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
摘 要:信息技術作為當前基礎教育階段中的一門學科,基于自身的學科特點,其學科教學也有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目前還處于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階段。隨著信息技術課程的不斷改革和發展,尤其是隨著“互聯網+教育”理念的誕生,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成了教學改革中亟待進一步深入探討的話題。不斷完善和創新教學方式,逐步建立起一套體現本學科特色且有助于學生全面學習、成長的教學體系。同時,有效地進行課程開發、課堂教學實施及評價,對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信息素養;互聯網+教育
一、信息技術教學的重要性
信息技術是一門融知識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體的學科,它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個性、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互聯網+教育”這一理念的橫空出世,傳統教育中的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學習方法、評價體系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創新地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高效實施課堂教學、有效地開展教學評價對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綜合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過去十多年的教學活動中,由于信息技術學科的邊緣性,教師在整體教學活動中主體認識不夠、加之教材結構并不能完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信息學科的教學始終處于“可上可不上”的尷尬地位,至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這一基本目標,很多時候也就成為學校德育處的主要工作。同時,也由于學科教學活動中沒有注重學科間的橫向聯系,始終不能體現出信息學科教學的內在優勢地位。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知識的獲取方式層出不窮,將信息課程教學的教學活動有機地融入到其它學科知識的獲取、評價體系中去,努力放大信息課程在基礎教學學習階段的輔助作用,多元構建學科體系,更值得我們思考、探索。
建立適合地方經濟、教育發展水平,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科教學體系,認真實施“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教學環節,在引導教學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的同時注重學科間的橫向聯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從而達成理想的教學目標,形成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激發并培養學生進行學科知識體系的橫向學習與探究。
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現狀分析
1、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認識不夠
雖然信息技術學科早已成為中小學的必修課程,但相比其它進入中考、高考范疇的科目來說,少了考試的評價為導向,很多家長便認為這門課程并不重要,部分學校也對信息技術學科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于是便導致學科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不高,信息素養參差不齊。與其它學科相比,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評價也未作為一項教學工作進行系統的研究,從而忽視了信息技術這一基礎學科的存在和發展。
2、大眾化的教材定位
就當前我們的‘教而言,教材注重基礎知識的循序漸進,結構體系較為單一生硬,通常采取遵循大眾化的教材定位實施的講授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也就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結合地方經濟、教育發展水平及歷史人文,科學地對教材進行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興趣的二次開發,教學效果應該會更好。
3、單一的課堂教學結構
很多時候,我們的信息技術教學,都是在重復著“講、練、講”這一單一方式,如何找準教學切入點,形成“眼球式”教學方式,高效調動學生課堂內外的學習積極性,延續其學習熱情,在培養良好的信息素養的同時使之主動貫穿到其它學科知識學習活動中去,放大信息課的輻射、引導作用,應該是我們“一節”“好”的信息技術課的評價標準之一。
三、改進和完善信息技術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
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原則是有助于學生信息素質的全面發展,改進和提高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質量。尤其在目前“互聯網+教育”理念指導下,開創性地更新教育內容、變化教育樣式、多元評價體系,真正實現中國教育進入到一場基于信息技術的更偉大的變革中,信息技術的學科教學更應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
1、滲透式的學科融合
具有海量資源的互聯網的存在,使得中小學各學科課程內容全面拓展與更新,適合中小學生的諸多前沿知識能夠及時地進入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套餐,課程內容藝術化、生活化也變成現實。因此,施教者如果能夠將教材講授內容與其他學科不同階段的知識點進行有機融合,讓學生在語文教材中的白紙黑字間去欣賞美與丑、善與惡、高雅和通俗、傳統和創新的視覺盛宴;在枯燥的數學符號中去感受數理間的邏輯、幾何圖表的實用性表現、大數據形成的社會發展;無需跨越千山萬水就能體驗大洋彼岸的風、雨、雪;不受時空限制地傾聽三千年的歷史吶喊……哪里還會存在信息學科學習中的枯燥“人機對話”。
2、開放式的課堂教學
互聯網科技的高速發展,形成了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系統、網絡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軟件、網絡教學視頻等諸多全新的概念,由此而幫助教師樹立了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了課堂教學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學素養,而且也進一步促使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正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先學后教為特征的“翻轉課堂”才真正成為現實。同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不再流于形式,通過互聯網,完全突破了課堂上的時空限制。知識的傳遞,更多的是提供資源的鏈接,實施興趣的激發進行思維的引領。因此,作為培養學生基本信息技能的我們,在引領學生進入信息技術學習的同時,轉變傳統課堂教學方式,變被動的灌輸為主動的探究、發掘,知識體系的逐步形成同時,信息素養的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3、多渠道的學習方式
時代在發展,多元思維模式下,新知的認知方式和認知度在不斷更新,“互聯網+教育”也創造了“互聯網+學習”,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僅是作為簡單的即時隨地可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存在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學生學習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轉變。通過互聯網,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強化,他們在互聯網世界中尋找到學習的需求與價值,尋找到不需要死記硬背的高效學習方式,尋找到可以解開他諸多學習疑惑的答案。互聯網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技能,如何真正蹲下身子與學生對話,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與他們共同進行探究式學習。
4、多元的評價體系
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有學者提出,二十一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三種技能,即“會說、會走、會寫”,第三個“會”就是要會用電腦。信息學科的教學離不開實用主義的高層指引,具體表現為對各種軟件、工具、程序等內容的掌握程度上,僅僅為了掌握某種技能而進行機械式的學習、評價,體現不了信息技術學科的基礎地位。單一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科知識的教學效果進行收集、整理、評價和呈現,而脫離眾多知識體系的綜合評價,評價效果也不能發揮更大的激勵、引導作用。
結語:
信息技術是一門發展迅速的學科,該學科設立之初,就是一門“電腦課”,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更是沒能得到家長甚至是教育工作者的認知。相信隨著信息技術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互聯網+教育”模式的不斷創新、完善,信息技術教學問題將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同行的關注,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也將更完善。
參考文獻:
[1]孟凡勇.中學信息技術課教法的新思考[J].成功:教育,2007(09):216.
[2]中學信息技術課教法的新思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000(003):1-4.
[3]茍廷燕.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探究[J].商品與質量,2018,000(04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