評分)]+30%單元測驗(中國大學MOOC及智慧課堂APP上的測試題)。線上考核滿分80 分,線下技能考核滿分20 分,總成績60分及以上為合格,90 分及以上為優秀。強調學習的過程性評價,關注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能夠根據個人的學習目標確定對課程的投入程度,并以此作為評定學生學習成果的標準之一,把優質學習應該付出的努力和時間分散到整個學期,避免學生臨時抱佛腳、考后迅速遺忘的現象[4]。
4 結語
MOOC結合“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既可以讓學生們在課堂中學習理論知識,又可以讓學生們對課堂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并且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保證課堂的教學質量。所以,“對分課堂”模式在我國高職基礎護理學教學中是值得推廣的。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科研能力、專業水平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參考文獻
[1] 蔣蘭陵.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雙語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探討[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09):131-132.
[2] 李金艷.高校網絡課程與MOOC建設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44
[3] 蔣蘭陵.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雙語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探討[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09):131-132.
[4] 杜艷飛,張學新.繼續教育研究[J].2016,(3):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