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丹
摘 要:在小學低年級班主任工作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促使其提升核心素養。若能利用繪本樹立榜樣,將規則意識滲透到教學中,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聯動家長構筑立體化的德育體系。這樣的教學策略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有助于全面提高其核心素養。
關鍵詞:行為習慣;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小學班主任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學生應該具有的、能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促使學生提升核心素養是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內容。然而,小學低年級學生因為自身的年齡問題,在行為上缺乏自制力,很難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要結合學生的學情特點,選擇適合低年級學生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1 結合繪本,發揮榜樣力量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包括文化基礎等諸多方面,其中文化基礎不僅包括人文底蘊,還包括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理性科學的學習精神。在班主任工作中要促使學生逐步掌握良好的學習習慣,勇于探索,積極批評質疑。為了促使低年級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效果,要利用他們對繪本的濃厚興趣,組織學生觀看和學習習慣有關的繪本作品,讓學生將作品中的人物作為榜樣,思考應該用怎樣的態度面對學習。
我引導學生閱讀繪本《大衛上學去》,引導學生說說從這個故事中讀到了什么信息,了解一下大衛是一個怎樣的人。若有條件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大衛,不可以》,看看這兩本作品中的“大衛”有什么不同之處。學生發現:“《大衛,不可以》中的大衛是一個搗蛋鬼,他做事情總是只想著自己。但是《大衛上學去》里,大衛的身邊多了很多小朋友,大衛漸漸地開始學習如何遵守規矩,如何向他人學習。”引導學生思考:“一個調皮搗蛋的大衛,為何最后老師還會夸獎他呢?”學生提出:“因為大衛擦桌子擦得很好。”引導學生思考:“所以,犯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要改正錯誤,大家說對不對呢?”此后引導學生從繪本的主人公身上獲取力量,思考自己該如何面對學習生活。“在你的學習生活中,你是否有什么不好的習慣呢?你覺得要如何才能改正這些不良的習慣呢?” 學生發現:“我上課老是不認真聽講,我現在知道了,我要改正自己的問題。”學生從繪本中獲得啟發,學習好的榜樣,逐步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
榜樣往往有著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抽象的道理理解不夠深刻,而模仿能力強則是他們的特點之一。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他們的特點,引導學生閱讀繪本故事,從中汲取榜樣的力量,鼓勵學生思考能從榜樣的身上獲得怎樣的啟迪,如何按照其道德行為準則行事。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改變身上的不良習慣,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2 設定目標,滲透規則意識
自主發展也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內容,自主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根本屬性,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并采取各種行動,努力向著這個方向發展。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結合班級中的各種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設定目標,如何制定規則,促使自己沿著這個目標不斷進發。久而久之,學生的行事就會更有目標性,也能懂得合理規劃人生。這樣他們就能逐漸提升規則意識,認識到要更好地實現目標,就要懂得制定規則,遵守規則。
我鼓勵學生嘗試制定一個學習目標,說說一學期之后自己打算獲得一些什么。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始設計目標。如有學生提出要每天背一首唐詩,有學生提出要嘗試畫一本漫畫。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如果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們應該如何做呢?能否利用好早自習和放學后的時間,展開相關的學習呢?”這個建議得到了學生的肯定,此時將規則意識滲透進去。“可是,在早自修的時候,有很多同學不遵守紀律,有的遲到,有的吵吵鬧鬧,甚至還和同學打架。大家說這樣的話,我們還能完成自己的目標嗎?”學生認識到了問題所在,此時引導學生自主設定規則,思考一下在早自修的時候要注意一些什么問題,如何才能確保高效的學習。如有學生提出:“我們應該規定早自修不能遲到。”還有學生提出:“我們要規定早自修除了一起誦讀課本以外,不能隨便說話。”此后還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貫徹這些規則,并在一段時間后進行對比思考:“大家看看,有了早自修的規則后,我們的學習效率是否提高了,距離實現目標是否又近了一步呢?”學生逐步認識到了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規則意識指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行動準繩的意識。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目標是什么,然后思考如何能設定相應的規則,更好地實現目標。這樣學生能提升認識,并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這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展能帶來很大的幫助。
3 組織活動,強化具體行為
社會參與的能力也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一部分,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如果社會參與能力強,就能更好地處理自己和生活的關系,增強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班主任工作中要了解學生對哪方面的事物感興趣,然后組織學生參加與之有關的各種活動,強化具體行為。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認識到了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同時他們的社會參與意識也會得到不斷提升。
我了解到不少學生文明禮貌的習慣不好,不知道該如何有禮貌地稱呼別人,也沒有自覺使用各種文明禮貌用語,常常出現在公共場所喧嘩打鬧。結合這個問題,組織學生參加“文明禮貌伴我行”的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學生首先要了解一下有哪些文明禮貌的好習慣,然后用相互監督的方法督促彼此的行為。若有學生出現問題,則給其發一張“紅牌”,等活動結束時看看誰積累的“紅牌”最少,誰就是獲勝者。此外,還要組織感興趣的學生展開課外調查活動,了解一下人們對文明禮貌的看法,調查了解人們對哪些不文明的行為最反感。學生在調查后發現:“未經允許動他人的東西,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等行為都是人們最討厭的行為。”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經過活動,學生清楚地認識到什么才是正確的行為,在生活中也會積極踐行,強化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提升自主活動的意識。首先要引導學生自主設定活動的主題,尋找感興趣的主題展開活動。其次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分工,還要鼓勵學生思考如何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最后還要引導學生總結反思,思考如何提升活動效果。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具體行為得到了強化,他們的自主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一步步得到了發展。
4 聯動家長,形成立體機制
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自律意識比較薄弱,所以在教學中還要積極聯動家長,構筑家校合一的立體化機制。首先要利用微信等工具聯系學生的家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情況,了解其是否有不好的行為習慣。此后要引導家長思考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改變不良習慣,給家長提供一些可以參考的教育方法。這樣就能促使學生全面提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利用微信積極聯系學生家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生活情況,了解其是否有不良的生活行為。若家長反映情況,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如有學生家長提出:“孩子在家中老是沒大沒小的,這兩天帶他去學了跆拳道,他竟然拿爺爺奶奶當靶子練手。雖然打得并不是很痛,但是總不應該。可是爺爺奶奶都寵著他,沒有辦法。”了解了該學生家庭的具體問題之后,發現其根源在爺爺奶奶的寵愛上。首先要和其爺爺奶奶溝通,讓其了解溺愛孩子對其帶來的危害性。其次引導其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一些繪本讀物,著重選擇一些展現家庭關愛的繪本作品。同時,在學校中也組織相關的活動,引導學生展開故事會,說說自己如何和家人相處。在三管齊下之下,該學生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對待爺爺奶奶的態度也逐漸變好,改變了不良行為。
在班主任工作中還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家長展開各種親子活動。在活動中,班主任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和家長的互動情況,看到他們的身上是否有不良習慣,并聯系家長,和其討論如何改善學生的問題。在這樣的互動聯系中,學生的行為習慣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教育家葉圣陶認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良好的行為習慣能讓人受益一生。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班主任要起到引領的作用,要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將行為習慣相關的內容融合到其中,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使其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 危仲桂.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J].科學咨詢,2019(02):51-51.
[2] 黃意聲.淺談低年級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J].廣西教育,2013(05):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