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莉莎
摘 要:“互動生成”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的顯著特點。在“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指導下,作者借助智慧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動態追蹤與大數據分析,經過不斷修正和新的生成,主要從“課前互動,以學定教”“課時互動,生成精彩”“課后互動,共享共進”等方面對互動生成型課堂教學形態進行分析,以期為現代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大數據;互動;生成;教學形態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拓展了以前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本互動等方式,為實現教育資源的個性化、學習過程的開放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嶄新的思路。
一、智慧系統,支撐有效教學
所有師生人手一個平板,能夠隨時記錄學習動態,并自動生成分析報告,便于用動態評估數據來指導教學,建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平臺提供海量教學資源,支持資源在線共享,微課的錄制和共享,以及學校數據庫的建設等。教師端和學生端可以通過云服進行多種類型的互動,便于學生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與學習資源。
二、課前互動,以學定教
教師課前的活動主要包括預學案推送、學情診斷與反饋、課程資源共享。教師首先通過“暢言”作業平臺,根據教學內容,在線發布自由組合的習題。然后教師查看學生完成情況的學情分析,對預習情況進行整合,再次分層發布鞏固練習,同時針對作業情況來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時學情數據,為學生個體推送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并鼓勵學生用學生平板聯網自主搜索相關主題資源進行共享。
(一)以大數據的課前診斷為起點
以學定教,從教師經驗性、統一的學情分析,轉向以學生學習大數據為基礎的、以個體差異為基礎的研究性分析。學生通過在線參與預習活動,選擇合適自己的預習單,教師通過學習平臺對學習數據進行精準分析,對學生的學習形成可視化的學情報告單,檢測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現學生個體存在的潛在問題,便于教師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策略。
(二)在線共享的大數據庫
學習平臺提供了豐富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包含語音、視頻、文字、圖片、互動游戲等多種內容,因而學生的學習內容是非系統性的,呈現碎片化的特征,例如一段視頻、一篇文章等。學校要努力融入智慧社會,努力創建數字校園及教學資源,初步形成在線共享的校內資源庫。利用教育信息資源庫,學生可以方便地獲取豐富的課內外資源,實現了信息的易取性,他們選擇哪些內容不再由教師單向決定。學生從知識的接收者轉變為根據自己的需求決定學習內容和時間的自主者;教師則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可以基于大數據分析來為學生推送資源。
三、課時互動,生成精彩
(一)多維互動
人機互動:智慧教育平臺建立大數據教育資源庫,并利用智能推薦技術,根據學生的前測,配置不同的優質教學資源。學生點擊平臺上的微課資源,并進行實時互動。
師生互動:老師選取典型問題向全班展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目標的探索。
組際互動:學生在小組之間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圍繞疑問開展討論,自由發言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利用平臺的拍照、錄音等功能,對小組的學習過程和團隊合作效果進行及時的評價。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發言。
人本互動:教師進一步引導,再次回歸課本,通過教師或學生自主搜索平板小書包里的一些其他典型實例,由學生揣摩學習要領和技巧。
(二)生成精彩
教師可以依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在重難點環節設置分層性的個體或團體任務單,分組推送資源,方便學生依據自己喜歡的學習風格,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可以進行分組合作,相互配合學習,然后進行分享展示;可以自己用平板自主選擇觀看資源,獨立探究;也可以學生在線提問,教師分析匯總后進行全班講解等。
實驗證明,當學生積極參與知識構建時,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學習主動性也會更高。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由于時空的限制,教師很難給學生展現他們思維的機會,學生的參與度也十分有限。學習平臺中的互動功能,包含“投票、分享、討論、提問”等多種交互方式,可以為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提供充足的條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在線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互相點評,共同構建課堂的多元評價體系,學生學習的動態數據也會成為重要的教學資源。
(三)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強調不斷地收集學生進步的動態數據,量化學生的預習、答題、成果展示情況,將教學的各個環節的效果數值化,以動態數據來驅動整個學習過程。教師可通過對單個和小組開展的活動來評估學生的學習動態,在每個學習環節上發現能夠證明學習成果的信息,及時鼓勵學生進步。不同于大型考試數據的滯后性,這種評估是及時的、隨堂生成的,方便老師隨時調整教學策略,反思教學實踐,推斷學生的理解、思維、水平,隨堂采取改進行動,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學習平臺的數據是在后臺隨時記錄并自動歸檔的,為形成性評估形成條件,整個學習過程是在教學過程的檢測—指導—修正—提升的過程中不斷生成變化的。
三、課后互動,共享共進
(一)線上“一對一”輔導
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學習情況和學生實際需求,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在線輔導、反饋,突破學習的時空限制,幫助孩子及時查漏補缺,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在課堂上,老師一般會對思維較慢、接受能力較弱的同學,進行一對一輔導,這樣針對性較強,讓學生能夠及時理解所學知識,不會留下缺漏。
(二)生成新練習
作業根據課前和課中的數據分析,進行分層設計,對不同層次的學習,提出不同的作業要求,給予學生選擇權,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三)生成新資源
“老師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學生想學什么就有什么,這才是資源最理想的應用狀態?!痹谫Y源庫“大超市”,每位老師既不斷使用資源,也在教學中不斷創造新資源,讓優質內容永不枯竭。在智慧課堂平臺支持下,這已經成為可能。舉例來說,《走月亮》這堂課,既可以播放廣西教師分享的視頻資源,讓學生上了一次實情實景的“4D電影課”,又可以將班內學生的朗誦視頻上傳,成為新的資源,被其他課堂的老師所引用。這樣的過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備課時大家就擁有許多的資源,可以各取所需。如教師上課前打開平臺,不用花時間搜索,系統就自動推送四年級上冊《走月亮》的圖片、音視頻、Flash、PPT課件、Word文檔等全類型資源。資源的質量如何保證?基于無數次使用和評價數據,各資源不斷在系統內被“分級”,最受喜愛最受歡迎的資源,就會被優先展示,讓大家一眼就能找到最需要的資源。
以云計算、數據挖掘和移動互聯為支撐的大數據技術,給教育教學帶來了顛覆性影響。在大數據支持下,新的互動生成教學形態已成為可能。這是一種人人參與的網絡式互動,每個人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組者、傳遞者和生成者,學生和教師甚至家長,都處于多元變動的交互作用之中,共享共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馮潤勝.研學后教[M].廣州:南方出版傳媒,2016.
[3]裴瑩.基于教育大數據的個性化學習模式分析[J].教學與管理,2016(9):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