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夢茹
摘要:2012年12月,江蘇省泰州市六家化工產品制造企業,將本公司從事化工生產的副產鹽酸以每噸20元至100元價格的補貼給沒有危險廢物處理許可證的江蘇省泰州市江中化工有限公司,該公司在沒有對副產鹽酸進行危險廢物處置的前提下,將該副產鹽酸直接排入或者通過船舶偷排的方式排入泰州市境內的如泰運河、古馬干河流域,導致河水PH值嚴重降低,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在對江中公司進行處罰的前提下,其余六家公司是否也應該接受法律的制裁。本文,筆者主要該案件出發,論證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應該承擔的侵權責任,為司法的實踐提出個人的意見。
關鍵詞:環境侵權;無意思聯絡數人侵權;一般共同侵權行為;侵權責任
一、問題的提出
本案中副產鹽酸的直接排放者為江中公司,但是江中公司的排放原因是六家工廠將過多的副產鹽酸交付給了完全不具有危險廢物處置資格的江中公司,故可以將江中公司與六家被告認定為是共同侵權,所謂共同侵權,是指二個或者二個以上的加害人共同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權益造成損害,加害人應當對損害結果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對于六被告需要承擔的具體環境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以六被告交付給江中公司的鹽酸的具體數額來確定,此種計算方法固然簡單且直接,但由于而環境污染伴隨著的是長期性、復雜性、潛伏性的特點,污染所帶來的危害不能簡單的以當前的實際排放的數量為標準。例如排入環境中的一部分副產鹽酸是否會與河水中的其他物質相互反應產生影響,單獨一部分的副產鹽酸排入水中又是否會對環境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致害行為在一定期限之后對于環境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沒有辦法確定。故筆者認為,法院判決以單純的排放數量來判定六被告應當承擔按份責任更是不合適的,法院所的判決應該承擔的實際賠償數額六被告可以內部分別承擔。
根據現行《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七條的規定,從表面上來看,更加傾向于將環境侵權責任歸結為按份責任,且法院在實踐中經常使用此種方式判決加害人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但是對于不同種類的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究竟何種應當另其承擔按份責任,又有何種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在實踐中應當區分清楚。
二、無意思聯絡的數人環境侵權
(一)無意思聯絡的數人環境侵權的種類
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是指二人或者二人以上在沒有共同侵權的意思聯絡的前提下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的行為,該行為是以《侵權責任法》第十一條與第十二條的規范對象為基礎而規定的一種特殊的侵權行為。《侵權責任法》第十一條規定,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第十二條規定,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故有學者將第十一條規定的侵權行為定義為累積性因果關系表現的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其特征表現為數人實施共同的致害行為,各個行為均足以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第十二條表現的是部分因果關系表現出來的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在這種情況下,由致害人分別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十一條與第十二條規定的是一般的共同侵權所應當承擔的共同責任,但是要注意的是,作為特殊侵權行為的環境侵權,它所體現的是在兩個與兩個以上的侵權行為對于環境所造成的疊加困難,舉例說明,若第一個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后果為A,第二個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后果為B,那么兩個侵權行為疊加造成的損害結果為C,則有可能出現A+B=C或者A+B>C的結果,那么簡單的通過計算排放進入環境的污染物來分配應該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顯然有很大的不足。故對于環境侵權中出現的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行為,需要進行更加細致的分配。
(二)環境污染損害行為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七條規定的致害方應該承擔的賠償責任大小是通過確定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以及污染物的種類確定應該承擔,我國多數學者認為該項規定的是按份責任而非連帶責任,理由是基于長期的國內實踐以及國際通行做法的遵循:一方面,當出現環境污染時,原告方一般會起訴大企業而并非小企業,且在通常情況下,大企業的賠償能力也比小企業要強的多,故基于保護企業的意圖,要求承擔按份責任貌似更符合公平的原則。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沒有辦法確定究竟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的排污量更大,且在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更沒有必然的依據表明在每一次的環境污染之中,大企業所要承擔的賠償數額就一定大于小企業,而讓大企業去承擔每一次應訴行為,對于大企業來說反而更不公平,另一方面,將追究各自責任的任務交給能力較弱的公益組織或者是老百姓,讓處于較低位置的當事人與處于經濟優勢的企業進行訴訟,可以說是更加不公平[1]。除此之外從文義解釋出發,六十七條是對環境致害人內部責任分擔的規定,是對于《侵權責任法》第十四條即連帶責任人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分擔責任規定的具體化。在對外責任方面,應當依舊遵循《侵權責任法》第十一條與第十二條的規定要求致害人對于環境的損害承擔連帶責任,在實踐中,更有利于責任的追究。故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判定共同致害人承擔連帶責任會更加合理。
三、結語
時代的發展所帶來的環境的污染是我們現在無法忽視的一個問題,而對于環境污染者所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我國現今還未出臺相關細致的規定,也導致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不能統一的定論。雖說在現今不斷出現的各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從中進行思考并且不斷解釋完善立法,但是我們更希望立法者可以出臺相關具體規定,可以在懲罰環境污染者的基礎之上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程嘯:《論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以《侵權責任法》第十一條、十二條為中心》,《暨南學報》2011年第五期,第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