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應志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但同時,教學質量也被賦予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僅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智力與非智力的發展。鑒于此,本文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對教學過程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信息技術;評價
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是學生初步建立理性觀念的依據,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過程。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發展還未完全成熟,加之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特點,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產生學習興趣,同時常常陷入思維的誤區中,這樣既不利于當前數學知識的學習,還會直接影響他們今后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需要抓住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并在此基礎上,選擇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使教與學實現有機統一,同時,幫助學生完成數學知識的構建。
一、設置課堂問題,喚醒思維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核心,也是喚醒學生思維意識的重要推動力。在傳統教學理念下,教師常常以灌輸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使得學生被動地學習,這樣對學生思維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阻礙作用。鑒于此,教師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設置課堂問題,這樣既能使學生以問題為導向,不斷產生探究新知識的意識,還能夠幫助他們感受到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加深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乘法算式的意義,基于學生對加法運算認識的基礎上,筆者提出課堂問題,即:游樂場中一共有5個小飛機,一個小飛機里有3個人,一共有多少人?這一問題喚醒了學生的原有認知。于是他們結合對加法運算的認識,列出算式“3+3+3+3+3=15人”。此時,筆者鼓勵學生結合預習結果思考其他運算方式,這時,有的學生提出了乘法運算這一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筆者鼓勵學生嘗試以問題為導向,列出乘法算式。最后筆者再次提出問題,即:觀察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之處,分析算式有什么特點?進而使學生對乘法運算產生進一步認識。
二、構建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大多數來自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可見,生活與數學學科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鑒于此,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構建生活情境,這樣既能將數學知識賦予生活化的特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還能夠使學生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學習的必要性,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
例如:在“認識鐘表”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通過鐘表上分針和時針的指向來認識整點,筆者首先展示一幅情境圖,讓學生觀察并說出圖上的人在做什么。這時,課堂處于生活化的場景中。同時,有的學生能夠結合生活經驗說出“這是7點,媽媽在叫孩子起床”等結論。但有的學生雖然對鐘表并不陌生,但對時間卻沒有清晰的認識,于是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在此情況下,筆者指導學生認識了“時針指向7的位置,分針指向12的位置”為7時整。最后,為了鞏固學生對整點的進一步認識,筆者提出:“當9時、12時、5時的時候,你一般在干什么?”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提出“12時在吃飯、9時在上課”等結論,進而使學生形成了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借用信息技術,增加參與程度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將信息技術引入教育教學中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不僅能夠豐富教學方式,還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趣味化、直觀化的方式展現出來。此外,在信息技術的環境下,學生能夠獲得更多地體驗,也能夠使得多種感知覺共同參與,從而增加其參與學習活動的程度。
例如:在“圖形的運動(三)”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認識旋轉的特征,筆者首先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展示“鐘表指針的轉動、風扇的轉動”等動態圖,這些畫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調動了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使他們對旋轉有了感性的認知。于是筆者再次展示“道閘、秋千”的圖片。這時,有些學生不認為道閘與秋千存在旋轉現象。伴隨著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展開了后續的教學活動,使得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了“圖形的旋轉,以及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等有關知識,以此使教學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四、重視操作活動,完善認知結構
小學生的感知覺、思維、想象等認知正處于敏感期。因此,教師應抓住這一關鍵期,并指導學生展開操作活動,這樣,一方面,能夠彰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能夠給他們更多發揮能動性的機會。另一方面,操作活動的開展還能使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共同參與,使他們在動手、動腦的情況下完善自我認知。
例如:在“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活動中,為了使學生理解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筆者首先請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量角器,并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出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然而學生之間的測量結果不同,并得出“
、
、
。在此情況下,筆者因勢利導,鼓勵學生根據平角的度數來思考更加精準的測量方法。在此基礎上,學生提出了“將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拼在一起”這種測量方式。最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活動,進而引導他們總結出“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為
”這一結論。可見,通過操作活動的開展,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意識,讓他們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還使他們的多種認知得到同時參與,從而完善了他們的認知結構。
五、建立評價機制,樹立學習自信
評價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一種良好的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可見,建立科學化、合理化、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只重視成績、結果,而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這樣則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對他們今后的心理發展也產生不利影響。鑒于此,教師需要將評價機制作用到課堂中,以此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從而幫助他們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
綜上所述,小學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啟蒙時期,這一時期需要教師合理組織教學活動。實踐證明,通過課堂問題的設置、生活情境的構建、操作活動的開展,能夠完善教學方式,使教與學達到有機統一。同時,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幫助學生開拓思維,此外,良好的評價機制也能夠進一步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 李星云.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01).
[2]? 易立瑛.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優化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