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盛堯


【摘要】高中教育階段在我國基礎教育中連接著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地理是高考學科,影響著學生的高考成績,也是學生了解地理常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重要學科。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有自身的特點,其知識點繁雜記憶內容多、內容涉及歷史數學物理等學科。所以,構建地理知識網絡是學生學習地理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分析知識網絡概念后,嘗試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探究構建知識網絡的方法,以期為高中地理的教與學提供幫助。
【關鍵詞】知識網絡? ?構建網絡? ?高中地理?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0-064-02
引言:通過閱讀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可知地理知識具備一定的目標性和系統性,眾多知識點構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學生在學習中構建地理知識網絡對學習地理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可根據個人知識網絡情況查漏補缺,有針對性地學習,有效提高地理的學習效率。高中教學時間緊且任務重,高中地理教學中知識點多,構建知識網絡能為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提供極大便利。為更好地了解和利用知識網絡進行地理教學,本文分析知識網絡概念,對高中地理教學中構建知識網絡的方法展開探究。
一、知識網絡的解析
(一)知識網絡概念
知識可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類。陳述性知識是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的知識,如地理教材中對有關概念、定理和理論的陳述等。程序性知識是回答“怎么辦”的知識,如近幾年北京頻頻遭到沙塵暴天氣襲擊,該采取哪些措施來解決北京沙塵暴天氣的問題。陳述性知識可以轉化為程序性知識,必須加大陳述性知識的儲備量,加強知識之間的聯系和知識的調控過程,確定解決問題的目的和動機,把儲備的知識與問題情境結合起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以陳述性知識點為基礎轉化為解決問題的程序性知識,需要構建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要掌握的地理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地理知識網絡。知識網絡的構建促使學生全面、清晰掌握所學不同知識的方法,在知識網絡的梳理中,各知識點間的聯系便能清晰的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能運用地理知識網絡靈活地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
(二)知識網絡特征
對知識網絡分析可知,它具備著整體性、開放性以及多維性三個主要特征。整體性意為在地理知識網絡中,不同知識點雖互相獨立,但各知識點之間又具備一定的相關性,相互關聯形成一個整體知識體系。開放性則指知識體系的可擴展性,即學生的知識網絡構建需要對不同知識點的持續性學習,在完成每一個地理知識點的學習后,學生的知識網絡都能得到更多拓展和完善。多維性指知識網絡內不同知識點間的關系,即并非單向或雙向聯系,而是多維性的網狀聯系,如同蛛網一般互相穿插互相影響。
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知識網絡構建的方法
(一)列表對比法構建知識網絡
用列表對比法構建高中地理知識網絡,能有效區別知識點。高中地理教材中部分知識點的相似性較強,部分學生在相似的知識點學習中易混淆概念,梳理各個知識點構建清晰的知識網絡存在一定的難度。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在相似性強內容的教學中,可利用列表對比法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點要素的比對;為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教師亦可將列表文字和圖像互相結合,以具體形象的方式加深學生印象。以下以水循環知識點為例進行舉例說明。水循環中的河流補給方式較多,有大氣降水、冰川水和地下水等,但各條河流的補給類型均存在差異,因而學生在分辨地表徑流的補給方式上便存在難度。為此筆者通過列表對比法為學生展示了黑龍江、長江以及塔里木河的河流補給方式,如下表1來所示。
在表1中對比了河流的補給方式、汛期、影響因素以及分布。以黑龍江和長江的對比為例,前者補給形式有融雪、有雨水,后者以雨水為主,前者有明顯的春汛(也有夏汛),后者汛期在雨季。通過表1河流補給方式對比表讓學生對不同河流的補給形式有了更為直觀的印象,構建了清晰的知識網絡。
(二)思維導圖法構建知識網絡
對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可知,其中較多知識點的概念展示呈現分布零散的這一特征,但該類特征不利于學生知識體系及網絡的構建。為解決該類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利用思維導圖法為學生展示串聯單個章節知識概念,或者某一單元、某一知識體系的知識概念等等。用思維導圖法構建高中地理知識網絡,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思維導圖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主要在于發揮它的發散性和遞進性。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該方法在于從核心概念出發來進行概念關鍵詞、表現特征、原因等內容的延伸及拓展,最終構成相互聯系、逐步遞進式的知識網絡,讓學生以邏輯思維順利完成對某一知識點的深入理解。此外,用思維導圖法開展教學,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構建思維導圖意識和習慣的培養,以此鼓勵學生在復習階段使用思維導圖對知識進行梳理,做好“授人以漁”,讓學生掌握該類學習方式,為其地理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例如在水循環學習中,要讓學生了解水循環的原因,筆者以水循環為擴散點,擴散出外因、內因兩個分支,再在外因分支中繼續深入拓展出重力作用、太陽輻射,在內因分支中拓展出水三類形態的循環轉化。此外,還繼續拓展了水循環的類型、意義等具體內容,這一方式以邏輯性較強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方法,帶領學生深入梳理有關水循環的知識點,加深學生對水循環知識點的印象,構建學生的知識網絡。使用思維導圖來構建水循環的知識網絡如下圖1所示。
(三)卡片整合法構建知識網絡
卡片整合法是指把學習的知識點使用卡片進行關聯和整合,形成知識網絡。卡片整合法可分為三步走:知識記錄、知識運用和知識整合。第一步是知識記錄,當學習一個知識點后,把知識點相關的概念、公式、定理、題型等基本內容填寫到卡片中,寫出知識的記錄日期。第二步是知識運用,知識運用是把所學的知識點運用到解題和生活實踐中,在卡片中可記錄解題的方法和知識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第三步是知識整合,當完成一個新的知識點的學習時,把新記錄知識點卡片加入到卡片知識網絡中,根據新知識點與現有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在兩個有聯系的知識點之間加上連線,并寫上相關的聯系詞。通過卡片整合法生成的知識網絡是一個動態的知識網絡,隨著新知識點的加入,最終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網絡。
在學習《行星地球》時,可按本章內容分為四個知識點制作四張卡片。第一張制作“宇宙中的地球”知識點的卡片,了解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第二張制作“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知識點卡片了解太陽對地球提供能量,太陽活動影響地球情況。第三張制作“地球運動”知識點卡片對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及帶來的晝夜交替、季節變化等內容進行分析。第四張制作“地球的圈層結構”知識點卡片對地球內部和外部圈層作出分析。每完成一張知識卡片的制作,加入到已有的知識卡片中,如“地球運動”知識卡片加入與“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知識卡片存在知識關聯,在這兩個知識點之間加上連線,寫上關聯詞,最終構建出《行星地球》的知識網絡。
結束語
構建知識網絡,是通過加工和整理,把學科中的各個知識點通過各種關系串聯生成知識網絡。高中地理的文科特性使其知識點相對較多且文本性較強,學生的地理學習更加偏向理解、推導和記憶,此時將零碎知識點融合進知識網絡內,能幫助學生梳理所學內容,構建清晰的知識體系。地理教師可以從知識網絡的特征出發,利用列表對比法、思維導圖法、以及卡片整合法等方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并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地理核心素養,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朱艷霞.論知識網絡建構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r——以"水循環"為例[J].教育觀察(下旬),2018,007(006):139-140.
[2]王美霞.中學生自主構建地理知識網絡現狀調查——以峨眉二中高三學生為例[J].新智慧,2018.
[3]朱艷霞."知識網絡構建"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產業轉移"為例[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