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濤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這門課程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本文主要探索了優化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策略,以期激發學生探索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切實提升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了很大的方便,能幫助人們迅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資源,有效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隨著信息技術日臻成熟,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也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下面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的經驗,談一談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方法。
一、正確解讀新課標理念
近年來,新課改在全國各個地區都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與實施,新課改的理念也慢慢被人們所接受。然而,每一個教師對于新課標理念的解讀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在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也存在這個問題。很多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師對于新課標的理解存在兩極化的趨勢。有的教師認為,不管課程如何改革,教學還是要以考試為導向,可以說新課標理念沒有真正走近這些教師心中。在這些教師看來,教學應以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的成績為中心,這與信息技術學科新課標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還有些教師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為了貫徹落實新課標理念,在每節課上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等模式。整堂課看上去形式新穎、熱鬧活潑,然而收效卻甚微。在這種教學理念下開展的教學活動往往過于注重形式,實則實用性很差,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也難以有效落實。在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避免以上認識上的誤區,正確解讀新課標理念。教師在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中,應注重學生信息技術學科學習的過程,而非結果,以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只有教師正確解讀新課標理念,并將其滲透于實踐教學中,才能優化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效果。
二、優化課程導入
學生對知識探索的興趣,影響著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效果。學生的興趣是提升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效率的關鍵,只有學生喜歡、樂于學習信息技術學科,才能積極地加入到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活動中,才能創造出熱鬧、活潑的教學氣氛,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激起學生探索知識的熱情,那如何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小學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實踐表明,教學的內容能否引發學生探索的熱情,取決于課程引入部分是否有效。課程的引入部分是否精彩,是聚焦學生注意力的關鍵。但是,在以往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很多教師不對課程的導入部分進行設計,在課堂也不對教學進行導入,而是直接平鋪直敘地開講。殊不知,教師自己津津有味地講了半節課,可能有的學生注意力一直就沒有在課堂上,壓根就沒有聽進去。因此,在課程開始時,設置有效的課程導入,聚焦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重要。而通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學科的優勢進行課程導入,能激起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圖文并茂的網頁”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學科的優勢,利用多媒體引入新知識的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一些優秀網頁的圖片,并在課堂上通過大屏幕進行展示。教師:這幾張圖片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網頁,它們不論是從美觀性、實用性、功能性,還是從用戶體驗方面都做的非常好,各個層級目錄也設計得非常好。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網頁圖片,你能具體說一說它的優點嗎?(學生們都仔細觀察網頁圖片,熱烈討論起來)教師:其實這些網頁制作起來并不難,只要我們能學會制作網頁的方法,再加上一些自己的設計想法,我們也能做出來這些網頁。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就是怎樣來制作網頁,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學生:好!這樣教師就通過幾張優質的網頁圖片,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入了新知識的學習。
三、優化教學過程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以往的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學生上機操作的實踐課課時較少,學生自主操作計算機和練習的時間不夠充分。而且很多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的理論課與實踐課,兩節課時間隔的時間較長。這就導致學生即使在課上聽懂了理論知識,在下節課上機操作時也已經將大部分知識忘記了,導致學生在操作計算機時手忙腳亂,或者根本不會操作,致使教學的效率較低。
教師應秉承新時代教學的精神,積極地探索有效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首先,教師可以向學校申請增加信息技術學科的實踐課課時,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與練習,從而鞏固新知識,優信息技術習的效果。其次,教師可以將理論知識的講解與學生上機操作結合起來進行,以避免理論講述與實踐操作的脫節。在具體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可以將所有知識的講解都放在機房講述。學校可以在機房設置一個大屏幕,這樣教師就可以一邊講解,一邊操作,同時學生也可以一邊聽講一邊操作,有助于鍛煉學生的上機操作能力。
(二)加強教師的指導
學生聽完教師的講解,以及跟著教師操作一遍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知識進行自主探索與練習。但是這并不是說教師可以不用管學生了,相反,在學生自主探索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教師的點撥作用顯得更為重要。在學生探索過程中,教師通過巡視和觀察,能有效掌握和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針對學生在探索中出現的不足,教師應及時對學生加以指導。教師富有針對性的點撥,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撥云見日的作用,使學生感到豁然開朗,有助于學生提高信息技術學科學習的效率。教師在學生上機時進行觀察,能詳細掌握學生的上機操作水平狀況。這樣教師就可可針對大部分學生操作不熟練的地方,再進行一遍講解和演示,從而提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效率。只有教師加強對學生自主探索的引導,才能引導學生的思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學科學習的效果。
四、優化教學評價
通過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進行評價,不僅能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吸收情況,還能了解教師教學的問題。學生通過教學評價對自己信息技術學科學習的評判,能找出學習中還沒有完全掌握的知識。而教師也能經由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評價,弄清楚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并不斷進行改進,從而不斷提升教師的理論功底與教學實踐水平。
通過筆者對多位一線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的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完成教學后,不會進行教學評價。在問及原因時,有的教師說沒有時間,有的教師說沒有必要。雖然有一些教師對教學開展了評價,但也主要是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對自身的教學實施評價的教師很少。教師對學生進行的評價通常較為單一,只對學生的結果進行評價,缺少對學生過程的關注。
因此,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評價引起重視很有必要,教師還要開動腦筋,探尋評價的有效策略。在進行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評價時,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學習狀況,以及教師教學的實施情況,都要加入評價的范疇。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個性化體驗,真正發揮教學評價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反饋與促進作用。這樣,通過評價,才能真正使其發揮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促進功能,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素養。
總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探索優化信息技術教學的策略。通過對教學理念、課程導入、教學過程、教學評價進行優化,能有效激起學生對這門課的探索熱情,有助于提升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信息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徐志文.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6(8).
[2]李晶.淺談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存在問題與解決路徑[D].華中師范大學,2014.
[3]苗志鵬.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