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英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各級企事業單位、中小型企業對財務人員的需求不斷增加,對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要求也越來越苛刻。對于中職會計專業來說,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為中職會計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另一方面,對中職會計的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中職會計專業為社會提供了專業的會計人員,但是由于專業性太強導致生源越來越少,遠遠不能滿足各級企業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對當前中職會計專業稅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針對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率低等問題提出了一些針對性建議,以期能更好的促進中職會計專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優秀的會計人才。
關鍵詞:中職;會計專業稅收;課堂教學;有效性
1.前言
中職會計專業稅收課程是中職會計專業的必修課程,是日后從事會計行業的重要技能,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但是,由于專業性強、難度大,對于中職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學好這門課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生興趣和學習效率,提高中職會計專業稅收的課堂教學質量,是當前中職會計教學的重要目標。
2.現階段中職會計專業稅收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模式落后,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在中職會計專業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數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將理論知識一股腦的傳授給學生,學生還是以被動的記憶為主。即使有的學生一開始選擇學習中職會計這個專業是興趣使然,但隨著專業性強、理論知識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會越來越吃力,并逐步喪失學習興趣,產生畏難情緒。其實在學習會計報表、會計憑證、賬目核算這些內容的時候,學生普遍還是愛學的,畢竟和之前初中學習的課程不同,會有一些新鮮感。但隨著學習內容的枯燥,理解能力的不足,久而久之,將開始的那點興趣消磨殆盡了。
2.2學生間個體差異明顯,課堂教學質量不高
中職教師在進行會計專業稅收課堂的教學中,為了保證教學進度,通常不顧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只顧完成教學任務,加快教學速度。這就造成了學生學習效果的兩極分化現象:已經掌握清楚的學生覺得教師的進度慢,一些還沒弄懂的學生則怪教師的進度快,影響教師的教學計劃實施和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大部分學生課堂參與度低,缺乏主動性,教師的課堂教學難以同步實施。
2.3教師的專業水平不高
中職會計專業的教師雖然都是具備專業水平的人才,但是,中職教育的師資力量確實有限,高端的會計人才不是在高企就是在高校。因此,教師的專業水平也是影響中職會計專業稅收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另外,我國的稅收政策和法律法規都是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而中職會計專業的教師則很難捕捉到這些最新的變化,加上相當一部分教師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這就造成了中職會計專業稅收課堂教學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些因素的存在,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
3.提高中職會計專業稅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措施
3.1改進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制定不同的教學方式。要努力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中去,增強學生的主動性。例如,將各種稅的申報繳納問題可以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讓學生親自操作一遍,比重復記憶效果要好的多。
3.2因“才”施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級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教學內容根據難度劃分等級,分層施教。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要著重記憶基礎知識點,強化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要進行深入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更高標準的要求。這不是歧視基礎差的學生,而是根據學生的情況有選擇的進行深入的教學,循序漸進,由簡入難的完成教學任務。這樣,既能做到每個階段的學生有所收獲,又能有效地保證教學質量。
3.3引進優秀師資力量,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強對中職教育的重視,配合學校方面積極引進師資力量,對于優秀教師的加入給予一定獎勵,鼓勵更多的優秀教師加入中職教師行列。另外,加強對現有中職教師的培訓和進修,幫助教師提升自身專業水平,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最后,學校和政府部門可以邀請稅務部門和企事業的財務總監擔任學校課程顧問,有效解決當前教師實踐性不強的問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結束語
總之,中職會計專業稅收課程是中職學生提升會計技能的重要課程內容,對日后的工作大有幫助。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會計專業技能,要深入分析當前中職會計專業稅收課堂教學的問題,通過優化教學模式,因“才”施教,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才能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職教育的發展,才能不斷的為社會和企業提供優秀的專業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呂爽.對中職財會專業稅收課程教學的思考[J].科技經濟市場,2017(12):145-146.
[2]張麗麗.中職會計專業稅收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探討[J].時代金融,2018(08):317.