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甜
摘要:中國和西方由于經濟、文化、歷史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對待生命和死亡的觀念存在很大差異。文學藝術作為社會生活的產物,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對待生命和死亡的觀念也存在很大的差別。本文嘗試從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意義兩個方面來闡釋中西方生死觀念上的差異,并且分析這種觀念的差異在影視作品中的體現。
關鍵詞:中西;影視作品;生死觀;對比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將近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中國的文化流派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經過歷史的沉淀,流傳至今的都是先哲思想的精髓。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并且影響至今。其仁義的思想、為政的法則、做人的原則、對待生死的觀念以及喪祭的制度都對今天的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西方文化中,對現實中的人產生最大影響的是宗教,尤其以基督教影響最大,所以西方人的生死觀是很大程度上是在基督教的影響下產生的。
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都是創作主體對生活的加工創造,而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死亡,縱然生命如此美好,但是也有凋零的一天。死亡是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宿命,作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西對于死亡觀念的差異也表現在了影視作品中。由于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中西方對于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消逝具有不同的觀念,并且都在影視作品中有所體現。
一、生命的存在
和西方相比,在對待生死方面,中國很明顯更加重視生命存在時的意義和價值。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中國傳統生死觀念以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為主體,人生在世不過須臾數十載,活著的時候都還沒有找到人生的目標、生存的價值,怎么還有時間精力去考慮生命消逝以后的事情,所以說向生而生是中國人對待生命的態度,活著就是為了追尋生命的意義。電視劇《瑯琊榜》主要講述了赤焰軍少帥林殊化名梅長蘇為赤焰軍七萬英雄冤魂平反的故事,戰場上他死里逃生,中了梅毒,雖經過治療但是也命不久矣。在有限的生命里他并沒有意志消沉等待死亡,為無辜冤死的戰友平反就是他堅持活下去的動力。在繁華帝都攪弄風云操縱官場匡扶正義,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一直堅守的。
《瑯琊榜》是一部古裝電視劇,而在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向觀眾表現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們對生命不同的價值追求。少安放棄了上學的機會,讓自己的弟弟去學校接受教育,自己和父親在田地里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掙工分。但是他也并沒安于生活的現狀,善于學習其他村莊農業的發展模式,具有勇氣和動力帶領村民致富,這是少安生命存在的價值追求。劇中少平高中畢業,回家做過一段時間的老師,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能夠在村莊里做一名老師是已然是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是少平眼界開闊,他不安于現狀,認為自己不應該把自己局限在這一片狹小的村子里,要去更大更廣闊的天地去闖一闖,不在意做什么工作,就算是在暗無天日的煤窯里挖煤也是快樂的,這是少平的人生追求。影視作品中的這些典型人物都是更注重追求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體現出以生觀生的人生智慧。
相對于中國向生而生的人生態度來說,西方在宗教思想的影響下,更加推崇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這是一種以死觀生的生死哲學。在基督教的影響下,每個人生來帶有原罪,并且必須要遵循基督教教義,活著就是為了生命終結末日審判之時能夠得到靈魂的救贖而上天堂。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野草莓》《第七封印》《處女泉》等作品都是在探索宗教、生命、死亡的哲學命題。電影《第七封印》這個名字源自于《圣經新約全書》約翰《啟示錄》中的典故,耶穌揭開第七封印就是世界末日和最后審判的信號。這部電影是在十字軍東征的背景下,騎士布洛克在回家的途中遇見了死神,布洛克利用與死神的棋局來拖延時間,面對死神的那一刻他對自己的生命和這個世界產生了懷疑,嘗試去尋找生命的意義。其實在基督教中并沒有死神的存在,這只是導演創作出來的一個人物,死神的出現就是為了告訴人們死亡離我們很近,影片中還有一位畫家在壁畫中將死神形象烙印在墻上,并且對死神形象的塑造和現實生活中的常人無異,就是在提醒人們死亡無處不在,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到死亡的氣息。在這種氛圍中,死亡無法被忽視,它時刻都在提醒世人上帝在看著,死神在身邊圍繞,每個人都需要贖罪以便死后可以上天堂。
二、生命的消逝
既然生命生生不息,但是也總有香消玉殞的一天。人是有死的,這是人生的不解之謎,也是哲學的永恒話題。在如何面對死亡這個問題上中西方也存在很大差異,并且這種生死觀念同時投射到了影視作品中。
《論語 泰伯》中記載: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的臨終言行體現出儒家把死亡看作肉身的回歸生命的安息,只要此生問心無愧便可安心面對。“死而不亡者壽”是道家對待生命消亡的看法,死亡只是肉體沒有了生命體征,對于有些人來說他的精神遺產并沒有被湮沒,并且影響了一個又一個時代。紀錄片《平衡》曾獲得最佳紀錄片獎,故事的發生地在可可西里,可可西里是藏羚羊的棲息地,但是由于經濟的落后形成了以獵殺藏羚為生的犯罪團伙。主人公扎巴多杰是當地的書記,藏羚羊為國家保護動物,在當時已經瀕臨滅絕,為了保證物種繁衍,扎巴多杰承擔起了保護藏羚羊逮捕獵殺者的重任,主動向上級請求擔任“西部野牦牛隊”隊長,在可可西里進行艱苦的保護藏羚羊的工作。紀錄片中還引用了故事片《索南達杰》中的一個片段,把現實中索南達杰犧牲時凍僵的軀體,仍然保持著握槍姿勢的情形同演員在現時的情形一同展現給觀眾。在保護藏羚羊和偷獵者斗智斗勇的過程中,扎巴多杰和索南達杰都不幸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迄今為止,他們曾經對藏羚羊的保護的熱情和事跡,以及對于西部生態平衡做出的貢獻都不會被后世遺忘,這就是死而不亡者壽。
莊子是中國哲學史上死亡哲學研究的一個開創者。《莊子 大宗師》:夫得者,時也,師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以懸解也。莊子認為生命的降臨是時運來臨,生命的消亡是順應自然。生死是有由自然決定的,人力無法改變。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美食類紀錄片,除了記錄中國不同地域的美食之外,又深刻的表現了人類的生命和土地、自然的關系。萬物皆以土地為生,大自然孕育了無數生命。很多自然風光類紀錄片也蘊含著同樣的歷史文化意蘊,那就是天地萬物終將回歸自然。
在西方死亡代表了個體結束了在人世間的苦難,擺脫了肉體的束縛,讓自己的靈魂進入神圣的世界。英格瑪伯格曼的影片《第七封印》,影片的最后布洛克和死神下棋,故意拖延時間讓巡演者一家三口離開,布洛克等人回到了家里,他的妻子仍然自等待著他。他們進行吃飯前的禱告,就餐時死神敲門而至,讓每個人都感到惶恐。布洛克在僥幸逃脫的時間里,從演員一家三口身上看到了生命的意義。最終死神將布洛克家里的人全部帶走,跳躍著舞蹈朝遠方走去。死亡是讓人世間感覺絕望無助的事情,在走向死亡的路上能伴舞蹈前行,應該是擺脫了塵世間的苦難、肉體的束縛,讓靈魂走向了永恒。
中西方在生死觀念上存在著很大差異,中國是向生而生的生存觀念,生命的意義在于有價值,縱使生命消逝,其風骨和精神也能流芳百世;西方則不同,在基督教的影響下,向死而生是他們的生死哲學,活著所受的一切苦難,都是為了生命消逝之時能夠得到救贖上天堂,在另一個時空讓自己的靈魂得以永存。生死是每個人終究會面對的問題,對生死觀念的研究,能夠讓人更清楚得認識應如何生存,又應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死亡,然后得以坦然面對生死。
參考文獻
[1]何丹.先秦道家的祭祀思想—兼與儒家死亡哲學的比較[J].理論月刊2018(03)
[2]張尚仁.莊子的死亡哲學[J].學術探索2010(02)
[3]李祥俊.儒者之死—曾子臨終言行的死亡哲學義蘊探析[J].齊魯學刊2018(04)
[4]張紅軍.英格瑪伯格曼的死亡哲學[J].世界電影2008(01)
[5]潘汝.《第七封印》:現代意義上的人和宗教[J].當代電影2009(04)
[6]李淼.《第七封印》:橫穿生命的救贖之旅[J].西南交通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