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輝
摘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生活型綜合課程。學科特點和要求以及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本學科素養評價方式具有鮮明的年齡特征。本文從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體系的重要性、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的現狀以及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方式的實施策略等方面作簡單闡述。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素養評價;重要性;現狀;實施策略
沒有科學的評判準則,就做不到科學的模式化管理;沒有科學的評價依據,就做不到科學的決策取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在課程評價目的中強調:“本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激勵每一個兒童的發展, 促進每個兒童的品德發展與生活能力提升。”然而怎樣才是正確的評價方式,怎樣才是科學的評價方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對象。對于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方式還存在著一些有待改善的問題,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老師要緊跟新課標的改革方向,從實際教學出發,根據每一個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上以及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綜合素質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引導小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升小學生的學習生活能力。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的重要性。
首先,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是素質教育理念要求下的產物。在當前教育體系中要求全面實行素質教育,這也是新課改下的核心要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實施體系化的素養評價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小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促使小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老師的教學效率。
其次,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可以直觀的表現出小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老師可以借助對學科評價的研究和探尋,能夠有效地掌握小學生日常學習狀態和生活狀態,了解小學生每個方面的情況事實,能夠提升小學道德與法制學科的教學效率,能夠為教學評價體系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與此同時,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老師使用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可以讓授課老師形成良好的教學觀念,引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道德法治觀,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最后,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符合小學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學理念。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以小學生實際生活為出發點,以培養小學生優良品行以及積極探索熱愛生活的學習生活態度為最終目標的教學,聚集生活性、綜合性一體化,而學科素養的評價可以促使這種一體化的形成,起到鞭策的作用。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提倡對小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提倡對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個人情感、人生價值觀等進行綜合性評價。學科評價的主要目標就是激勵每一個小學生健康發展,促進每一個小學生德行和實踐能力,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老師要正確的認識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小學生的重要性,采取合適的道德與法治評價方式,促使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開展。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的現狀。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推進,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也在不斷的改革完善,相對于以往的學科素養評價體系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然而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在評價目標、評價內容、實施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情況如下所述:
1.評價的目標不明確
在我國很多地方的小學,由于師資力量的欠缺,許多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老師都是其他學科老師兼職擔任的,專職老師較少,教學時間和精力都有限,當然就缺乏評價的實踐研究,更加缺乏學習評價知識的主動意識。許多老師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雖然能夠對小學生進行學科素養評價,然而他們經常處于一種不明白為什么要進行道德法治學科評價,不懂得評價是為了更好地教學提供教學依據,是為了小學生能更好地學習提供依據,還是對學生進行水平檢測?這樣的模糊的,不明白為什么評價而進行的評價,實際上恰恰體現了老師對評價認知不足,如今很多小學道德法治學科老師用考試成績達標作為評價的目標,這樣影響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效果,不能有效的發揮其教育小學生成人成才的教學目標。
2.評價的內容單一缺乏標準化
不管是傳統的還是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的內容都是比較單一,只不過現階段的教學比傳統的教學有所改善,但仍然都是授課老師以小學生學習成績為主來進行評價的,而老師想用其他方面的評價內容對小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卻沒有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標準,實施起來沒有原則性,不夠標準化,無法做到大面積推廣,到后面就變成了一種形式主義評價。
3.實施評價的主體不夠廣泛,評價方式單一
現階段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實施評價主體同傳統的還是一樣的,實施評價的主要權利還是掌握在授課老師的手中,還是以道德與法治老師的評價為主,其他人員的評價都是沒能發揮多大成效的,這就導致了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實施評價主體過于單一,沒有形成多種主體評價體系。另外,雖然當前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在傳統筆紙測試的評價方式基礎之上略微有所改進,然而仍然也就是局限于網絡等單一評價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無法滿足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沒辦法發揮出評價的應有價值。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和開放性決定了學科素養評價方式的多元性和開放性, 不同的評價主體,不同的評價方式將起到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方式具有鮮明的年齡特征,多元的學科素養評價,方能全面展現學生參與學習發展能力提升的水平。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實施策略。
如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存在著目標不明確、評價內容不廣泛等問題,結合現實教學情況,下面就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提出一些實施策略。
1.明確評價目標并將其落實在課前、課中和課后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內容就是要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行為品德,形成熱愛生活探索生活的追求精神,那么為了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顯得非常重要。那么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的目標具體又是什么呢?在新課改標準中提到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的主要目標就是激勵小學生的發展,促進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生活能力提升。故而,在實施每節課前,科任老師在熟知授課內容的同時,務必清晰認知本節課的德育目標,即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落實培養其品德及能力,而這一切都要在潛移默化中潤物細無聲。
例如,在實際評價運用中,我會根據當前的課本教學內容,設計一個相應的主題活動,讓小學生根據主題活動的要求,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來實施完成,老師在課前注意提醒學生根據內容做好準備、課中指導完成學習內容、課后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歸納延伸,最后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并階段性的與家長交流溝通,從而促使評價目標的實施。這樣的評價中包含學生的自評,也包含了老師的引導評價,家長的過程參與,能夠引導學生自我反省及時調整,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
因此可知,只有道德與法治老師明確了學科素養評價目標,才能在教學實施中有的放矢,懂得從每個小學生的個體特點出發,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2.依托學校德育活動,豐富學科素養評價內容
新課標強調:紙筆測試只是考試的一種方式,要避免把紙筆測試當成是終結性的、單一的知識性考試,并以此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及思想品德狀況作出評價。《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在學科綜合性特點中也提出:課程內容體現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機融合;教學活動體現兒童的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問題探究等彼此滲透、相互促進, 實現生活、教學、發展的三位一體。本學科特點決定了對學生學業應進行綜合評定。作為一線的教育者,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
比如,學校開展的“跳蚤市場”活動及“三佳好少年”“校園之星”評選等,都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息息相關、相互配合,有助于把課程的學習內容融入實踐中去。我把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評價與學校開展的“三佳好少年”、“校園之星”評選活動結合起來,根據教材的內容,設置“禮儀之星”“閱讀之星”“尊老愛幼之星”“科技之星”等,并設計與之相符合的內容。如“禮儀之星”的內容:一是注意個人禮儀、形態禮儀,做到穿戴整齊、潔凈;行為禮儀:坐、站、行等動作要文雅、大方;語言禮儀:說普通話,用文明語言,不講臟話、粗話。二是在家庭中要孝敬父母、長輩,懂得關心家人、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在學校,要團結同學,熱心助人,有集體榮譽感;在公共場合,要愛護公物、講究衛生、尊重他人,不喧嘩。評價要求分三個等級:態度認真并且能嚴格要求自己;態度認真并能努力達到要求;有待提高,無法達到標準。除了結合學校“校園之星”的評選,我還結合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教學,結合“學雷鋒”“植樹美化”“尊師重教”“重陽尊老愛幼”“閱讀伴成長”“童心向黨”等德育主題活動,切實聯系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校園多彩的活動,并結合活動對學生道德修養進行客觀、多角度的評價。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與德育活動密切聯系的方式,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有所獲,提高該學科的教學質量與效果。綜上所述,我認為依托學校德育活動,豐富學科素養評價內容是切實可行的。
3.加強示范性引領,拓寬實施評價的主體,優化評價方式
常規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一般包含教學計劃、教學實施以及教學評價幾個環節。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對教學活動的相關信息進行整合,為教學計劃的調整提供依據,最后才進行學科素養評價活動的開展。而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兼任、不穩定等問題,教師專業發展存在諸多現實問題。因此,在對道德與法治學科老師進行崗位培訓或者其他培訓的時候,可以強化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的示范,同時可以經常組織各學科包括班主任對以基礎教育質量標準為準繩,以提高教育質量與改善教學方法的教育監測新理念、新方法、新內容的學習,比如應用釘釘等一些軟件與網絡為載體的多主體的教育管理及評價體系,逐步完善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體系,促進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除此之外還可以借鑒其他學校、科研單位等外部的評價體系來對學科老師的評價方式和內容加以引導,還可以幵展學科素養評價課題研究等,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意識到不僅要學會教,更應該學會評價,開展學科素養評價應該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的 “份內事”。
結合實際,我們還可借力于廣大的家長朋友,利用家長學校開課時機,邀請專業人士或學校有經驗的道德與法治教師對家長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通過培訓活動引導家長們主動參與評價活動的全過程。
同時還可通過“成長記錄袋”活動的開展,引導學生客觀自評、生生間互評,讓實施評價的主體及評價的方式多元起來。
4.多措共舉,落實評價功能
小學道德與法治素養評價秉承著以評價促發展的理念,實現評價目標明確,評價內容多樣,評價主體多元,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自控能力、合作意識,促進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和發展,切實增強德育評價的有效性,從而達成學科素養的培育目標,這就是:讓學生成為一個主動的探索者和學習者、一個能夠迅速應對環境變化的社會適應者。
而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尤其是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樹立全新的課程觀、教學觀、評價觀,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同時要求“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由于課堂層面的評價是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的主渠道,所以欲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就要多措共舉,將評價功能落到實處。
結束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盡管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評價目前仍有著不如意的地方,評價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學科素養評價始終會給我們的教育帶來意外的收獲,它會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其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伴孩子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陳祺娜.淺談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實施策略.學周刊.2019(14)
[2]王慧.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策略研究.華夏教師.2019(03)
[3]黃燕媚.多元開放 以“評”促學——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方式的探究.教師.2019(03)
[4] 周淑萍.培養學科核心素養 探索多樣評價智慧 ——以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