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賤
摘? 要:在核心素養已成為全社會共識的今天,歷史課如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已經成為歷史教師關注和探究的焦點。而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以人文性和思想性見長的學科,擁有著豐富多樣的家國情懷資源。那么,如何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為歷史教學服務,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則成為每個教師必須積極思考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家國情懷,教學方法,歷史活動
所謂的“家國情懷”,是主體對共同體的一種認同,并促使其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內涵包括家國同構、共同體意識和仁愛之情;對于每個中國人而言,與其說是心靈感觸,毋寧說是生命自覺和家教傳承。“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個家”,家與國的同形同構早已深深扎根在每個國人的內心深處。中學生正值青春之際,心懷“家國情懷”,既是使命,也是擔當。而初中歷史學科無異于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最佳載體。學習歷史,不僅僅學的是知識和經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歷史中“尋根”,找到對中華民族的最深切的情懷和認同感。從目前初中歷史教學現狀來看,家國情懷雖已被列為歷史學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社會發展多元化的趨勢讓學生對本民族的文化極度不自信,對家國同構的理念仍缺乏深刻的認知;再加上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滯后性,使歷史課堂教學效果不盡人意。因此,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一方面,教師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做出適應性改變,全面優化教學過程,營造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的家國情懷;另一方面,也要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逐步感受到家國情懷的重要意義。
一、挖掘教材內容
歷史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家國情懷素材,既表現在歷史事件中,也體現在優秀歷史人物的身上。挖掘教材中的家國情懷因素,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仔細研讀教材,以發展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得到有效發展。
例如:在教學“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這一課內容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首先,我會以時政材料“一帶一路”的政策作為導入,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材料,觀看圖片,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產生自豪感,并相機詢問學生:你們知道在古代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實現與外部世界交流的嗎?以此來引出課題。之后,我會自主探究課文內容,梳理主要知識,并在課堂上積極發言。進而,我會為學生播放絲綢之路的相關視頻,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思考“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以及主要路線圖”,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系統的展示絲綢之路圖,并讓學生以小導游的身份為自己設計旅游路線,介紹絲綢之路。最后,我會讓學生進一步探討絲綢之路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并設計“重走絲綢之路”的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通過這樣的方法,既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也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優化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同時,也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集中體現。恰到好處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削弱歷史教學的枯燥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教師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一方面,教師要改變以往以說教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優勢,讓學生在對知識的自主探究中豐富歷史見解,提高歷史素養。
例如:在教學“鴉片戰爭”這一課內容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我會以多媒體的手段來輔助教學。首先,我會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為學生播放“鴉片戰爭”的歷史紀錄片,讓學生從紀錄片中產生復興中華的民族意識,揭示課題。之后,我會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本課內容,了解鴉片戰爭發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以及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以加深學生的認識。進而,我再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通過配樂營造濃厚的歷史氛圍,展示相關史料,如,“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讓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分析史料,在課堂上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我會以“擊沉英艦紫石英號”的視頻進行結尾,讓學生在對比兩個歷史時期中中國人不同的表現來進一步增強學生抵抗侵略、保我中華的信心。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三、開展歷史活動
豐富的歷史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有助于使家國情懷素養的滲透落實到實處。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立足于教材,同時,也需著眼于課外,通過開展與家國情懷素養相關的歷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豐富歷史知識,提高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并有效聯系時政熱點,提高自身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例如:在上歷史課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我除了為學生講述基礎的教材內容外,還會組織學生開展以家國為核心的歷史主題活動,比如,優秀歷史人物的演講活動,以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為例,讓學生自主搜集歷史資料,寫出歷史演講稿,深入體會人物身上維護祖國統一的民族精神。另外,我還會聯系時政熱點,讓學生觀看《這就是中國》的文化談話類節目,讓學生能夠分析當今中國發展之大勢,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變局的今天,引導學生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和擔當,從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真正落實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不僅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培養新一代社會社會優秀接班人的必由之路。“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責任和擔當,乃是家國情懷的精髓所在。只有讓學生具備豐富的歷史知識和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以史為鑒,走過歷史長河,才能夠真正體會到歷史進程中那些優秀人物的家國情懷,并以此為榜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亞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8):120-121.
[2]? 李寧寧.芻議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J].新課程研究,2019(1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