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廣
摘? 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于教育事業也帶來了更多的改變,在當前網絡背景下,力主實現教育信息化的現代化教育,通過信息技術教學對于傳統教學形成優勢互補,改變課堂結構,優化教學設計,提高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進行優勢化教學資源的補充,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加強教學成果的深入,發揮信息教學的優勢,對于推行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在中小學階段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很多教師依然受到了諸多的因素影響,導致了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和思維偏差。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影響因素;提升策略
引言:
我國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起步比較晚,在全面育人的課改方針下,信息技術和傳統教學的銜接應用依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在中小學教育階段,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依然有著不同的認知差異和應用差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導致了信息教學無法得到有效的銜接,其中最直觀的影響還是教師的自身信息素養不足和傳統觀念所導致的,信息技術的教學需要在問題中不斷的革新和反思,才能更好的實現教育形式的轉變。
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影響因素分析
(一)傳統理念影響了教師的教學觀念
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很多教師依然受到了傳統觀念的局限,其中教師的年齡層次各不相同,對于信息技術教學的接受程度不盡相同,年紀大的教師很難轉變傳統的經驗式課堂教學,而年輕的教師更樂于采用新型的教育形式,促進技術教學的應用,傳統理念限制了信息教學的應用,受到了自身的觀念的局限,信息教學的實踐應用也呈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
(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
在教學中,不同學科,不同學段,不同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都有著不同的差異性,沒有系統性的教學設計和目標,無法充分和教材教學充分結合,導致了在不同學科中,教師的應用能力有著不同的差異,尤其是對于一些教齡時間比較長的教師更依賴于課堂的經驗教學,對于信息技術的認知不足,也導致了教師很難將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
(三)缺少必要的教學設計和理論
在教學中,教師缺乏相應的教學設計理論支撐,無法將信息技術和教學內容充分的結合,信息技術對于課堂結構的顛覆和優化,實現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雙向交流形式,而很多教師無法抓準信息教學的優勢,導致了在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只是傳統教學的課件輔助,缺乏明確的教學設計和方法,雖然運用了信息技術教學,但是無法做到和課堂教學的優勢互補,信息技術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四)培訓體系不完善,自身認知發展不足
對于教師的應用技能沒有完善的培訓體系,讓很多教師在應用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同時教師對于自身發展認知不足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教學并不是不變的,教師需要的不斷的拓展自身的知識視野,接受新的知識學習,豐富自身的知識底蘊,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綜合全面的培養,而不是客觀的依賴于課堂講學對于學生的培養塑造。
二、提升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教學應用能力的策略
(一)轉變觀念教學,強化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
以教育理念為核心引導,以育人為根本方針,引導教師認識到當前的教育理念的改變,緊抓核心理念開展教學,對于教師群體進行相應的調研,對于信息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解,并且在培訓中做到針對性的指導性教學,對于信息教學的應用做到系統性和條理性的開展,在學習運用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教學和信息技術之間的差距,在對于信息教學的認知中,正確的看待對于信息技術在課堂中運用,強化對于教師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針對性的對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著重培養,提升信息技術在課堂的教學運用,結合兩者的優勢教學,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1]。
(二)發掘學科特色和信息技術有效結合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入的了解,發掘學科特色和信息技術有效的結合,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內容進行創新,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文本內容通過圖片和視頻進行教學,同時立足于文本教學,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發揮信息技術對于課堂教學的優勢性補充,以育人思想為指導,構建新型的課程結構,在教學中將,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統一結合,增強教學媒體對于傳統課程結構的改變[2]。在信息教學中,教師實現分層教學的形式,對于各個階層的學生進行相應的針對性教學,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通過信息技術的特色化教學,引導學生在導學中拓展知識視野。
(三)利用信息技術增強實踐體驗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完善的學科導學案,在創新教學方法中吸引學生的主動參與,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3]。例如在數學學科中,對于結構空間的想象力的培養,教師可以將數學抽象能力的培養通過多媒體進行平面的展現,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對于學科難點的突破,也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信息技術完善對于學科的教學設計和知識學習,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發揮信息技術教學對于學生的的思維培養。
(四)建立完善的信息技術培養評價體系
應當對教師進行完善的信息技術培養,加強教師的實踐應用能力,對此可以建立考核機制,激勵教師的培訓成效,對教師的應用培養進行針對性實踐強化[4]。同時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建立對于學生的評價體系,教師可以通過對于學生的數據資料收集,掌握對于學生的學情分析,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認知能力,在學情分析中,優化教學設計,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對于課堂教學的成效。
三、結束語
信息技術的教學的應用是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措施,在教學中,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信息技術和教育充分融合,改變課堂結構,在教學設計和方法中引導學生的參與興趣,激發思維發散,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實現和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建立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 古興東. 翻轉課堂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以《數碼照片動手拍》為例[J]. 教育信息技術,2019,000(001):139-142.
[2]? 王旭. 例析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以"網頁設計"項目教學為例[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309(09):49-51.
[3]? 宋倩茹,高守寶,王晶瑩. 新中國成立70年中學理科課程中信息技術應用的模式演變研究——基于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課程標準的文本分析[J]. 數字教育,2020(1):59-65.
[4]? 林美玉. 淺談信息技術與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整合——以《我們的小纜車》教學為例[J]. 新智慧,2019,000(011):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