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嬌
摘要:法官助理制度作為當下司法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法官精英化、專業化、職業化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與法官員額制改革、法院人員分類管理改革同步推進的過程中,法官助理制度有效的保障了司法審判的質量與效率,有助于建立司法公正與司法權威。但是法官助理的定位模糊、職責不清晰、來源混亂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了改革的進程,需要進一步完善相應措施,更好的發揮法官助理制度應有的價值。
關鍵詞:法官助理;員額制改革;司法改革
一、法官助理制度的改革歷程
“法官助理”這一概念作為舶來品,最早起源于19世紀80年代的美國。而在我國法官助理制度首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是由于我國法院有限的審判資源與現實的司法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第一個五年改革綱要》,此舉正式拉開我國法官助理制度的序幕。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明確規定法官助理制度作為配套措施,要在精英化法官隊伍的前提下科學高效的提高審判質效。
在員額制改革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其中的弊端也不斷顯現出來,法官助理制度的價值便顯得尤為重要,客觀上來說,法官助理制度是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帶來的孳息,也是法官員額制改革產生的結晶,同時也推動著法院人員分類管理改革的進程,彼此之間相輔相成。
二、法官助理制度的概述
(一)法官助理的定位
法官助理,從文義解釋角度出發,即為法官的助理或者助手,設立法官助理的初衷便是讓法官助理在法官的指導和監督下從事與審判相關的業務,使法官從繁瑣冗雜的審判輔助性事務中解脫出來,從而專心于審判核心事務,提高審判的質量與效率。
(二)法官助理的職責
針對法官助理的職責,最高人民法院在其發布的文件中作了概括性規定:“法官助理在審判法官指導下,主要履行審查訴訟材料、組織庭前證據交換、接待案件訴訟參與人、準備與案件審理相關的參考資料、協助法官進行調解、草擬法律文書等職責。”此類審判輔助性事務的職責交于法官助理是沒有爭議的,關鍵在于法官助理是否享有類似于美國“限權法官”在一定范圍內的審判權,這一問題在實踐中漏洞百出,仍然值得進一步商榷。
(三)法官助理的價值
在法官員額制實施之后,法官數量急劇下降,但是各地法院案件數量仍然呈現直線上漲趨勢,面對愈加嚴峻的“案多人少”矛盾,法官助理這一崗位的設置應運而生。
第一,法官助理制度不僅有效的緩解了各地法院法官迫在眉睫的辦案壓力與負擔,而且在推動法官職業化、精英化這一司法改革終極目標實現的前提下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司法效率的提升與司法權威的樹立。
第二,法官助理在協助法官辦理審判輔助性事務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屏障,有效隔絕了二者之間的直接聯系,避免法官在庭審前接觸當事人產生先入為主的觀點,促進“以庭審為中心”的審判原則的實現,保障法官角色的親歷性與中立性。
第三,原有的“法官+書記員”審判模式,在法官助理產生后改變為由“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三者組成的新的法院審判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大大提高了案件的審判效率。法官助理的出現細化了法院人員的分類,確保了法院內部的和諧穩定。
第四,法官助理在完成法官指派的審判輔助性事務時,不僅突出了法官在審判中的核心地位,提升法官的職業自豪感,而且法官助理帶來的新鮮理論血液與員額法官的豐富實踐經驗也在此產生碰撞與融合,法官精英化之路在此基礎上也會越走越遠。
三、我國法官助理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頂層設計,立法支撐力不足
法官助理制度從建立至今已經運行十幾年,盡管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改革綱要中指出要建全法官助理制度,但該文件僅為指導性文件,其效力不能等同于法律法規。從法理上看,法官助理行使的審判輔助性職能屬于國家公權力范疇,應當獲得法律的正式授權。由于法官助理制度發展緩慢缺乏強有力的立法支撐,法律依據空白,差異化與零散化特征愈加明顯,使得法官助理制度進程舉步維艱。
(二)模糊職權邊界,職責范圍不明晰
實踐中,關于法官助理的具體職責范圍并未在各地法院達成共識。筆者在基層法院實習階段對該問題深有體會,法官助理數量少,卻仍然要承擔高負荷的工作任務,在完成法官指派的審判輔助性事務的同時,有些職責與書記員處理的事務存在重復交叉情形,因此法官助理在某些法院會被稱為“高級書記員”。
(三)來源構成混亂,職業素養不一致
目前法官助理的來源主要有:一、未入額法官與助理審判員轉任為法官助理,該類人員從“穿著法袍坐堂審案”降為“協助入額法官辦案”,難免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不利于提升審判效率。二、以公務員招考形式選任的法官助理,仍然面對法院編制有限的問題。三、四種是勞務派遣制與合同聘用制法官助理,沒有正式編制,薪酬待遇低,流動性大,不利于法院內部團隊的穩定性。第五種是高校法學實習生模式,沒有實踐經驗,實習期短,使法院面臨培養一批走一批的尷尬境地。
(四)配置比例失衡,配置模式不合理
由于缺少頂層設計原則性的規定,各地法院大多根據實際情況來分配法官助理的比例,其一是將法官助理分配給法官,其二是將法官助理分配給合議庭,其三是隨機分配。實踐中,多數法院無法達到合理的“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配置比例,造成多個法官共用一個法官助理的局面,法官助理不堪重負。另外有一些地區法院采用相同的配置比例,難以滿足地區之間以及法院之間所存在的客觀差異,易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
(五)晉升通道狹隘,職業保障不充分
法官助理作為員額法官的后續儲備人才,其晉升渠道可謂任重而道遠,需要滿足5-8年的基礎任職期限,參加內部員額法官考核,成績優異者再等待員額法官職位有空缺時才有機會晉升。對于本科或碩士畢業生而言機會成本高昂,等待期太過漫長。在職業激勵機制上,法官助理日常工作負荷沉重卻又居于從屬地位,因而無法體會職業榮譽感和社會認同感,對職業發展前景也會更加迷茫無措。
四、完善我國法官助理制度的建議
(一)完善相關法律,加大立法支撐
凡屬重大改革都需于法有據,法官助理制度改革亦如此。《人民法院組織法》修訂后僅對法官助理的職責作了模糊粗略的規定,法官助理制度一直處于被邊緣化的境地。從頂層設計上把準改革的航向,才能確保改革行穩致遠,因此,面對法官助理制度運行中出現的多種制度性障礙,必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供穩健的立法支撐,確保法官助理制度在法治框架內良好有序運行。
(二)明確職責范圍,厘清權責邊界
實踐中,法官助理的職責模糊不清,難免與法官、書記員的職責出現重復交叉情形,分工不明確易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可以按照法院審級的不同來合理劃分法官助理職責。同時,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三者之間的界限按照核心審判事務、輔助程序性事務標準嚴格明確界限,才能充分發揮新型審判團隊的優勢,優化司法資源配置,保證案件高效審結。
(三)尊重多元化來源,利用各方優勢
法官助理多元化的來源方式形成了其素質水平參差不齊的局面,對此應當揚長避短,利用不同模式的優勢,發揮各自的價值。對于未入員額法官,某種角度上看,其為司法改革的犧牲品,理應受到制度的保障,需要區別對待。同時,面對多種來源,亟待同步完善人員的選任、考核等問題,形成一系列配套的管理體系。
(四)科學配備比例,合理優化資源
面對各地區法院法官助理的多種配置模式,實際上應當充分實行法官與法官助理的雙向選擇權,尊重法官的個人意愿,畢竟法官才是行使審判權的核心人物。只有科學合理的配置比例,找到法官與法官助理的平衡點,才會起到促進發展的作用。當然,在制定具體的配置比例時,應當充分結合各地區法院實際情況,合理利用司法資源,避免配置比例不合理導致審判團隊內部矛盾從而影響了案件的審理質量與效率。
(五)健全保障機制,明確職業前景
首先需要為法官助理設立單獨職務序列,這樣法官助理不僅是法官的候補,更是一個單獨的職業。其次,職業待遇方面,可以建立與法官等級工資相互配套、有機銜接的法官助理等級工資制度。最后,針對不同來源型的法官助理可以設置多種職業發展路徑,給予充分的職業保障,以提高法官助理的工作責任感,穩定法官助理團隊發展。
總結
法官助理制度改革作為我國司法改革中的一環,對于法官員額制改革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盡管當下法官助理制度的運行仍然存在著諸多的阻礙與問題,但是隨著各項措施的不斷完善與改進,同時借鑒域外有益的發展經驗,結合我國司法改革實踐,對癥下藥,逐個擊破,法官助理制度定能發揮其應有的制度價值,在本國的司法土壤上開花結果,為法官員額制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陳瑞華.法官員額制改革的理論反思[J].《法學家》,2018(3).
[2]張瑞.法官助理的身份困境及其克服[J].《法治研究》,2019(5).
[3]郭華麗.法官助理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5).
[4]宋遠升.精英化與專業化的迷失—法官員額制的困境與出路[J].《政法論壇》,2017(3).
[5]劉練軍.法官助理制度的法理分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