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蓮
摘? 要:數學是一門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密切相關的學科,它的魅力在于它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將數學教學和生活聯系起來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經驗認知,加深學生的理解,還可以使小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因此,探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是十分必要的。為此,本文從“創設生活化的導入情境”“結合生活實例開展教學”“設計生活化的數學作業”三方面展開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導入;作業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對學生智力的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數學新課程標準也要求小學數學教學必須以生活和學生的真實世界為基礎。實踐證明,通過生活化教學的實施,可以有效降低數學知識的抽象程度,使學生產生對數學知識的濃厚探究興趣,也能夠使學生愛上數學、學好數學、用好數學,促進他們的數學能力發展。因此,本文以生活化為角度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開展進行了如下分析。
一、創設生活化的導入情境
對于大部分小學生來說,集中注意力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總是會遇到很多好玩的事情發生,所以經常是上課鈴響了也不愿回到教室。再加上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所以他們對于數學課更是有一種“退避三舍”的心理。因此,為了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在課堂一開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能夠將其從課外豐富的生活中拉回到課內。為此,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生活化導入情境,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事物來吸引小學生。
例如,在學習“方向與位置”時,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引起小學生的思考。具體來說,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一開始這樣問:“同學們,今天老師在學校大門那兒遇到了一位家長,他想去學校食堂找自己的孩子,但是不知道怎么走。大家如果遇到他可以告訴他嗎?”通過這樣的生活化問題,有效地吸引了小學生的注意力。大部分小學生都是十分樂于助人的,他們紛紛思考該怎么樣告訴這位家長。于是教師趁機引出該課的教學主題:“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需要學習怎么表達方向與位置,相信學完這節課你就知道怎么為他人指路了。”之后,小學生迫切地想要獲取這節課的知識,充分投入學習中。如此一來,教師就利用一定的生活化問題來實現了有效的課堂導入,比一上課就枯燥地講解知識效果要好得多。
二、結合生活實例開展教學
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但是這種聯系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體會。否則學生只會感到數學知識抽象難懂,數學學習枯燥乏味。所以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不斷融入一定的生活實例和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降低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從而促使小學生得以更好的理解。在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時,教師要選取與生活聯系特別緊密的素材,以求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周長”時,教師可以首先使用生活中的常見對象來增強小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教室內的鐘表,觀察秒針轉一圈轉出了什么圖形,又轉了多長的距離,而這個距離就是周長。如此讓學生明白秒針轉一周就是鐘表邊緣的內部周長,幫助學生了解周長的含義。或者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觸摸他們的書桌,桌子的外邊緣就是書桌的外圍。生活中還有許多常見的物品,如書籍的厚度,大樹的樹干,和門框的長度。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呈現這些生活中的案例,以使學生感受到周長的實際含義,并加深他們對周長概念的印象。同時,在教學不同圖形的周長時,也可以讓學生結合鐘表、書本等不同的生活中的物體來理解,比如讓學生觀察時針、分針、秒針等所轉出來的圓的大小,可以使其很好地理解圓的周長和半徑有關。
三、設計生活化的數學作業
在任何時候,學生的學習都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還應拓展到課外生活中。為此,作業的布置就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作業,讓學生在業余時間學習,這不僅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掌握和理解所學知識,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為了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的作業,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從理論到實踐,從而達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目的。
例如,以“長方體”為例,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回家后,用尺子測量生活中有關長方體實物的長、寬、高,并計算出它的表面積和體積。這一生活化的作業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有效記憶,還能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此外,通過生活化作業的練習,學生之后在真正遇到生活實際問題時,也可以將已知的數學知識經驗調動出來,并通過分析、整合將其解決,真正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總而言之,為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教師必須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生活化教學的策略,使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從而能夠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 朱發.淺談新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24):100.
[2]? 張婷婷.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探索[J].華夏教師,2017(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