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
摘 要:金融衍生品的出現,為金融產品賦予新的意義,在投資者的風險承擔下,可加快金融經濟機構的發展效率,但同時也將加大金融承擔者的風險。基于此,文章對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現狀進行解析,從優化投資者結構、建立透明化的交易體系、加強立法等,對提升金融衍生品交易規范性的應對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金融衍生品 ?交易現狀 ?應對策略
金融衍生品是一種經濟風險轉移的載體,將具有一定金融風險的產品轉移到具備風險承受能力的經濟實體上,以降低成本達到交易風險管控的目標。從產品本身來看,金融衍生品可提供一個市場化的風險轉控平臺,令風險承擔者將產品轉移給激進者,其對于風險承諾者而言,可形成時間段內的規避機制,而激進者則可通過風險的承擔,來獲取一定的利潤,此種交易形式也間接打造一個雙贏局面。
一、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現狀
金融衍生品作為市場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產品的功能化、定向化令產品本身實現市場化拓展,在我國市場宏觀引導下,金融衍生品的各項交易行為及市場防控機制逐漸趨于規范化。但目前我國對于金融衍生品的法律法規仍處于完善過程中,在市場動態化發展下,金融衍生品也將呈現出一定的動態特性,如相關法律條例未能滿足衍生品的動態需求,則將加大金融風險。從投資體系來看,我國金融機構的在風險評測方面尚與國外成熟的技術存在差距,其不僅代表著投資者本身的能力存在不足,更是映射出我國目前整體市場存在的不足之處。
從立法層面來看,我國針對金融衍生品的各類管控手段,一般局限于固有的范疇內,部分制度舉措無法深度滲透到某一項衍生品交易環節中,同時在衍生品與市場經濟體系的聯動發展下,條例方案的制定將顯得過于籠統,無法對這個有機整體形成監管,此種形式下間接阻礙金融衍生品經濟體系的發展。
二、提升金融衍生品交易規范性的應對策略
(一)優化投資者結構
金融衍生品在經濟市場中屬于一種動態化結構,為保證其在市場中運營的規范性,應建立一個常態化投資格局,即以投資者為中心,將投資者的需求作為產品自身的發展路徑,然后政府鼓勵相關企業參與到市場交易體系中。在對投資企業進行優化時,應將企業自身的格局進行判定,依據內部信息產生動機,令企業制定滿足自身需求的一種內控管理機制。另外,應加大投資者的培訓力度,引進國外成熟的經驗,對投資者進行培養,并通過相應的實踐對投資者的能力水平進行考核,確保投資者可獨立完成市場洞察以及交易等。
(二)建立透明化、公開化的交易體系
近年來,各大銀行機構推出的金融衍生品種類較多,且此類衍生品具備一定的專業性,對于銀行來講,其可以有效分化自身所承擔的風險,但同時由于衍生品自身的復雜性,銀行在建立產品時,也未能對產品所存在的風險進行較為精準的考量。為此,想要降低投資者自身的購買風險,需令投資者本進行知識普及,并將各類信息進行公示。如對金融衍生品交易過程中所存在風險、針對各項不規范交易行為作出的處罰舉措。另外,還應建立投資者信息反饋平臺,針對投資者的訴求信息對當前交易環境進行盤查,如監管機構并未能按照法律條例履行職能時,則將依法對監管機構進行處理,確保各項交易行為的有序性與合理性。
(三)加強立法
法律條例是各項社會行為的衡量基準,對于金融衍生品交易來講,更應建立正確的市場導向機制。自從金融危機以來,國家更是加大此類產品的監管力度,通過建立相應交易法為產品流通提供安全場所,而此種交易體系的監管則間接提升我國交易監管的整體質量。為此,國家在建設相應的法律條例時,可從監管體系、反饋體系、賠償體系等方面進行考量,確保為產品交易雙方提供行之有效的監管方案,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此外,可依據金融衍生品的類型來劃定相應的立法范圍,確保法律條例與衍生品的深度融合,進而形成全過程監管格局,為產品本身的交易提供管控平臺,進而提升風險規避幾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金融衍生品交易行為的規范性,直接決定著金融經濟結構的發展態勢,經過產品交易雙方的有效協作,其可分化金融風險。為進一步推動產品結構轉型,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措施,將條例與交易細節進行融合,為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建立長期有效的保障機制。
參考文獻
[1]李曉菲.試論國內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策略[J]. 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
[2]張青會.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現狀分析與發展探討[J].現代營銷,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