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營


【摘 要】目的:分析護患無隙溝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的應用體會。方法: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64例氣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2例,對照組患者運用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運用護患無隙溝通模式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1個月后的三酰甘油(TG)、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指標情況,護理滿意度。結果:護理前,對比兩組 TC、TG 、LDL-C 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 1個月后,對照組均高于觀察組,具有顯著差異(P<0.05)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具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護患無隙溝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護患無隙溝通;急性心肌梗死;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220-02
急性心肌梗死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發病率,且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心肌梗死指的是冠狀動脈血栓,導致血液循環中斷,進而造成局部心肌嚴重的長期性缺血缺氧,導致局部心肌發生局部壞死。臨床經驗顯示[1],該疾病部分患者會伴有心力衰竭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需對其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因此,為探討更有效的護理干預,作者做出以下研究。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64例氣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2例,對照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50-82歲,平均為(66.00±6.23)歲;觀察組男15例,女17例,年齡51-83歲,最小為51歲,平均為(67.00±6.56)歲;對比兩組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運用常規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的身體各項指標等常規護理。
觀察組采用護患無隙溝通方法。①訪問護理。護理人員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及時訪問。②建立無隙溝通專業小組。根據患者病情狀況以及病例數,對該小組護理人員的數量進行確定,選擇經驗豐富,專業技能較高的護理人員,組建無隙溝通小組,貫徹無隙理念,定期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護理能力。對出院后的患者采用電話、微信等方法進行隨訪,對其疑問進行解答,并給予患者用藥、飲食、康復鍛煉等正確的指導,告知相關注意事項,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③ 隨訪護理。每周實施電話隨訪,對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叮囑其定期進行入院復查,調整合理的護理措施,并給予其家屬宣教健康知識,提高對該疾病的認知度,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1個月后的三酰甘油(TG)、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指標情況,護理滿意度。
護理滿意度判定標準:根據自制相關調查問卷,統計患者對有關護理工作滿意情況,并進行評分,滿分100分,非常滿意:87-100分;滿意:70-86分;一般滿意:56-69分;不滿意:0-55分。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度+滿意度+一般滿意度[2]。
1.4 統計學分析
SPSS21.0統計學分析,X2檢驗定性資料,-x±s對定量資料進行表示,t檢驗,P<0.05具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1個月后的TG、TC、LDL-C的指標情況
護理前,對比兩組 TC、TG 、LDL-C 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 1個月后,對照組均高于觀察組,具有顯著差異(P<0.05)。如表1.
2.2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
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具有顯著差異(P<0.05)。如表2.
3 討論
護患無隙溝通模式護理內容主要為訪問護理、建立無隙溝通專業小組、隨訪護理。其中,及時訪問常規護理,有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狀況。建立無隙溝通專業小組,定期進行無隙溝通知識培訓,定期隨訪,正確的用藥、飲食等指導,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護理溝通能力,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3]。每周實施電話隨訪,有利于了解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叮囑定期復查,調整護理措施,宣教健康知識,有利于提高患者對該疾病的認知度,促進其早日康復。
本研究結果為:護理前,對比兩組 TC、TG 、LDL-C 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 1個月后,對照組均高于觀察組,具有顯著差異(P<0.05)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具有顯著差異(P<0.05)。
綜上所述,護患無隙溝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何云.護患無隙溝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9,11(217):180-181.
朱麗萍,周煥芳,任國琴,等.標準化溝通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27):3468.
倪加鳳,趙振娟.無縫隙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護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8,16(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