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 范雍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時代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背景下對當前大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習慣的影響及變化,主要針對當下網絡信息技術(新媒體方向)對教育方式的幫助及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展開相關研究,為當前高校心理及思想教育獻策并提供一定的探索方向,從而更好推動高校心理思想教育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認知;新時代;新媒體
新的背景階段對大學生產生了不同的心理變化影響,對于大學生的培養早已不局限于學識層面,在當今社會大學生心理素養的健康問題也愈發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重視;且目前大學生的年齡階段主要為95后,在全新時代背景下成長的這一代,心理與認知特點更加呈現多樣化特點。
鑒于各方面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及認知習慣的影響逐步擴大,且現有研究對新時代與新背景壞境下的研究較為缺乏,由此對新時代大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習慣進行補充研究,為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與思想創新教育獻策。
心理方面
一、時代發展背景
目前在校大學生多為95后獨生子女,在心理方面的主要變化在于更多的將自我置于中心地位且相對有更強的獨立性。同時隨著時代發展,他們關注的重心也更多在自我發展階段。
21世紀,新媒體平臺工具崛起,吸引了年輕人目光。目前新媒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體的發展使信息的傳播與接收方式發生了改變,間接導致大學生心理特點發生一定改變,從而倒推大學生相關研究的補充進行。
二、心理健康
心理,包括心理過程和心理特性,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將對象人群限定為在校大學生,大學生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其心理健康問題與個人、社會都至關重要。在校大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態度,能夠正確引導其行為方式,對于社會與其自身都有正面影響。
三、研究現狀以及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特點
(一)研究現狀:(1)?心理問題:目前大學生群體最主要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學習壓力、人際關系、生活情感問題、就業與經濟壓力。
A.心理脆弱、挫折承受能力里較弱:根據前期調查顯示,超過75%的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僅有少部分選擇了堅強面對或一笑而過。
B. 容易受網絡信息影響較大:在調查結果中,目前大學生受網絡信息影響較大,通過網絡方式進行心理或思想方面教育有一定的可行性與普適性。
C. 心理發展尚未成熟: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雖然60%大學生心理狀態較為平穩,但仍有一半左右狀態不穩定;并有大多數認為周圍生活環境對自己心理健康會有一定影響。綜上,大部分現在校大學生心理發展尚未成熟或易受外界影響較大。
2.Eviews軟件分析:
我們在調查樣本中,隨機選取了部分數據,利用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同時為了分析的便利性,我們將相關文字調查內容進行賦值。數據假設:?H1:20名學生隨機編號1—20;H2:周圍環境對心理認知有影響為X1;
H3:周圍環境對心理認知影響一般為X2
結果顯示,X1的影響系數為0.55,即顯示周圍環境對于大學生心理認知的影響有著較明顯影響,多數大學生會對環境因素較為敏感,而X2的系數為0.46,即為其余學生對于周圍環境變化有一定敏感度,但影響不充分明顯。
三、反映問題及解決方法
(一)?創新校園文化、改善傳統教育方式
心理方面調查發現,目前單方向傳授對大學生而言,吸收結果顯著較差或參與度較低,但他們會更加注重自己能夠親身參與的活動。因此在傳統教育方式的基礎上,進行心理教育方面的創新至關重要。舉辦各類心理活動,形成校園心理文化氛圍,將心理教育由單向轉變為雙向。讓更多學生能親身參與,提高參與度,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
(二)?新媒體平臺結合
目前由于信息網絡與新媒體平臺的發展,更多的學生注重網絡,網絡教育也應運而生。若能夠在目前傳統心理思想教育的基礎之上,創新方法,與新媒體平臺結合,讓學生能夠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去進行學生,效果會改善。同時網絡教學,也能將部分無法運用傳統方式展現的事物展現出來,使課堂更加多樣化。也讓學生能夠對心理與思想教育產生全新認識,使其更易于接受。
認知方面
一、認識行為定義與角度
(一)認知行為概念解釋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運用及加工信息的過程,,這是人的基本心理過程。是一個從接受信息、思維分析到實踐的過程。認知在大學生心理活動與實踐中起中介作用,當我們掌握大學生的認知行為后,就能創新一種使其更易接受的心理、思想教育方式,從而到達高校教育的新階段。
(二)認知主要角度分析:大學生通常會有四種認知方式;
1.獨立思考:此角度可以對應西蒙提出的“問題解決”,采用問題啟發、尋求解決手段和計劃、獨立思考出問題結果的過程。會使得人們擁有更多自我思考的空間與結論。
2. 常識認知:常識認知是從現社會所存在的各種常識問題入手,通過多次的接觸或熟知,使得其某類問題成為思想中潛移默化所已知的東西,從而加深自己對于某種事物的認知,繼而進一步將此“常識”向個體周圍進行擴散。
3. 行為習慣:行為習慣認知,通常是指人們連續28天完成某一件事形成一種習慣,或某種常態出現的東西,會讓人們默認為某種認知。
4. 討論:在一種新的事物出現時,人們會傾向于以群體討論的方式去對其進行認知,而不是個人獨立的方式,此種認知方式下會使得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更加全面,角度更加多樣。
二、大學生認知行為研究作用
(一)思想與實踐方面
在大學生的思想心理活動與實踐當中,其認知行為起到中介過渡作用。想要在目前已有的教育實踐活動中進行創新或提高教育效果,必須從認知入手,考慮認知對實踐的反作用。讓大學生從認知端頭進行改變,使其對大學心理思想教育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從而更好的開展其他教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