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丹
摘要: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了媒體的改革和進步,當下通訊技術、數字技術以及移動網絡設備的不斷研發,也為新媒體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優勢。當前以互聯網為背景的微博、微信以及各種類型的客戶端平臺也在不斷涌現,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也有著比較深入的影響。針對時代的特點,本文就如何利用和管理新媒體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媒體;管理;創新
引言:
新媒體環境下各媒體發展迅速,信息傳播的媒介和方式也多種多樣,傳播速度有了質的提升。以電視以及網絡為平臺的媒體形式也多種多樣,而新媒體應該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來發揮積極的社會價值,在形式、內容、機制等各方面上來審視自身的缺點,是全體從業人員需要重視的問題。近年來,眾媒時代的到來使得各類新聞的傳播變得快捷和迅速,也開始出現低俗化、庸俗化的傾向。因此,管理好新媒體,利用好新媒體是全社會和政府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新媒體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新媒體有開放性和自由性等特點,各種各樣的信息能夠借助新媒體實現大范圍的快速傳播,這也使得很多輿論的發生和傳播變得更加容易。人們在復雜的新媒體環境中,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假,甚至會因為一個轉發或者一個評論,加快輿論的導向,給網絡環境帶來非常不良的影響;第二,新媒體實際上是一個虛擬的空間,在此空間中,不同的媒體交流、競爭,而對于新媒體領域的統戰工作還不到位,對虛擬空間的控制和主導權利不夠強烈,導致在該空間中容易出現分層或者斷裂的情況。第三,很多新媒體的發展都是各自為政,并且還存在惡意競爭的情況,嚴重污染了媒體的環境,使得人們無法更加情緒全面的了解新媒體的形勢,容易被不良信息誤導,給社會造成混亂。另外,許多媒體職業者的來源沒有了充分限制,許多工作者沒有接受專業的培訓和學習,也沒有加強對職業道德的學習,所以在經濟利益的各種誘惑之下,許多媒體人還不能堅守住自己的底線,一旦違背了媒體工作的職業道德,將會給社會帶來許多不正確、不積極的輿論和新聞,擾亂社會秩序。就目前網絡新聞泛濫的現實來看,有許多不具備媒體專業素質的人員仍然在網絡上進行新聞的傳播,不僅造成了媒體的混亂,也容易給社會和人民造成恐慌[1]。
二、新媒體發展過程中的工作要點
(一)整合資源,建立平臺
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形勢,開始占據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而且隨著各類媒體人和組織的出現,大多數新媒體的發展都處于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的情況,這也使得在對新媒體進行整體規劃和管理的工作中,難以科學有效實施,也無法進行系統定位。因此,首先要成立有效的互聯網協會,要能夠做好正確的引導作用,將社會上不同的新媒體組織集中起來,通過一種聯盟的方式,對網絡媒體、政治媒體、社會新聞媒體、娛樂媒體等具有代表性的媒體組織或者個人統一起來,建立聯盟會,從內部來拉近組織之間的關系,達成良好的消息互動和溝通,實現資源共享和共同發展。其次,要在內部建立行業規范,共同商議不同行業和媒體之間需要遵守的約定或者法則,要以打造健康媒體環境為宗旨,實現信息共享、互利共贏的目標。最后,微信、微博、網絡以及平臺APP等媒體類型要堅守自己的地線,制定相互約束的規章制度,建立加強聯系的紐帶,在面對不良信息的傳播時,要及時達到共同終止的效果。
(二)規范行業,加強管理
在網絡媒體的環境下,言論充分自由,信息公開化程度普遍擴大,廣大人民群眾不僅能通過媒體為自己的問題尋求幫助,還能通過相應的媒體介質進行新聞傳播。可見,網絡新媒體的創建存在審查不嚴格的問題,從業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還有為了博得噱頭的人故意制造一些歪曲事實的新聞或者雷人的視頻,這些給新媒體的環境帶來了極大的不良影響,甚至出現了黃賭毒等觸犯法律的事件。因此,相關部門必須規范新媒體行業的發展,制定必要的標準和公約,還要建立相應的監督管理部門,對所有媒體組織進行監管。同時,要加強對媒體人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強健康媒體的信息宣傳,一方面要嚴厲打擊不良媒體人的行為,提高其政治覺悟和思想責任意識[2]。
(三)擴展渠道,靈活運用
首先,新媒體要利用自己的優勢,通過自身的影響力,多關注社會問題和人民問題,多向人們準確地傳達有關黨的方針和政策,加強對民生問題的關注,才能發揮新媒體的重要價值。其次,要不斷開辟新的發展渠道,整合各種有利資源,比如與相關單位部門或者企業商家進行合作,對衣食住行、人們休閑娛樂等方面的信息進行有效傳遞,為群眾提供更加及時和便利的信息,促進社會發展,提高人們生活幸福感。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發展正面臨較嚴峻的形式,所以必須要重視當下新媒體的形勢,以促進其健康發展為中心,為人們打造更加綠色的網絡環境,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來促進人民和當政府之間的交流溝通,為人們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務,新媒體行業才能得到更加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曉鴻. 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輯業務創新和探索[J]. 科學中國人, 2017(20):326-326.
[2] 張賞. 傳統圖書出版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幾點思考[J]. 中國統計, 2016(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