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早岑
摘 要:初中是學生初涉物理學科的階段,亦是其打好學科基礎的時期,因此,教師大多皆致力于緊張的知識灌輸和解析,而忽略了作為持久學習真正的本源性動力,也即對學生課堂參與興趣和積極性的培育。基于此,本文便就“如何打造趣味化的初中物理課堂”的話題做出了分立。多媒體充分運用,輔助形象性思維。注重實驗實操,獲得動態性體驗。有序分組學習,進行趣味性互助此三大方面的闡述。
關鍵詞:初中物理;趣味化課堂;打造
物理學科的形容詞性標識為“理性”“嚴謹”,因而主體在學科學習過程中便需進行大量思考,并保持高度緊張的思維頻率。這對于初涉物理的初中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種學習壓力,且此種壓力的持久存在將造成學科課堂氛圍的壓抑及學生學習興趣的漸趨失落。因此,對課堂趣味化的打造當成為學科教研的核心話題。而具體的打造方式則可依據學生及學科特點,定位為以下三方面。
1.多媒體充分運用,輔助形象性思維
在任何的情景下,可視的情感化圖景較之于抽象性理論而言,皆更易被人感知、更易輔助人進行深度的思索,從而使人獲得在思維清晰基礎上的學習愉悅感。因此,具有圖文聲一體功能的多媒體,當成為以打造趣味化課堂為目標的物理學科教學的重要工具時,應當得到充分的運用。
例如,在《平面鏡成像》一節的教學中,我先利用多媒體向同學們播放了一段在生活和生產中運用平面鏡場景的視頻,在家里和服裝店里的鏡子前照鏡子、在湖水中呈現的其周圍事物的倒影、牙醫用屬于平面鏡的小鏡來檢查患者的牙齒、軍事上用由兩塊平面鏡組成的潛望鏡來打探軍情、將許多平面鏡按照一定規律排列起來,從而將太陽光反射后匯聚到同一位置,以利用太陽能來發電等。如此,同學們則不僅能夠了解到平面鏡與現實生活間的緊密聯系,亦能夠通過對此類情景的視覺化觀摩,形成關于平面鏡成像的形象性思維。同時產生思維愉悅與精神愉悅,從而為之后關于對平面鏡成像原理與特點的理論學習與實驗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在對平面鏡成虛像的原理進行教學時,利用多媒體功能對虛像形成過程的展示,相較于黑板上的手動繪畫而言,將更能使學生獲得關于其直觀形象的印象與更加深刻的解讀。
2.實驗實操,獲得動態性體驗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知識體系通過多樣、重復的實驗得以建構,對應的,以掌握學科精髓、培育學科研究能力為目的的學科學習過程,也應當將實驗實操作為重要內容與環節。且此動態的實驗操作,相較于單純靜態的理論學習而言,更能夠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獲得在身與心兩個方面的發展,從而增深課堂趣味與課堂參與興趣。但此環節卻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多被忽略,這是今后教學所應當重點關注的一項環節。
例如,在《平面鏡成像》一節的教學中,繼上述利用多媒體工具的形象化平面鏡運用圖景展現之后,我便自然過渡至對其成像特點的探究。在此,我并未用我自己的實驗演示來代替同學們自己的實驗實操,而是讓其分組,利用在課前已經準備好的實驗素材進行親自的實驗體驗。在此過程中,同學們便真正成為進行主動思維、發出主動行為的學習主體。共同來規劃實驗路徑、分工來共促實驗進度,他們親自觀察、親自記錄,在動態行為與彼此互助中體驗著學習與合作的樂趣,而區別于單純理論講聽導致的課堂氛圍的沉寂,且伴隨著此實踐行動,其理論認知程度亦更深刻。
3.有序分組學習,進行趣味性互助
在一般性的物理教學模式下,課堂互動大多發生在師生之間,而很少使生生間得到聯系。而即便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實現此聯系,但亦多會因合作無序導致學習低效,更勿論企圖從此中使學生獲得趣味性的體驗來。因此,在此層面上,教師當首先對組內人員進行合理分配,實現以優帶弱與合作活動的高效、高質進行,而趣味性的體驗則便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例如,在《平面鏡成像》一節的教學中,在上述實驗過程及之后的實驗結論總結環節,我們知道,在組內若沒有有力的組織領導者,此組無論進行任何的活動,皆相當于一盤散沙而有始無終或者無序混亂。因此,在實驗小組分組環節,我保障每組內必有一個在組織領導能力、學科水平、帶動性等方面皆處一定高度的學生。因為其使得其余組內同學有所依、有所向,使學生充滿共同完成組內任務、進行物理研究的熱情。使組內同學在有序的合作互助中皆感到快樂,課堂氛圍也充滿著活力。在除實驗之外的其余類型分組學習中,教師亦應遵循此“有序分組”的原則,使得討論與合作能夠實現其真正的意義與價值。
“寓教于樂”是教育事業自古發展即倡導的理想教育理念與境界,其在“教書育人”的本質之外,又為其添賦了作為一項“生命活動”而高質量進行的含義,旗幟鮮明地貫徹著現代素質教育的理念。所以,對趣味化課堂的打造與對學生學科興趣的培育,當成為初中物理課研的重要話題。
參考文獻:
[1]高英芬.淺談如何開展趣味化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8(10):64-65.
[2]孫廣權. 增強初中物理課堂趣味化的實踐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