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
【摘 要】目的:總結30例普外科肝膽結石病患者的臨床治療體會。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于我院普外科進行手術治療的30例肝膽結石病患者為分析對象,針對患者實施病情予以其實施行膽囊切除術、膽囊造瘺、膽管切開取石術等術式,評價其治療效果。結果:手術結束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隨訪6個月后進行治療效率評價可知,30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結論:針對普外科肝膽結石病患者實際病情合理選擇手術方式是促進其疾病康復的重要前提,同時,做好圍手術期間相關醫療工作則是確保手術治療效率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普外科;手術;治療;肝膽結石病;臨床體會
【中圖分類號】R575.62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7-0278-01
近年來人們日常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以及飲食結構的不斷轉變,使得臨床肝膽結石疾病發病率呈現出逐年提升的變化趨勢。治療該疾病的常用方法包括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但由于保守治療所造成的術后殘石率相對較高,故而療效更顯著、凈石率更高的手術治療方案也逐漸成為臨床治療肝膽結石病的一線方案[1]。在本研究中,筆者以30例普外科肝膽結石病患者為分析對象,具體探究手術治療的應用價值與臨床應用體會。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分析對象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于我院普外科進行手術治療的30例肝膽結石病患者,所有入選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腹不適、惡心嘔吐、發燒、寒顫、膽囊腫大等臨床癥狀,且經臨床CT、B超、胰膽管造影檢查后被確診為肝膽結石病。26例患者中,9例女性,17例男性;年齡在29~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35±4.52歲;疾病類型:11例膽囊結石,10例膽囊結石并發急性膽囊炎,5例肝內膽管結石,4例膽總管結石合并膽管炎。所有患者對于研究具體情況均知情同意,且本研究開展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治療方法
30例患者入院后均擇期采取手術治療,其手術方案、麻醉方案則主要根據患者自身病情嚴重程度、結石部位及手術史等基本情況綜合考慮。其中,12例患者行膽囊切除術,9例患者行膽囊造瘺,9例患者行膽管切開取石術。手術結束后,叮囑患者禁食12~48小時,且術后針對其胃腸道情況適當采取持續胃腸減壓,直至腸道排氣。
1.3觀察指標
統計30例患者手術結束后的不良反應及相關并發癥情況,包括切口感染、膽道感染等。所有患者隨訪6個月后評價其手術治療效率。其中,與治療前相比,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加劇,需再次實施治療,判定為治療無效;患者上腹部不適、疼痛、發熱等癥狀明顯改善,且無需再次治療,判定為治療有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判定為治療顯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統計處理方法
運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率(%)表示,當P<0.05,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0例患者手術結束后,1例患者出現切口感染,1例患者出現膽漏,1例膽道感染,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0.00%,但經對癥治療后,并發癥痊愈。隨訪6個月后進行治療效率評價可知,30例患者中,1例無效(3.33%),12例有效(40.00%),17例顯效(56.67%),總有效率為96.67%。
3 治療體會
在為肝膽結石病患者制定針對性手術方案時,臨床醫療人員務必要以患者手術前的相關診斷、檢查結果為主要依據。首先,術前通過CT、B超、胰膽管造影等影像學檢查手段為患者明確體內結石的具體分布位置與實際大小。對于有過既往膽道手術史的患者,若其術前出現黃染癥狀,則需實施PTC檢查以便于進一步明確結石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在術前檢查中,若患者反映自身近期出現過膽絞痛,臨床醫護人員在檢查過程中則要格外留意其膽囊管、膽囊頸部、膽總管下端等位置是否有結石進入,從而使得患者術前檢查結果更為詳盡。其次,手術方案的選擇應當結合患者生理、心理特點來綜合考慮,特別是對于年齡相對較大的患者而言,應當力求手術方案能夠具備迅速、簡單、徹底、安全等特性[2]。通常情況下,對于膽囊結石患者而言,臨床多提倡在其全身麻醉狀態下經由腹腔鏡完成膽囊切除手術;對于阻塞化膿性膽管炎患者而言,則提倡其實施膽總管取石手術。對于手術時機的選擇,也是根據患者疾病嚴重程度來進行考量。一般而言,對于急癥患者,其臨床癥狀相對嚴重,當其入院3d后仍未明顯緩解,則需要立即實施手術;但對于臨床癥狀相對平穩,且入院后其典型癥狀有緩解跡象情況的患者,則可以在增強保守治療與醫學觀察后適當暫緩手術、以觀后效[3]。
手術過程中做好相應的手術管理干預工作也是確保患者手術治療效率的重要途徑。醫護人員應當注重做好患者術后體位管理工作,盡量減少牽拉。手術過程中需要徹底處理患者的膽囊管,對于存在膽囊管解剖變異情況的患者,如膽囊管過長、膽總管并行匯合處過低等,則需要對其進行仔細分離,此后再將其全部切除,最大程度地避免結石殘留。在膽囊管留置處理上,切忌不可留置過程,這是由于膽囊內的結石通常為泥沙樣結石,留置過長,結石殘留的可能性也會越高。對于膽囊管周圍存在炎癥粘連情況的患者,則可以適當放寬對膽總管的探查指征,必要時,也可利用小管進行術中造影。手術結束后,注重對患者的飲食管理,當其各項生理指標恢復正常后,可知道患者進行飲食利用,通過調節飲食來促進其機體膽汁分泌,從而沖刷膽內的細小結石,降低手術結束后的結石殘留率。
綜上所述,針對普外科肝膽結石病患者實際病情合理選擇手術方式是促進其疾病康復的重要前提,同時,做好圍手術期間相關醫療工作則是確保手術治療效率的關鍵所在。術前做好完善診斷、檢查,明確患者結石部位與大小情況,為后續手術方案的選擇與制定提供科學依據;術中探查膽總管,必要時進行造影,從而確保手術治療的全面性;術后通過相應的干預措施來做好術后預防、避免結石殘留,提升一次手術成功率。
參考文獻
[1] 曲偉,李霞.探討肝硬化合并肝膽結石普外科手術治療的臨床特點[J].中國農村衛生,2019,11(13):40-41.
[2] 趙勇.普外科肝膽結石病患者實施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05):30-31.
[3] 羅志民.肝膽結石病普外科治療臨床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