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瑩
【摘要】生物學是一門日新月異的學科,新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與生活聯系緊密。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實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整合并引入生物前沿研究資訊,開發出適合初中階段學習的生物校本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延伸和擴展,讓生物知識變得更加有趣、有用、有新意,使學生在學習生物中發現樂趣,提升興趣,甚至能成為他們的志趣。
【關鍵詞】前沿資訊? ?校本課程? ?初中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0-173-02
生物是一門快速發展的學科。
英國科學家弗萊明1928年發現青霉素,讓人類對于抗生素的研究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向世人公布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從此開啟了生物分子學的大門;克隆羊多莉在1996年誕生,證實了利用體細胞進行動物克隆的可行性。防癌抗癌的研究日新月異,檢測手段和治療方法的迭代周期越來越快。以上這些重大事件都發生在近百年之內,更不用說我們在2020年親歷的新冠肺炎疫情,這次疫情也助推了生物科學的發展。可以說,生物學正在以迅猛的發展態勢與人類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目前,國家初中生物課程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是2012年的版本,距今已經八年。八年時間,在生物科學界,很多原有的觀點都能發生巨大的變化,會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問世,還會有一些新的政策出臺。因此,在教材的內容基礎上,補充最新的生物前沿研究資訊,對于學生而言,就顯得尤為重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剛要(試行)》中講到,教師要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豐富教學過程。《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通過圖書、報刊、音像和網絡等了解更多的信息,并深入社會開展調查研究,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因此,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結合生物前沿研究資訊,開發初中生物校本課程,使之成為國家課程的拓展和延續,使生物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特點和需要,讓學生在學習生物中發現樂趣,提升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自主預習,引導學生學會查閱和整理資料
預習就是學生的課前準備。《現代漢語詞典》對預習解釋為:“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預習能使學生初步了解課堂的內容,從而更充分地做好學習準備,在課堂上更有主動性和參與感。要做到充分的預習,學生應該做到“閱讀——查閱——思考——筆記”四個步驟。
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學生需求和學校資源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在給學生減負的大的社會背景下,校本課程要有明確的學習要求,但不宜給學生增加太多負擔。
因此,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既要達到實際效果,預習作業量也要合理。以我們開發的校本課程《生物與人體健康》為例,該課程共涵蓋包括細菌、病毒、器官移植、認識癌癥等共12個專題,共40位學生選課。每一位學生只需任選一個專題,由老師規定明確的內容方向,在該專題上課之前完成“三個一”的預習任務,具體包括:做一個課件或手抄報,將自己查閱的生物前沿研究資訊加以消化整理,做成圖文并茂的文檔;進行一次試講,在正式上課之前,用自己制作的文檔對老師進行一次試講,教師根據學生試講的情況進行點撥和指導,提升學生的熟練程度和自信心;當一次課堂領學,即在正式上課時,用三至五分鐘講解自己對某一個主題的理解。
在“病毒為什么難對付”這一節課上,學生通過自己整合材料,介紹了最近十年在人類中流行并造成嚴重影響的病毒,讓同學們了解了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等對人類造成的危害。
在“器官移植的設想與發展現狀”這一專題課上,學生介紹了美國科學家利用3D生物打印技術,制作出具有多血管網絡、具備“呼吸”功能的小型3D打印肺臟模型的案例,讓學生對器官研究的前沿科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課堂應用,豐富課堂環節,充實課堂內容
要提升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就必須提供給學生豐富有趣的課堂。蘇霍姆林斯基表達過關于“知識”的觀點——“只有當知識變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和熱情的時候,才能成為真正的知識。”
在課堂上,生物前沿研究資訊可以作為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校本課程《生物與人體健康》的“說三道四話病毒”這節課上,我們以關于健康人血液樣品中的病毒檢測結果作為課堂導入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病毒與人類是敵對關系嗎?在校本課程《人體奧秘》的“由哮喘認識變態反應”這節課上,2018年世界過敏性疾病日的主題“遠離過敏有方法”被用于課堂導入,給學生打開了一扇門,讓他們了解到世界上有數十億人患有哮喘、過敏性鼻炎、濕疹等過敏性疾病。
生物前沿研究資訊還可以整合成為課堂學案。在校本課程《人體奧秘》的“臍帶血,存還是不存”這節課上,我們整合了最新的關于臍帶血采樣、儲存及移植的資訊,設計成材料分析題,題目可以考察國家教材中關于“人的生殖”的考點,也可以設置開放性的思考題,從臍帶血的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以及臍帶血庫的管理現狀等方面,引導學生思考臍帶血存儲意義的問題。
三、多維評價,激勵學生持續學習
校本課程雖然有限,但學生的學習卻要一直持續。能激發學生持續的、主動的投入對生物學的學習,這就是生物的校本課程最大的意義。所以,我們在課程中要給學生多維度的評價,呵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持續學習的熱情。
生物校本課程的評價維度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預習成果評價。學生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擔任“小領學”,老師和其余同學根據“小領學”的課件制作和課堂講述給出評分;二是課堂學案的完成情況。課堂學案的質量是學習效果的直接表現,由老師根據學生每次完成學案的情況進行評價;三是期末考試。期末測試采用選擇題和問答題兩種題型,在選擇題中,可以利用生物前沿研究資訊作為素材,考察國家課程中的知識點。例如: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是一種微創瓣膜置換手術,是用人工心臟瓣膜植入來恢復瓣膜功能。該素材可用以考察心臟瓣膜的種類和作用。問答題則以開放式的問題為主,重點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并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設置標準答案,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條理性和邏輯性來打分。
四、結語
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2016年,教育部在文件《教育部關于進一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內容要增強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聯系,注重考察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生物的學習中,知識不應該是躺在教材中的死板的文字,而是隨著生活不斷發展的實際應用。教師有責任將生物前沿研究資訊引入到課堂上,開闊學生的眼界,引領他們了解世界,提升學生生物學習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4.
[2] Bagrat Grigoryan, Samantha J. Paulsen, et al. Multivascular networks and functional intravascular topologies within biocompatible hydrogels[J]. Science, 2019, 364(6439), 458-464.
[3] B.A.蘇霍姆林斯基. 給教師的建議[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142.
[4] Moustafa A, Xie C, Kirkness E, et al. The blood DNA virome in 8,000 humans[J]. Plos Pathogens, 2017, 13(3):e1006292.
[5] Brian A. Aguado el al.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 alter circulating serum factors to mediate myofibroblast deactivation[J].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9, doi:10.1126/scitranslmed.aav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