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霞

【摘 要】 目的:闡述ICU重癥患者護理期間強化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的具體過程及效果。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選擇我院收治ICU重癥患者88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強化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對比差異性。結果:觀察組此次護理質量相應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經護理干預后有明顯改善,觀察組患者SAS評分(4.14±0.33)、SDS評分(4.21±0.36)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肯定,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持續性人文關懷;ICU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4-0009-02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pecific process and effect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ed humanistic care during the period of intensive care in ICU.Methods: From July 2018 to July 2019, 88 patients with severe ICU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strengthened the concept of continuous human care and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Results: The corresponding score of nursing qual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AS score (4.14±0.33) and SDS score (4.21±0.36)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ntinuous humanistic care in ICU nursing is definitely effective an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Continuous humanistic care; ICU nursing; Application effect
ICU重癥患者不僅生理因疾病承受巨大痛楚,且心理也承受較大壓力,極容易出現抑郁、焦慮、恐慌等負性心態,影響治療及護理進度及效果。傳統護理工作重點強調對患者生理方面的護理,并發癥的處理等,忽視了患者心態方面的關注[1]。近幾年,隨著醫療模式的轉型,越來越多患者重視心理方面的訴求,人文關懷護理模式被提出且廣泛運用,備受患者的認可及好評。本文以2018.8-2019.7我院ICU收治88例患者為例,闡述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的實施過程及作用,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時間自2018年7月開始,至2019年7月結束,研究對象選擇我院收治ICU重癥患者88例,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總計患者44例,男病患23例,女病患21例,最低年齡40歲,最高年齡78歲,平均年齡(59.6±1.4)歲。觀察組總計患者44例,男病患22例,女病患22例,最低年齡41歲,最高年齡77歲,平均年齡(59.7±1.3)歲。對比發現,兩組患者資料信息相近(p>0.05),符合研究需求。
1.2 方法
針對對照組ICU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包括生理指標監管、用藥指導、并發癥處理等。
針對觀察組ICU患者強化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具體過程為:
首先,在ICU收治患者時就需對其風險性進行有效評估,針對高風險患者開展優先護理干預,并對所有風險等級患者均制定針對性的護理計劃,且根據其病情發展程度改動工作內容,以做到更加合理和靈活。其次,護理人員需在患者入住ICU后主動與其溝通,患者意識清醒時直接詢問;意識模糊或無意識情況下詢問患者家屬,為其介紹病房內所使用儀器的功能、測量指標目的、注意事項等多方面內容,并認真聽取患者或家屬的疑問,耐心解釋各類疑問,從而消除患者或家屬的負面心理,家里良好的人文關系[2]。第三,入住ICU后除處于半昏迷或完全昏迷下的患者外,需為其余患者調整睡眠時間和生物鐘,從而保持其精力更加充沛,盡量不要在夜間開展護理工作,以免影響患者休息。病房內需放置更多的盆栽或風景畫,也可允許在床頭柜不影響設備使用的位置放置家屬照片,還可根據患者喜好為其播放柔和的音樂,以消除病房內的單調感和孤獨感。第四,盡量保持ICU內的“普通性”,護理人員在工作或溝通過程中不得流露出ICU科室特殊的語言,以免患者產生緊張或焦慮等負面情緒。在日常工作和溝通時,護理人員可采用肢體語言配合的方式,盡量安撫其情緒,并聆聽患者心中的苦悶,以傾吐的方式幫助其降低心理壓力[3]。
1.3 觀察指標
自制評估量表對兩組護理干預質量進行評定,涉及分項包括:環境質量、人性化質量、安全防護質量。各分項以10分計,分值與質量呈正相關。利用SAS量表、SDS量表分別評估患者護理前后心態變化。
1.4 統計學分析
整理研究結果,錄入SPSS 19.0 內處理,以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護理干預質量分析對比
觀察組此次護理質量各項評分相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1。
2.2 護理前后心態評分分析對比
兩組患者未經護理前心理狀態相似(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負性心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ICU內患者的病情通常較重,且相比于普通病房內的患者更加需要人文關懷。傳統ICU護理中將所有精力全部放于急救、生理指標監測等工作中,對于患者的心理需求產生了忽略,也無法更好地協調與患者家屬的關系[4]。因此,將人文關懷引入到ICU護理中,可通過主動溝通、改善住院環境、降低ICU特殊性以及心理干預等多角度處理,最大程度使患者和家屬感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從而建立更好的呼喚關系,既有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也可有效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緒,加深家屬對患者病情的了解,從整體上提升護理依從性,降低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問題[5]。
參考文獻
楊滿梅.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對ICU病人的護理效果[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7,42(3):408-410.
孫珊.ICU護理中采用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的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5):2083-2086.
馮磊,韓銀風.持續性人文關懷在 ICU 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7):57-58.
胡艷.持續性人文關懷護理在重癥監護病房中的作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z1):118-119.
樊麗.持續性人文關懷理念在ICU護理中的應用評價[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15):2116-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